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天下长河官微,天下长河的导演是谁

2023-12-14 04:35 作者:岑岑 围观:

近来,随着历史传奇剧《天下长河》的热播,早已淡出大众视野的黄河水患问题又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

《天下长河》讲述了清朝治水名臣靳辅、陈潢将毕生心血投入到黄河治理上,用十年的时间,将一条水灾频发的河流治理成相对安流的状况。

电视剧着重刻画了靳辅、陈潢获得君主信任,通力合作,排除万难治理黄河的经过,是一部带有英雄主义色彩的电视剧。

不过,早在靳辅、陈潢之前,从东汉王景开始,对黄河的治理就从未停歇,正是这一代代的大国名臣、一代代的大国工匠,用生命筑起了长堤,守卫住了黄河沿岸的百姓与土地。

黄河的安流与夺淮入海

1. 王景治黄河,流芳千年

清末著名学者魏源曾经在《筹河篇》中写道:“汉明帝永平中,王景治河……行之千年。阅魏、晋、南北朝,迨唐、五代,犹无河患,是禹后一大治”。

在魏源看来,王景治理黄河让黄河安流了近千年时间。那么,王景治理黄河究竟用了什么方法,竟能起到如此大的功效呢?

据《后汉书》记载,王景治理黄河时一共动用了数十万人,“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凿山阜……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也就是说,从河南荥阳开始,到千乘海口千余里的黄河两岸,王景安排工匠每隔十里(大概相当于今天的5公里)设立一个水门,调节水流量,以此防止黄河泛滥。

这种十里水门法的功效极为显著,现代水利史专家李仪祉一针见血地指出“(十里水门法)以疏导之法减下游盛涨水,下游减则上游溃决之患自弛……历晋、宋、魏、齐、隋、唐八百余年,其间仅河溢十六次”(《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

由此看来,王景治理黄河,成果显著,流芳千年之久。

可惜的是,在王景治理黄河之后,中央、地方政府缺乏系统的定期维护和疏浚,到了唐末五代时期,黄河水患又卷土重来。

2. 夺淮入海与黄河水患加剧

公元1194年,黄河在阳武决堤,黄河水从商丘以北,流徙,直至徐州,经淮阴进入淮河,开启历时长达六百多年的黄河夺淮入海,破坏水域生态的历史。

所谓“夺淮入海”,简单来说,就是黄河不再通过以前的河道,在今天山东附近排入大海,而是南下,转而与淮河争夺入海口,在今天江苏地界与淮河并流,抢走了淮河的入海口。

由于黄河的流域颇为广阔,不熟悉地理知识的读者可能对上面的描述没有实际感觉,那么不妨参考下文附上的一幅线描图。

从这幅图上,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原先处在淮水北部的黄河逐渐南移,侵占了泗水、淮河的部分河道。

宋金元时期黄河夺取淮河入海口

那么,这种夺淮入海究竟带来了什么问题呢?

众所周知,黄河带有大量泥沙,往往会抬高河床,在雨季时期,就很容易造成洪水泛滥。

在黄河夺淮入海之前,淮水流域相对稳定,但是,在黄河进入之后,带来了大量泥沙,水流极不稳定,经常发生黄河倒灌和决堤事件。

到了清朝顺治年间,黄河河道的决堤事件几乎年年皆有,据现代学者统计,从康熙元年到康熙十六年(1662-1678)间,黄河决口事件高达67次。

黄河为患与靳辅的努力

3. 黄河肆虐的灾害与治理的无效

据《清史稿》记载,在清朝初期,黄河水患频发,“黄水倒灌,高堰溃决,黄淮合并冬下,淮扬大困,州县所在告灾”。

尤其是到了夏季汛期之时,沿岸堤坝屡屡崩溃,例如,在公元1667年,清江县堤坝崩溃,黄河溢出,“城门堵塞,乡民毙溺数万”(《清史稿》)。诸如此类的惨案还有许多。

在这其中,盱眙、扬州等下游沿岸地区受灾尤为严重。

《天下长河》就以康熙十五年七州县洪灾泛滥为开头,为此,靳辅炸掉了大堤进行泄洪,但是,靳辅却被王光裕诬陷,被王光裕逼着当场自尽,此时,大堤崩裂,洪水漫天。

在洪水过后,随着画面的推进,我们看到了洪灾过后的无助百姓。

清政府对此也采取了不少措施,但是,在靳辅主政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治理总是投入大收效少,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许多清朝官员不重视河道治理,只知道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天下长河》中也出现过类似情节,有些清官根本不知道泄洪的重要性,只知道泄洪会把自己治理的县城冲垮,让自己这个父母官失职,于是百般阻挠泄洪。

这已经算是比较好的官员了,若是一些贪腐的官员,更是会在河道治理上谋取私利。

在《天下长河》中有两处耐人寻味的剧情。

首先,陈潢在获得赏识后得到了第一个差事,视察金文祥监修河坝情况。但是,金文祥只想着用酒席、美色招待陈潢,完全没有带陈潢查看堤坝的意思。

这种情况恐怕在彼时司空见惯,治河一线官员尚且如此,又怎么可能盼望治河有效呢?

