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比利林恩电影好看吗

2022-03-06 01:38 作者:猫眼电影 围观:

李安《比利林恩》猫眼电影口碑出炉:120帧也是叙事一部分

昨日,李安的新作《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在北京首映,不少媒体和观众抢“鲜”看了这部颇有争议的电影,首轮口碑已经出炉。截止至11月7日11点,12位猫眼专业评委为本片打分,平均分为7.7分,为近3个月来评分最高的电影。

李安《比利林恩》猫眼电影口碑出炉:120帧也是叙事一部分

李安曾在采访中提起拍摄困难,说到最困难的就是跟片场打交道,因为片场经理要求他们别做60帧的,李安说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不做60帧,坏消息是做120帧。听起来李安颇有段子手的天赋。不过这个“120帧”就是这部电影最受争议的点,也是片子未映先火的关键。

李安《比利林恩》猫眼电影口碑出炉:120帧也是叙事一部分

120帧意味着什么?帧是最小的单幅影像画面单位。24帧就是每秒24张画面,同理,120帧就是每秒120张画面。从电影诞生日起,24帧/秒的拍摄格式已经沿用超过百年,这也是普通人眼最容易接受的速度。而120帧,你可以想象是一般的播放速度,可是有慢动作的清晰感。表情动作细致到不允许演员有一丝不诚恳。所以这次120帧的尝试无疑是一场电影“革命性”的实验,挑战影史拍摄与播映规格的极限。

李安《比利林恩》猫眼电影口碑出炉:120帧也是叙事一部分

崭新事物的出现无疑挑战了传统事物的惯性,早前北美首映口碑就两极分化,围绕120帧引发了“什么才算是电影”的思考。距离感是否才是影像的魅力?而技术与电影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的呢?来看看专业评委们看过120帧后的反馈。

李安《比利林恩》猫眼电影口碑出炉:120帧也是叙事一部分

大部分评委对120帧的“沉浸式体验”没有感到不适、眩晕感。“几分钟适应了120帧3D,然后就忘了它的存在。”来自《环球银幕》杂志执行副主编陈世亚如是说。还有来自原《三联生活周刊》电影记者李东然:“看的是120帧/4K/3D,非常好的浸入体验,球场会场,空间感逼真,感觉又到了美国。”有同样想法的还有陆芳(《钱江晚报》资深电影记者):“视觉无比清晰,可以看到演员细腻表演。尤其是3D,超牛逼,近景、中景、远景,战士前后的距离都感觉得到。”

李安《比利林恩》猫眼电影口碑出炉:120帧也是叙事一部分

当然,这样的技术创新挑战了传统电影带来的“距离感”。《中国新闻周刊》主笔杨时旸认为:“120帧,4k让一切都纤毫毕见,但这种“真实”更像一种显微镜式的真实,它确实剔除了电影特有的质地。”而橘子娱乐电影主编法兰西胶片也引发了思考:“抛弃了一部分技法,甚至用上了初学者的俗套,为了让位给120帧+4K+3D的技术,让技术纳入主题的一部分,这是它最大的争议。”

李安《比利林恩》猫眼电影口碑出炉:120帧也是叙事一部分

抛开令人炫目的技术,剧本也是本片的争议之一。但它的争议围绕于“这是否是擅长叙事的李安的最高水准”?新京报副总编辑子非鱼有这样的看法:“电影极为感人,但是这种感人是东方式的复杂呈现。”《大众电影》执行主编张大海将这部电影和伊斯特伍德的《父辈的旗帜》进行比较:“《父辈的旗帜》对真相有一种“我x,现实太黑暗了!”的意外的愤怒,《比利林恩》则是“我早就知道了”的释然。”

不管如何,技术的创新在一开始都注定了备受争议,是否喜欢取决于个人体验。由于影院设备影响,120帧的版本仅有几家影院有实力播放,而李安考虑到这一点,做了多个版本的剪辑,争取每个版本都让观众获得最佳观感体验。这部电影注定将载入影史,值得任何一个人去见证这个历史。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猫眼电影专业评分

[好评]7-10分

李东然(原《三联生活周刊》电影记者)9分

看的是120帧/4K/3D,非常好的浸入体验,球场会场,空间感逼真,感觉又到了美国,看得出导演从新技术角度对镜头语言颇多思考,从人物表情到肉搏战争,没有超级大场面却切肤感十足。当然也可能因为技术太新了,些许一些不足够顺畅的剪辑点,或许整个古典主义的视觉缝合机制到了需要修改的时候。故事层面仍旧是不失手的李安,民族主义,国家主义,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命题,命题虽不新鲜,但层层递进(那个穆斯林家庭里的小孩的眼神印象好深…),不乏思辨,却也温暖(正确)。

Someone(1905电影网副总编辑)9分

这电影真的很好看,要用心看,因为这是电影,不是娱乐片。忽略120帧,那确实是李安的尝试,电影本身就好看,直抵人心。

王峰(《大河报》电影记者)8分

知道它是120帧的,忘了它是120帧的…李安又一次慢哒哒地讲了一个充满隐喻的故事…神在哪里?或许无论站在金字塔顶端还是处于底层的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李安也不例外,并且拉着全球观众又探讨了一次。

