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奥斯卡金像奖影片《逃出绝命镇》,进行了怎样的社会心理学解读

2023-12-13 04:21 作者:岑岑 围观:

文丨九万

编辑丨九万

引言:

社会心理是一种没有经过系统加工的、较为朴素的思想意识,它存在于广大民众的心中,与民众所处的特定时代和群落有关。

一方面,社会心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社会心理又有一定的稳定性,它有潜藏在意识深处、根深蒂固的一面,这部分意识难以被改变,会在不同的时代根据社会需要而表现出新的面貌,代代相传。

社会心理的新与旧、进步与落后处于一种此消彼长的状态中。电影艺术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则往往将其具象化,以象征、夸张等手法反映着社会心理。乔丹·皮尔就是一位对于社会心理具有深刻洞察力的电影人。

其影片《逃出绝命镇》借助惊悚类型片的形式外壳,完成了超越普通惊悚类型片的叙事,这也是电影得到奥斯卡青睐的原因之一。可以说,在《逃出绝命镇》中,观众看到了多种社会心理折射,皮尔成为民众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揭示者和代言人。

一、后殖民时代的种族歧视

种族歧视是《逃出绝命镇》中最重要的社会心理内容之一,正是在这一心理的驱动下,整部电影的关键情节得以展开。

在撰写剧本的过程中,皮尔最为重视的问题就是故事要有一个对当前社会的总体性的讽刺内核,这位黑白混血的导演选择了直面后殖民时代依然阴魂不散的种族歧视问题。

在电影的一开始,黑人遇袭就已经暗示了黑人处境的不妙。其后,随着克里斯与女友罗斯的对话,克里斯表达了对自己作为罗斯第一个黑人男友的担忧,观众被皮尔带入到一个熟悉的情境中,即克里斯意识到种族问题将有可能成为自己爱情之路上的阻碍。

克里斯并未做好面见罗斯父母的准备,除了有两人仅仅交往四个月的原因外,更在于克里斯担心自己作为一个黑人,无法得到罗斯家庭的认同。

观众无疑能对克里斯的担忧表示理解。在世界已经进入到后殖民时代的当下,尽管殖民地与半殖民已经逐渐消失,但欧美帝国主义对于第三世界依然具有文化霸权,而在欧美世界内部,也依然存在着种族问题。

非裔美国人从整体上来说在美国社会中依然处于弱势状态,并且这种弱势状态往往随着个别出类拔萃者在社会上地位显著而被遮蔽。

在克里斯来到罗斯家所在的小镇后,确实感受到了某种怪异的氛围,尽管罗斯的父母表示出对他的欢迎,甚至是迎合,如表示愿意投票让奥巴马连任美国总统等,克里斯依然备感不适。

而在电影的后半段,罗斯一家的阴谋被揭穿,原来罗斯家一直在用催眠和手术的方式实施着对黑人身体的占有,将衰朽或残障者的灵魂注入黑人的身体中,以实现长生。

至此,一种属于后殖民时代的新型种族歧视展露无疑。电影中小镇的白人居民表面上反对白人至上种族主义,一再对黑人在体能上的优势赞不绝口,这种称赞不仅是一种片面的刻板印象,实际上也是将黑人视为在心智上弱于白人的劣等族群。相对于克里斯原本的担心,这种歧视无疑是更为隐蔽,更具有迷惑性的。

克里斯早前担心的种族歧视,即公然认为“黑人不如白人”已经为社会主流话语所抛弃,然而以“黑人身体比白人强”掩盖了的“黑人除了身体都不如白人”意识还依然广泛地存在于社会心理中。

《逃出绝命镇》最令人称道之处就是通过大量细节的铺垫,在一种看似轻松的口吻中,恰到好处地描绘并且讽刺了这种沉重的、变异的种族歧视。如克里斯被罗斯家邀请来的客人品头论足,甚至被直接问性能力如何等。在罗斯等人看来,克里斯是不必被尊重的。

《逃出绝命镇》和皮尔最推崇的,同为惊悚电影的,罗曼·波兰斯基执导的《罗斯玛丽的婴儿》,1968)有着一定的共通之处。两部电影中的主人公都由于自身特性而饱受困扰,陷于焦虑之中。

对于他们的自身特性,主人公无能为力,罗斯玛丽无法改变自己腹中的婴儿,克里斯无法改变自己的种族,他们无法避免因此而带来的重重危机,几乎所有主人公身边的人都在迫害主人公。

然而正如皮尔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的,正因为克里斯是一个黑人,他才能敏感地察觉到形势的险恶。正是角色们的自身特性,让他们在紧急情况下依然保留了理智的思考和行为。

母亲的身份让罗斯玛丽从电影开始时的单纯纯真的小女人变成了能感觉到家人怪异,意识到一切都不可靠的人。

而克里斯也是如此,对自己黑人身份的敏感让他嗅到了危险的气息,而也正是罗斯一家觊觎他“黑人强健的身体”,提醒他凭借自己的年轻力壮在搏斗中为自己拼杀出了一条生路。

在种族歧视依然根植于社会心理时,罗斯一家以一种极端的方式,为人们展现了种族歧视对歧视者的反噬。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被认为是“精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的埃里希·弗洛姆将社会心理比喻为“黏合剂”和“烈性炸药”,以此来说明社会心理与社会发展要求之间的关系。毫无疑问,种族歧视是一种社会病症,当人们继续秉承着种族歧视意识时,少数族裔的精神需要是得不到满足的。

