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电影嘉年华好看吗

2022-03-07 13:51 作者:晓心思 围观:

由文晏执导的电影《嘉年华》在2017年9月7日亮相威尼斯电影节,11月24日在中国大陆上映,影片将目光聚焦在性侵案上,属于小众电影,票房并不高,但是这并不能掩盖它强大的影响力及口碑。这部电影不仅是当年唯一入围威尼斯电影节的华语片,更在金马奖上大放光彩,它获得了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三项提名,豆瓣评分高达8.2。

从镜头语言、人物设定、主题表达三个方面解读电影《嘉年华》

电影讲述了学生小文与新新跟随“干爹”去旅馆玩而被性侵,这一幕被在店内打工的小米所目睹并用手机记录下来,然而面对警察的询问小米选择隐瞒。小文父亲想要讨回公道而备受阻挠,小米想方设法利用证据换取一张身份证,他们都在各自的困境中艰难前行。

提起《嘉年华》,很多人难免将它与韩国的《熔炉》与《素媛》作比较。这几部电影都是讲述儿童性侵,然而着重点却不同。《熔炉》表现的是面对恶势力的一种反抗与改变,《素媛》描绘了受侵害儿童的生活困境,而《嘉年华》强调的是冷静与思考。

整部影片都让观众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到小米与小文的境遇中,这里没有性侵时的暴力,没有受害者的歇斯底里,更没有面对不公时的暴跳如雷。它对整件事情以平缓的节奏娓娓道来,时刻提醒我们面对性侵思考比愤怒更重要。

导演文晏筹备《嘉年华》用了4年的时间,而之所以选择如此敏感的话题是源于2014年震惊全国的女童性侵案。广州一名9岁女童被邻居性侵长达3年之久,而近几年儿童性侵案件屡屡发生,保护儿童不受侵害已经成为一个严肃的社会议题。

一部好的电影不仅是选题,影片风格也十分重要,下面我将从镜头语言、人物设定以及主题表达三个方面来入手,简要的分析一下这部《嘉年华》。在文章的最后,我会结合现实谈下自己的一些感受及思考。

一、镜头语言:烘托压抑氛围,给观众最直观的视觉冲击,引发共情及思考

1、第一人称视角

《嘉年华》中没有对性侵的过程进行太多的描写,只有刘会长进入到小文屋内的身影。然而小文在应警察要求进行二次身体检查时,这时的画面却让人难以呼吸。小文穿着宽大的病号服,躺在医院的检查床上,两只腿被分开并高高的抬起,两脚分别放在支撑架上。首先来了一个男大夫,随后又换了一名女大夫,他们触碰并认真观察小文的私处。即使戴着口罩也不难看出他们麻木的神情,在他们看来这个12岁女孩似乎与前来就诊的其它成年女性无异。

从镜头语言、人物设定、主题表达三个方面解读电影《嘉年华》

这时使用的第一人称视角,让观众直观的感受到小文所看到的一切。从双腿间呈现出的画面如此的真实,此刻的小文是害怕的、屈辱的、无助的。作为受害者的她,还要再次进行妇科检查,这无疑于对她进行了二次伤害。第一人称的拍摄视角用在此处无疑是残忍的,它让每个人的尊严被践踏却无力反抗,然而这就是受害者最真实的感受。

2、仰角拍摄

小米在海边围绕着玛丽莲·梦露的巨型雕像仔细的打量,她站在裙底之下,抬头望向雕像。此时的仰角拍摄呈现给观众的是玛丽莲·梦露张开的双腿及臀部。小米拿起手机,拍摄下了她所看到的一切。

从镜头语言、人物设定、主题表达三个方面解读电影《嘉年华》

玛丽莲·梦露的经典动作尽显魅力与诱惑,被风吹起的长裙,即使双手按下了裙摆但依旧难掩裙底风光。这样的动作对男人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春光乍泄的场景让他们更想窥探这个性感女人裙下的一切。巨大的雕像恰好给了所有人这样的机会,他们簇拥在玛丽莲·梦露的裙下,抬头就可望见他们想要看到的美好景象。仰角拍摄让大众那颗窥视的心显露无疑,也让这个女人毫无遮掩的暴露在众人眼中。

3、特写镜头

影片多处对小文及小米使用了特写镜头,在母亲得知小文被侵犯时给了她一巴掌并破口大骂。这里对小文的脸部进行了特写,可以看到小文木讷的抬头看着母亲,在被甩了一记耳光之后,她捂着脸仍旧没有任何表情,用飘忽不定的眼神看向周围,又默默的低下了头。