隐kakushi(新浪娱乐电影组组长)8分

一个盲人摸象的寓言故事。战争实在太大了,没有谁能说清楚它是怎么回事,电影集中在一天之内信息量集中爆炸,可看下来思考一番,到底谁对谁错?每个人似乎都是站在自己的视角试图去理解这场战争,有人装作在乎,也有人毫不在意。很典型的李安电影,风格细腻,对于身处电影中的人和事做了非常细致的展现,但主观上没去做解释,也没有站队去偏向电影中任何一个人,这样的做法恰恰是说明了导演的深思熟虑。世界上最难的事就是明辨是非,但却是值得去琢磨的一件事,我觉得电影传达的是这样的一种方法论。

子非鱼(电影人,曾任时光网总编辑,新京报副总编辑)8分

虽然技术上的宣传盖过了对李安式叙事的期待,我还是从这部具有前所未有战场真实感的电影里看出了李安特有的柔软。电影极为感人,但是这种感人是东方式的复杂呈现,我想美国人对这种复杂情绪不一定能看懂。他既非反战,也不是支持战争,李安似乎想告诉人们,无论战争是否正义,这些士兵已经完全被改变,他们已经别无选择地属于战场,那个让他们最接近死亡的地方。

陈世亚(《环球银幕》杂志执行副主编)8分

1.近年来李安最好电影,主题比技术更值得赞扬和探讨。袍泽情谊、爱国道具,信息量巨大,感人而复杂讽刺,像是《父辈的旗帜》的现代续集。2.从来没有听男人之间说“我爱你”如此动人。3.几分钟适应了120帧3D,然后就忘了它的存在。

李宏宇(《南方周末》资深电影编辑)8分

批判国家和战争,但不能否定军人。一个很难把握平衡的故事,李安讲得相当圆满,写人,他确实拿手。很美国,应该不太对普通内地观众胃口。运动影像顺滑,色彩锐利,细节超级写实,新奇度十足。没觉得反感,相信未来人会很快习惯这个制式。

张大海(《大众电影》执行主编) 7分

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和伊斯特伍德的《父辈的旗帜》放一起看特别有意思。两部电影故事很像,气质却截然不同:《父辈的旗帜》对真相有一种“我艹,现实太黑暗了!”的意外的愤怒,《比利林恩》则是“我早就知道了”的释然。简单来说,就是美国人暴烈而且天真,中国人世故又能忍耐。

陆芳(《钱江晚报》资深电影记者)7分

3D/120帧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电影不错。120帧加4K和3D的感觉就是,效果特别好,身临其境,沉浸感强,看起来画面很有质感,非常舒服。视觉无比清晰,可以看到演员细腻表演。尤其是3D,超牛逼,近景、中景、远景,战士前后的距离都感觉得到。战争戏不多,但几场就真实残酷。剧情方面是李安电影正常水准,细腻深刻地讲了一个美国大兵的荒诞遭遇。为什么在北美试映评价会差呢?老美真没看懂吧。技术并没有影响电影故事的讲述,确实是为电影服务。120帧到后来已经不存在,还是看到了人物、遭遇和情感。最后高潮戏让人感动。这是李安用高科技电影技术包装的一部文艺片。

风间隼(影评人,电影媒体供稿人)7分

李安一直是一个感性有余,理性不足的导演,在这部影片中也不例外。在展现主角的各种“第一次”震惊体验方面颇为入骨,但除此之外的思考和阐释就乏善可陈。用新技术展示的战争场面和杀人镜头颇为震撼,是个亮点。

法兰西胶片(前凤凰网电影主编,现橘子娱乐电影主编)7分

抛弃了一部分技法,甚至用上了初学者的俗套,为了让位给120帧+4K+3D的技术,让技术纳入主题的一部分,这是它最大的争议。之于我而言,它创造的最大快感是,我们这么仔细并且成功的观察到一个孤独、惶恐的人,并且付出了同情,但这个人最终选择与我为敌。

[中评]5-6分

杨时旸(影评人,《中国新闻周刊》主笔)6分

充斥着面部特写的电影,几乎每个人都顶着红鼻头以及泛着血丝的面颊和眼睛。120帧,4k让一切都纤毫毕见,但这种“真实”更像一种显微镜式的真实,它确实剔除了电影特有的质地。电影的故事有解读的空间,但这次作为主要噱头的技术并非那么令人惊艳。如果不是想突出这种技术的运用,李安原本可以把这个故事讲得更加醇熟。现在,有些东西被稀释掉了。

[差评]4分及以下

[猫眼电影一周专业评分排行榜](截止11月7日11:00)

李安《比利林恩》猫眼电影口碑出炉:120帧也是叙事一部分

李安《比利林恩》猫眼电影口碑出炉:120帧也是叙事一部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