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八大电影院好看吗

2022-03-07 22:18 作者:陕光灯 围观:

国庆假期期间,1958年拍摄的黑白老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经过4K修复成彩色电影重新上映。看到那些英雄人物时隔63年之久再次在银幕上熠熠生辉,让我想起了那些年的很多老电影,想起了那些年看电影的日子。

妈妈在“西安八大影院”当播音员,我从小在电影院长大是种什么体验?

前段时间,西安因为疫情防控需要,影院暂停营业。随着本地疫情得到控制,从11月4日起,疫情防控检查合格的各大影院已经陆续开放,这可真是个好消息。

1

电影院播音员

一个几乎已经消失的职业

自我的妈妈1955年,从西北文艺工作团转业至西安市电影公司的红光电影院担任播音员起。电影就始终贯穿于我们家的生活中。

电影院播音员,这是一个几乎已经消失的职业,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并不熟悉。电影播音员从事的工作,就是在电影开场之前。首先介绍当时的政治时事,然后介绍影片内容,以及观影注意事项,这个是当时每个电影院都必须安排的一个岗位。播音员播音时,是由放映员配合同步放映幻灯片。

妈妈在“西安八大影院”当播音员,我从小在电影院长大是种什么体验?

▲70年代的红光电影院 图源网络

当时,老妈播音用的幻灯片基本都是她自己制作的。用一块约10*8cm的玻璃片刷好大白粉,或者是用煤油灯熏出颜色,等玻璃片干了以后在上面刻字,或者图片。刻字的内容,主要是一些当时的政治口号以及当时的时事要闻,并介绍所放映电影的内容,以及过些天将要上映电影的预告,有点起到了广播电台播音员的作用。播音时一边放幻灯片,一边介绍:

“观众同志好,

今天将要放映电影是......,

这部影片主要表现的是......,

影片的主要人物有......,

下面让我们一起观看今天的电影。”

作为在电影院长大的孩子,可以说是伴着电影银幕长大的。从最开始搬着小板凳坐在银幕后面看。那时候,电影院几乎是没有空位置留给家属的。因为电影太受欢迎了。每部电影上映,都是场场爆满,那个年月没有电视,戏剧很少,电影是所有人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过去西安上新电影先在城里八大影院上映,之后才在周边的各个单位俱乐部上演。所以每次有新片上映,人们都集中在影院门口人山人海,有排队买票的,有等票的,有退票的,经常是一票难求。西安影院成为节假日人流量最大的地方之一。

当时西安市区有东大街的钟楼电影院和西北影城、南大街的光明电影院、西大街的群众电影院、北大街的和平电影院、解放路的解放电影院、竹笆市的阿房宫电影院、东门外的红光电影院,被称为“西安八大影院”(老妈先后在其中四家工作过)。

妈妈在“西安八大影院”当播音员,我从小在电影院长大是种什么体验?

▲70年代的阿房宫电影院 图源网络

妈妈在“西安八大影院”当播音员,我从小在电影院长大是种什么体验?

▲钟楼电影院 图源网络

妈妈在“西安八大影院”当播音员,我从小在电影院长大是种什么体验?

▲和平电影院 图源网络

实际上西安市电影公司下辖有十家电影院,除了八大影院外,还有位于北郊的大明宫电影院和金花路上的长乐电影院,这些影院共同见证了西安电影业的繁华,成为那个文化匮乏年代不可多得的文娱生活代表。

2

秦腔电影《火焰驹》解禁

主演陈妙华泪流满面

从1977年下半年起,几乎所有的电影都解禁了,老妈当时在阿房宫电影院工作。那个年代真是新中国电影史上的黄金时代,先后上映的影片有600多部。不仅解封了大量解放后拍摄的优秀影片,许多之前进口的国外电影也可以上映,那时候的人们就好像在沙漠中找到了绿洲,每个饥渴的人们都扑向绿洲的清泉旁边,拼命大口饮水。

最先解冻的就是《洪湖赤卫队》、《红孩子》、《舞台姐妹》、《女篮五号》、《柳堡的故事》等故事片,以及一些优秀的戏曲电影《天仙配》、《追鱼》、《红楼梦》等。银幕上不再只有工农兵形象占领中国银幕,每个阶层、各个国家的人物都可能出现在银幕上,看电影几乎成为一种全民欢庆的方式。

妈妈在“西安八大影院”当播音员,我从小在电影院长大是种什么体验?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电影院的售票窗口 图源网络

为了满足人们对电影的渴求。电影院每天都要连续播放七、八部电影。早上一般是单位或学校包场,下午或晚上都是公开售票,买票的队伍像从窗口一直排到马路的蜿蜒长蛇,几乎场场满座。电影院的员工经常要忙到晚上十点以后,才能下班。

妈妈在“西安八大影院”当播音员,我从小在电影院长大是种什么体验?