从镜头语言、人物设定、主题表达三个方面解读电影《嘉年华》

小米因拿视频证据要挟刘会长而被欺负,在医院中她与律师的一段对话使用了脸部特写镜头。小米头发凌乱,脸上伤痕累累,她的眼睛始终看向下方,从始至终都没有直视过律师。

特写镜头的运用描绘出了小文与小米两人的心理活动,细腻的表情刻画体现出了他们在面对其它人时的不同态度。在前面描述的情节中两人的眼神都是恍惚的,这体现了他们在所处环境下的精神麻木,小文习惯了母亲的责骂,小米对艰难生活的无奈。观众通过特写镜头来洞悉人物的内心,更有助于体会影片的人物形象及主题表达。

二、人物刻画,影片中每个人都有着鲜明的特色,他们不仅代表了自己,也代表了社会不同年龄、不同阶级的一类人。

1、小文--缺少家庭关爱,不仅承受着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创伤,还要面对来自他人的二次伤害,是部分儿童性侵案中受害者的缩影。

从镜头语言、人物设定、主题表达三个方面解读电影《嘉年华》

小文被刘会长带到旅馆时还在与同学嬉笑打闹,没有任何的警惕性。当她们被性侵之后,小文是无助的,新新在进行妇科检查后一脸迷惑的问:“什么是处女膜啊”,以她们所处的年龄并不能真正的理解所发生的一切。母亲的打骂,警察的反复审问,媒体的紧密报道无疑是对小文的二次伤害。仿佛一切都是小文的错,母亲认为她爱美有错,警察认为她并不单纯。小文代表了受到侵害而得不到理解与关爱的一类儿童,他们内心万分的痛苦与委屈,却只能独自面对恐惧与无助。

2、小米--游走在社会底层的未成年,辛苦工作却拿着微薄工资,想要体面的生活却始终难以实现。

小米拍摄下了刘会长进入到小文房间的证据,因想要保住工作而选择沉默。她铤而走险拿证据威胁刘会长,想因此拿到1万块钱去。得到的却是小健的欺骗与刘会长的报复,浑身伤痕的小米这时才选择将证据交给律师。小米在旅馆干着所有人都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旅馆房间一晚的价格比她的工资还要多,所以她不认为住在这里的人会需要她的帮助。

小米因某种苦衷而逃离老家,对于未成年的她来说拥有一张身份证至关重要。过早的步入社会已经让一个未成年儿童展现出与年龄不符的深沉与冷漠,他们面对着各类人的压榨与欺辱,为了生存却只能选择忍耐。

从镜头语言、人物设定、主题表达三个方面解读电影《嘉年华》

3、刘会长与警察--施暴者与纵容者,他们是权利的代表,也是社会阴暗面的体现。

刘会长以“干爹”的身份轻而易举的接近小文并对她实施性侵,在权利的重压之下,小文父亲想要讨回公道阻碍重重。刘会长买通了调查事件的警察,为小文检查身体的医生,甚至是新新的父母。

影片中刘会长的正面镜头非常少,而现实之中很多实施性侵的人就这样一个模糊的形象,他们就在我们身边悄无声息的对孩子下手,我们却不知他是谁。警察与医生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性侵,但是他们利用自己的职位之便去掩盖真相,混淆视听,这种做法同帮凶无异。

4、小文父亲--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即使困难重重也要为女儿寻求公道

小文父亲的形象是窝囊的,作为父亲他极少关心女儿,作为丈夫不能给妻子安稳的生活,为了保住工作而让小文认刘会长当干爹。但当他得知女儿被侵害以后便对她加倍呵护,希望通过法律途径将刘会长绳之以法。

一个无权无势的人想要与上层力量抗衡没有那么容易,他即使心中愤恨不平但始终保持着冷静,只有在医生宣告小文并未受到侵害时他的情绪爆发了,用颤抖的声音说出“那公道呢”,他道出了底层受害者的愤怒与怨恨。小文父亲代表了现实中为受侵害儿童讨说法的家长,他们大多数都是你我身边的普通人,为了寻求公道而艰难前行。

《嘉年华》将性侵案中所有相关的人物带到了观众视线之中,我们是否有过小米那样的想法:“这件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我们是否成为了现实中的小文父母,平时对孩子缺少关爱与正确的引导;我们是否也会像影片中警察那样因为权力而违背职业道德。每个性侵案的背后带给我们的都是深刻的思考与反省。

三、主题表达:儿童性侵逐渐引起社会重视,让许多人对此而愤怒,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思考比愤怒更重要。