其次,在靳辅担任河道总督开始治河后,陈潢每天都会去河道监工,有一天,修河道的老工匠和陈潢说起“有一个地方睡觉很暖和”,并主动带他去看。

原来,修筑堤坝的官员已经开始中饱私囊,在靳辅、陈潢眼皮子底下搞小动作,把实心大坝换成空心大坝,河工们对此也心照不宣,默默地住进了大坝。

上下欺瞒,心照不宣的清朝官场情形就此鲜活起来。

4. 十年辛苦不寻常

正是在黄河频频泛滥成灾,清朝官员久治无效的情况下,靳辅横空出世。

当然,靳辅的成功并不是他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靳辅幕僚陈潢的全力辅佐,以及康熙的信任。

靳辅在担任河道总督监理黄河之前,曾长期在地方担任巡抚。从康熙十年(1671)开始,靳辅一共担任了六年安徽巡抚,相当于今天的安徽省省长,在担任安徽巡抚期间,靳辅细心了解地方政务,裁撤驿站、治理水田,政绩卓著。

也正是在安徽巡抚任上,靳辅遇到了他的得力幕僚,治水专家陈潢。

历史传奇剧《天下长河》对两人相见的场面做了戏剧化改编,将靳辅和陈潢的首次见面安排在一家客栈里,彼时的靳辅被押送入京,彼时的陈潢是个郁郁不得志的士子。

两人一见面就相互吸引,将对方引为知己,从而引发了此后两人间的一系列故事。编剧的情节设计堪称巧妙。

此外,编剧还编撰了一幕陈潢自称河伯,在黄河边与康熙打赌涨潮时间的剧情,这些剧情将一个全身心投入治水事业,孤傲的专家人物刻画地活灵活现。

康熙十六年(1677),随着黄河水患的加剧,为了全面治理河道,靳辅成为了新一任河道总督,康熙给予靳辅全力支持,在靳辅主持修理河道的10年时间里,虽然出现了不少争议,群臣当中也有一些批评的声音,但康熙尽可能地给予了靳辅信任与权力。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靳辅的努力,陈潢的才华,康熙的信任,三者缺一不可,共同塑造了靳辅10年黄河治理的成就。

在1677年3月接到任命后,靳辅马不停蹄地赶往宿迁,与陈潢展开工作。

据《清史稿》记载,靳辅和陈潢在当地“遍历河干,广资博询”,进行了两个多月的实地勘探,对于那些士绅乃至贩夫走卒也用心问询,虚心纳谏,制定了详细周到的河道治理计划。

在1677年5月,靳辅就上呈了著名的《经理河工八疏》,提出了系统的治河工程步骤,是黄河治理史上的重要文献。

简单来说,靳辅和陈潢两人继承了明代治水专家潘季驯“筑堤束水,以水功沙”的理念,提出了治河、导淮、济运三位一体的治理模式。

所谓治河,就是加深从清江浦到入海口的黄河河道,修筑堤坝,防止溃堤。

所谓导淮,就是通过加深引渠来控制泥砂堆积,保证清水流动可以冲击黄河淤泥,将黄河淤泥冲刷到大海中去。

所谓济运是指修理黄河的同时,兼顾漕运,运用黄河泥砂来加固大运河的堤坝。

这项计划的内容众多,耗资巨大,一开始受到了不少臣子的批评,好在,力排众议之下,这项工程还是获得了批准,康熙还一次性拨出了250多万白银,作为初期工程的款项。

对于拨款这件事,《天下长河》的编剧也进行了巧妙的改编,将财政拨款改编成康熙咬着牙和孝庄太后借钱,借此烘托康熙的决心。

对于靳辅的支持不仅如此,康熙还亲自多次视察河工,并在后续多次拨出大量白银,支持靳辅治理黄河。

经过十年的治理,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靳辅主持的河道治理已经大见成效,可惜的是,由于靳辅治理黄河的某些措施破坏了当时黄河沿岸地主的利益,在朝堂之上,反对靳辅的声音日益高涨。

所以,在1688年之后,靳辅就被迫离开了河道总督之位,靳辅对黄河的治理也告一段落。

即便如此,靳辅治理的黄河的成效依旧得到了时人的普遍认可,直至乾隆年间,人们依旧遵循着靳辅的治河方略,代代相传。

靳辅、陈潢身上所具有的“拼搏、奉献、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也被后世一代代的水利工程专家所继承,时至今日,黄河已经不再是困扰中国人民的一大难题,黄河已经成为真正造福百姓的母亲河。

但是,我们不应忘记,正是这代代相传的黄河精神,方才催生今天的治河成果。

总结

作为一条横穿中国大地的河流,黄河的河道漫长,河势复杂,自秦汉时代开始,黄河水患问题就频频爆发,历代中国民众、治河工匠、治河大臣的努力完美诠释了黄河精神的代代相传。

所谓“黄河精神”,指的是“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精神。

无数百姓在能工巧匠、治河功臣的带来下,团结一致,发动群众力量,创造了无数工程奇迹,展现了黄河治理者的团结精神。

一代代治河功臣忘我投入,不计较虚名、个人得失,展现出黄河治理者说实话、办实事,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

从王景的“十里水门”,到靳辅的“三位一体”治理法,一代代黄河治理者在前人基础上推陈出新,展现了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

王景、陈潢、靳辅都将十数年的光阴投入到黄河治理事业上去,体现了黄河治理者的奋勇拼搏和无私奉献精神。

此外,《天下长河》在创作过程中,努力还原治河工艺细节,再现前辈治河经验结晶,为我们展现了,几百年的中国古人是如何运用数千年来累积的智慧战胜天灾。为我们展示了一代代黄河治理人的“拼搏与奉献”精神,这正是黄河精神的最好写照。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天下长河》以小见大,为我们再现了一代又一代治河工匠、治河大臣投入生命与血汗,为治理黄河奉献生命的历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