▲电影《天仙配》海报 图源网络

记得1978年的一天,阿房宫影院上映秦腔电影《火焰驹》。那天老妈在影厅担任替班检票工作,检票时她就发现秦腔演员陈妙华老师,也就是《火焰驹》的主演,带着自己的妈妈和儿子也来看电影。

电影放映不久,在影厅巡检的老妈看到一个黑影躲进了太平门布幔里。老妈出于责任,走到太平门前,撩起布幔一角查看,原来是陈妙华老师泪流满面地站在布幔后面。看到这种情况,老妈好像明白了什么,她悄悄地放下布幔给陈老师留下独处空间。

1958年拍摄出演《火焰驹》时,陈老师只有18岁,正是她艺术生命最旺盛的时期,却遇到非常年代,传统剧目一律禁演,她被下放农村劳动。二十年的时间,对一个戏剧演员来说何其宝贵。当她二十年后再看到银幕上风华正茂的自己,一定是心潮起伏难以自禁,又不想让身边的妈妈、幼子看到,所以只能悄悄饮泣。

3

青年男女能约着看一场电影

就表示对方有追求的意思

在电影院看电影,比较高级的就是两部机的拷贝可以接片放,不需要像露天电影单机播放的时候,需要有很长时间倒片换片的阶段,正演得精彩的时候中断,搞得人心里急得跟猫抓似的。但是电影院接着放的两部机,放映员一定要配合好。这边说“接上”那边马上要有反应,马上接着放,有的时候一个不注意中间断片了,底下调皮些的观众就会跺脚,拍凳子,还会吹口哨喝倒彩,反正黑灯瞎火的谁也看不到谁。

当时电影院的大多数观众坐席都是联排木椅,左右、影厅后面各有两个安全门。挂着厚厚的绒布,放映电影时拉上,散场时拉开。影厅的正前方,是一个圆弧形大舞台,舞台上悬挂着巨大的白色幕布,有的幕布周围还接着黑色的幕布。既可以演电影,有时也可以作为开会用。

妈妈在“西安八大影院”当播音员,我从小在电影院长大是种什么体验?

▲老电影院 图源网络

一般电影开映前十分钟进场,如果迟到了有领位员拿着手电筒带你走到那排,再照到几座,然后在旁边观众的抱怨中蹭着一排腿摸索到自己的位置。70年代,一个普通工人的月收入差不多是二三十块钱,花两三毛钱左右买一张电影票也是要考虑考虑的。在那个年代,看一场电影,算是非常浪漫也非常奢侈的事情。

妈妈在“西安八大影院”当播音员,我从小在电影院长大是种什么体验?

▲老电影票 图源网络

看电影在当时也是很正式的社交活动。无论男女,如果要去看电影,出门前一定会好好地打扮一番。爱美的青年们一个个要把自己打扮得整整齐齐,头发梳的净净的,没有头油,也要沾点水或者吐点唾沫抹的亮亮的才出门。那时候,青年男女如果能约着看一场电影,就表示对方有追求的意思。如果还能看第二场、第三场电影,那说明恋爱进展得很顺利,有进展快的三场之后就该谈婚论嫁了。毕竟那个年月,总是看电影也是一笔很大的经济支出啊!

