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最后的勇士电影好看吗

2022-03-08 01:12 作者:终南影话 围观:

引子

在这个童话世界里,一切都是颠倒过来的:善良战胜邪恶都是曾经的事,并且一个个的战士开始消失,而伊万恰好是最后一位将世界恢复平衡秩序的战士。

《最后的勇士》|新媒体时代下的审美趣味

《最后的勇士》作为俄罗斯穿越题材的奇幻片,将传统的战斗民族冒险故事与新时代相互结合,为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审美趣味和观影体验。伊万是个混日子的屌丝,经常假装自己会魔法,虚张声势弄虚作假帮助客户解决问题以牟取暴利。某天他忽然去到一个可以让魔法成真的陌生地方,这个地方被称为贝罗里奥,这里居住着俄罗斯民间史诗里的人物,伊万很惊讶地认识了科西切、芭芭雅嘎、Vodaynoy和Vasilisa。由于某种原因,他们都确信伊万是伊里亚·穆罗梅茨失去的儿子,认为他是拯救贝罗里奥的人。

《最后的勇士》|新媒体时代下的审美趣味

导演将互不相连的奇人异事混合在一起的这场冒险之旅,观众在感受电影喜剧性的娱乐化功能的同时,在审美情趣上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审美趣味作为美学中的概念,与电影有着密切的关系,电影将背景设定为传统和现代,通过不同时代人们审美理想、审美风格的变化,来探讨时代对于观众审美情趣的影响。趣味是艺术和人生的中介,艺术、审美趣味、个体的生命相互关联,从传统到现代,大致经历了从精神性到生活化的转变。每一个时代审美内涵的体现不尽相同,所处的社会生活状况和所进行的社会实践有关,也与其自身的审美选择和审美修养有关,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主张,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所赋予的一种生理感觉,所作出的直接的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和所取的审美态度,是一种感受、兴趣,跟主体的快感密不可分。

《最后的勇士》|新媒体时代下的审美趣味

导演应该重视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更要把握好个体与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当然,每个人的审美情趣也有所不同,在审美趣味中,个体要与审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将自己从现实中脱离出来,根据自己主观性的个人感觉对审美对象做出评判,审美主体只有在这样的范畴之中才能真正融入到审美环境中去,从而秉持正确、理性的审美态度。相反,个体的审美趣味对电影也产生了影响。

观众作为信息传播的接受者,观众买票进电影院观看即为实现了这部作品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观众的行为是主动积极的接受,他们从自身需求出发,根据自己的预期来判断该部影片带来的满足感。在接受影片所传达出的信息时,观众并不是对所有信心全盘接纳的,他们会根据心理条件的制约,筛选并接收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摒弃不符合的趣味,对高品质电影的要求就会提升,当然,也不乏为了迎合观众,出现流水线的桥段。

《最后的勇士》|新媒体时代下的审美趣味

《最后的勇士》是一部穿越题材的影片,涉及到传统与现代的时代转变,在现在数字移动的时代,技术的优势为我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新型产品,电影中多次出现的手机这一电子媒介,是现代化社会最直观体现。手机媒介的出现,使数字化的影响逐步开始取代了传统影像的局限性,人们经历从阅读传统报纸到使用手机的过程转变,手机这一媒介比任何媒介都能满足观众需求,它的门槛低、覆盖面广、信息量大的特性使它具备了很强的包容性,拍照、听音乐、拍视频等功能的普及引领人们进入新媒体时代。

技术的发展,让手机的随身性、便携性、移动性时时刻刻以最快的速度记录下来发生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手机的娱乐性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现代生活充满着快节奏和压力,手机媒介能够提供给人们消遣和娱乐的作用,帮助人们来释放压力,获得一种生理和心理的放松。电影《最后的勇士》伊万在传统社会中用手机来进行自拍,他的队友也从开始的拒绝和害羞到正视镜头进行拍摄,他从现代社会穿越到传统社会,用手机摄影的传播方式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动机,无论是在传统社会他们这个群体用手机来消遣娱乐,还是他们在魔幻之旅中用手机音乐来迷惑敌人,手机媒介突破了时空界限的传播方式的变迁,成为了与当代人交流和沟通的信息载体。

《最后的勇士》|新媒体时代下的审美趣味

在《最后的勇士》中,虽然时不时会引起观众的笑点,“英雄”最终也抱得了美人归,但导演并未将个体的自身观点和人生态度结合起来,让观众在距离感与人生选择的叙事逻辑下划清界限,这种本土化的审美趣味无疑是缺失的,电影在流水线般的叙事下略显无聊。导演对于新媒体时代手机媒介的这一元素的运用,可以看出对当下社会的敏锐度,但并为更深入的借助数字技术手段来处理电影的桥段,而是蜻蜓点水般一笔带过,更多的是像手机的植入广告。

《最后的勇士》|新媒体时代下的审美趣味

一影一话 谱人世虚实

俱是覆舟风雨 书字可抵愁

微信公众号:SuperFlaneur

公众号团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戏剧与影视学

终南影话 电影小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