1、玛丽莲·梦露雕像在片中的符号意义

玛丽莲·梦露大家都非常熟悉,她在电影《七年之痒》中站在地铁站通风口风吹裙舞的镜头成为了经典动作。广西贵港曾将一尊巨型玛丽莲·梦露雕像建在闹市区,号称中国最高的玛丽莲·梦露大型逼真雕塑。但是在建成后的6个月被拆除,理由为影响市容。片中梦露也逃脱不了被拆的结局,众人簇拥在她的裙下,抬头就可看见白色内裤,这给了他们无限遐想空间。玛丽莲·梦露在片中一共出现了6次,她的出现对于小文与小米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从镜头语言、人物设定、主题表达三个方面解读电影《嘉年华》

离家出走的小文独自来到海边,依偎在梦露的脚下。这时的她已被母亲剪掉了长发,漂亮的裙子也被丢弃,在母亲眼里正是因为她的“不检点”而促使了性侵的发生。而梦露依旧是美丽的,她不用在意别人的眼光,自由而洒脱。爱美是女孩的天性,小文受到伤害却得不到母亲的疼爱,反遭到谩骂与嘲讽。小文在梦露的身旁才能获得一丝心理安慰,此时梦露给到她的是作为女人但不用在乎旁人眼光的强大力量。

影片开篇就呈现出了小米对梦露雕像的喜爱,她围绕着雕像仔细观察她染红的指甲,细嫩的皮肤,这时它是一种美好的象征,海边很多人都争先与她合影。可是不知过了多久,她的身上开始被贴满了小广告,小米表现出了愤怒与不解并试图擦去污迹。

雕像对于小米来说是一种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她希望自己也能如梦露般自信美丽,所以她才会小心翼翼的抚摸那鲜红的指甲,藏起那金色的发套,仔细端看莉莉的耳环。然而她也如同这雕像一般被人欺辱,小健欺骗她,刘会长派人对她施以暴力。她骑车在路中央疾驰,拉着被拆雕像的卡车从身旁开过,雕像被舍弃的命运似乎已成定局,而她正奔向未知的未来。

玛丽莲·梦露在《嘉年华》中代表了女人,飞扬起的白裙成为了轻佻的代名词,在很多男人眼里有暗示及勾引的意味,那些人在裙下抬头向上望去,窃窃私语。就像刘会长想拿钱息事宁人,小健将莉莉推到别人怀里,女人在他们那里只是欲望的消遣,从未获得应有的尊重。片中最后小米穿着一袭白裙,与梦露的造型有几分相似,此时她拥有了与梦露一样的勇气与自由。

2、未成年人所处困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从镜头语言、人物设定、主题表达三个方面解读电影《嘉年华》

根据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到2018年,媒体公开曝光的性侵未成年人案件一共是2096起,受害人超过3924人,平均每天就有一起性侵未成年人案件被曝光,熟人侵害的比例占到了7成。

影片中小文的“干爹”在现实中可能就是孩子身边的老师、邻居甚至是亲属,他们以“爱护”为名义干着龌龊的事,可悲的是很多孩子对“性侵”毫无概念,等他们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时也伴随着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

《嘉年华》中同样被性侵的新新疑惑的问小文“什么是处女膜呀”,小文出事当天没有回家的理由是怕回家晚了会挨骂,13岁的女孩对事物的认知是有限的,他们的想法是简单的,内心复杂的是那些成年人。小米为何从老家跑出来她不愿多说,她的遭遇也同样令人同情,当她说出“我喜欢这,因为这暖和,就连一个要饭的夜里也能睡个好觉”时,难以想象这个不到16岁的女孩过着怎样艰难的日子。

这部电影不仅关注性侵这一个话题,未成年儿童面临的困境也值得思考。影片整体的基调是克制的,它不急于展示性侵过程来赚取观众的愤怒情绪及议论点,这样的处理机制,反而让之后其他人对小文的二次伤害呈现出了强有力的心理冲击。如何给未成年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如何让他们学会自我保护,怎样走出性侵的阴影。生活或许艰难,但我们仍要勇敢面对。

写在最后

我们羡慕韩国能拍出《熔炉》那样可以改变法律的电影,《嘉年华》的上映能受到如此好评,正是因为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性侵案频出,令众人愤怒的“红黄蓝事件”,最近引起关注的“鲍毓明事件”,影片让我们透过表象去触及伤害背后的社会问题。

《嘉年华》是个浪漫的名字,就好像我们生活的时代一样,无比光鲜,无比喧闹。但是生活的快节奏让我们无法安静下来去思考一些人一些事。而这部电影像是把沸腾的游乐场断了电,所有人都静下来了,他们想要知道发生了什么。当我们开始去注意事情的背后发生了什么,我们就离改变这个世界更近一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