那时电影票差不多也属于紧俏物资,和粮票布票一样。都要托关系、找路子才能买到。当时我的年纪小。我的两位哥哥课余一项主要任务,就是给学校的老师同学们买电影票,尤其是有热门影片上映的时候更是。在一票难求的情况下,能通过“熟人”渠道弄到一张电影票,那是特别有面子的事。

4

南院门有个叫黑蛋的少年

连续把《流浪者》看了十六遍

应该说这一时期是中国电影的极其重要的发展阶段,甚至对60、70年代的观众来说,他们最热爱、最喜欢、最痴迷电影的时候也正是这个时期。电影几乎带领了当时整个社会的潮流和思想。

记得上演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时其中的许多精彩歌曲,立刻传唱开来,经久不衰。还有《刘三姐》、《英雄儿女》、《柳堡的故事》等众多电影的插曲在当时都是流行歌曲。终于挣脱了样板戏的精神枷锁,许多人都好像刚刚发觉到我们国家有那么多优秀的电影,真正美好的享受,精神的放松。电影解禁,不仅是文艺的解禁,也是人们思想的释放。 

最受观众欢迎的当然还是国外影片。当时法国、德国、墨西哥、南斯拉夫、朝鲜及意大利电影纷纷登上中国的银幕,展示各国的文化魅力,让中国观众品尝到了电影盛宴的味道。当时有一首顺口溜是对这些外国电影的调侃:

朝鲜电影哭哭笑笑,

越南电影飞机大炮;

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

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

苏联电影总是那一套,

日本电影山本武士道。

妈妈在“西安八大影院”当播音员,我从小在电影院长大是种什么体验?

▲朝鲜电影

朝鲜电影的故事动人,感情真挚,尤其是电影插曲特别动听,《卖花姑娘》、《金姬和银姬的故事》、《摘苹果的时候》等电影引起的热潮经久不衰。

《流浪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引进印度电影。而《流浪者》所引发的持续轰动效应,使中国观众对印度电影的喜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片中那首《拉兹之歌》更是风靡一时,西安的小伙、姑娘动辄哼着“阿巴拉古,阿巴拉古,啊……”,歌声传唱在大街小巷。《流浪者》也成为西安影院中长映不衰的影片,南院门有个叫黑蛋的少年,连续把《流浪者》看了十六遍。不仅学会了“拉兹之歌”,也学会了拉兹的舞步,他太喜欢拉兹的生活了。

妈妈在“西安八大影院”当播音员,我从小在电影院长大是种什么体验?

▲电影《流浪者》海报

不过幸运的是他没有从事拉兹的职业。而是小小年纪就考入了陕西省杂技团,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会了飞车走壁,经常开着大车去全国各地表演。自我评价:开着大篷车,唱着拉兹之歌,到处流浪,也算是对自己的偶像致敬了!

苏联电影的人名是最长的,比如苏联电影《海军上将乌巴切夫》里边的男主角别得罗.别得罗.别得罗维奇.乌巴切夫;还有乡村女教师的女主角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每次老妈播音时念完名字,电影厅里就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观众好笑的是世界上还有这么奇怪的名字!

而墨西哥电影《叶塞妮娅》中刘广宁老师配音的那一句:“当兵的”,沦陷的不仅仅是奥斯瓦尔多大哥,相信场内有一半儿以上哥们也沦陷了。

妈妈在“西安八大影院”当播音员,我从小在电影院长大是种什么体验?

▲电影《叶塞妮娅》海报

而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国电影中,欧洲人奔放热烈的情感表达,也使当时的观众大开眼界,接受到新的爱情观念。最早的接吻镜头就是在罗马尼亚电影《多瑙河之波》里面出现的,里面出现的拥抱接吻镜头,很多观众是悄悄捂起眼睛从指头缝里偷着看的。南斯拉夫电影《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的电影插曲,历久隽永,让人久久难以忘怀。日本电影《人证》、《追捕》里的对话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句子,时不时都会在生活中引用上一两句。

80年代初,随着电影《望乡》上映,片中美丽的女主角栗原小卷穿的喇叭裤也勾起了人们的模仿。随后喇叭裤如一股强劲的飓风,冲击着内地的人们。最早是港台、广东一带,也迅速传播到西安的时髦青年身上。那时候的喇叭裤,从膝盖往下越来越宽,到了裤角就宽得像个喇叭口。夸张的有一尺宽,拖在地上像扫帚。有看不惯的老年人就打趣说:你这是帮人家扫大街呢吧!

妈妈在“西安八大影院”当播音员,我从小在电影院长大是种什么体验?

▲时髦青年的喇叭裤

从来没有一种艺术,能像电影那样深刻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的思想,进而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爱看的电影,随着技术的发展,让经典永流传,是新一代电影人的努力。还是祈愿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电影院,回味经典,唤起记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