电影中克里斯始终无法摆脱的不安全感就是例子。作为一个黑人,他在这个社会上得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来到小镇后的安全感都是极为有限的。

正是内心中本身就已经存在的反抗力量,使得克里斯在意识到局面不利后马上奋起反击,逐个击败罗斯的家人,在最终罗斯濒死时,曾经目睹母亲死在自己眼前的克里斯没有去救罗斯,而是在路边冷静地看着罗斯血尽而亡,从此不再受困于母亲死去的心结。

原来罗斯一家想用克里斯的童年阴影来加害克里斯,而他们的死却帮助克里斯走出了这个阴影。克里斯以自己的“无情”回报了罗斯的无情。这种报复指示的是,滞后的社会心理带来了社会的裂痕,它是一种“烈性炸药”,当积聚到一定程度时,有可能会造成社会的动荡。

二、社会心理系统

这种种族歧视社会心理,存在于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系统中。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中,提出生产力影响经济关系,经济关系影响社会政治制度,而社会政治制度则影响了人的社会心理,最终,社会心理形成各种具体的、成文的思想体系。

弗洛姆还注意到了社会心理对于经济的反作用力:“经济基础,不仅能产生某一种社会性格,也能产生某些思想,而思想一旦被产生出来,同样也能影响社会性格,并且也能直接地影响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性格正是社会经济结构和一个社会中普遍流行的思想、理想之间的中介,它在这两个方面,即将经济基础变为思想或将思想变为经济基础的过程中都起到了中介作用。”

.

社会物质状况决定了社会心理,社会心理又成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内驱力。毫无疑问,早年黑人被异化、被边缘化的处境,与经济基础密不可分,在奴隶制时期和平权运动之前的种族隔离时期,乃至今日,黑人在整体上,并没有在经济上取得优势,尽管部分杰出的黑人脱颖而出,偏见和歧视依然挥之不去。

在《逃出绝命镇》中,作为摄影师的克里斯个人已经取得了在经济上和女友罗斯的平等,已经摆脱了作为任人宰割的种植园奴隶或种族隔离期难以就业的困境。

但在种族歧视者看来,克里斯依然是一个“他者”,他不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而是作为一个种族的一员而存在,因此承受着优势种族对他的凝视、想象和言说。

如“潜在犯罪分子”的标签,又如曾经在奥运会上惜败于黑人运动员的罗斯爷爷沃特,对于黑人身体更擅长田径这一点深信不疑,为自己得到一具黑人躯体而高兴,这就是一种畸形的,并不为黑人乐意接受的想象和言说。

沃特等人对于黑人的认同和赞赏,实际上满足的还是自己在种族生物属性或文化属性上的优越感。在具有经济优势的小镇白人看来,黑人的优势,是他们可以凭借经济实力购买来的,而他们的智慧、财富、权益等,则不应该为黑人所有。而这种社会心理,势必撕裂族群,为社会经济带来损害。

三、社会心理与社会交往

社会心理的产生建立在人和社会、人和他者发生互动的基础上,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在《逃出绝命镇》中,社会心理通过克里斯和他人的社会交往体现出来。

马克思认为,对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关系着人是否能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然而电影中的两组社会交往,都暴露出了社会心理的不健康,也让人意识到黑人要想在当代社会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困难。

第一组即克里斯与属于亲密者的罗斯的交往。罗斯及其家人对克里斯毫无真情的利用,体现出的是一种人类精神上的异化,利益促使罗斯等人产生了对黑人躯体扭曲的需求。

而另一组关系则是克里斯与属于陌生者的白人警察的交往。在公路上拦下克里斯后,警察提出检查克里斯的证件,在罗斯认为这是歧视性执法而“仗义执言”后,警察改变了主意,可见他也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

作为执法者而抱有黑人更容易犯法的预判,这是一种社会的异化。整个社会为克里斯等黑人提供了一个并不友好的对象世界,黑人无法在这个世界中肯定自己,提高自己作为人的本质能力,社会有必要在制度上做出进一步的调节。

而在此之外,电影的放映本身又完成了一次社会交往。观众对电影的接受并不完全是单向的,在观影过程中,观众和电影主人公实际上参与了一个互相具有主体性的互动仪式中。柯林斯曾经指出,互动仪式的成功在于仪式能否具有一种低度集体兴奋。

由于具备了惊悚类型片的各要素,观众在欣赏《逃出绝命镇》的过程中,是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在克里斯身上的,同时,观众共有的社会心理也会表现在其观影时的反映上。

在克里斯好不容易杀死了罗斯一家后,还未来得及喘口气,警灯亮起,观众和克里斯瞬间都陷入极大的失望之中。

陷入现场一切证据都指向克里斯就是这起灭门案的凶手,而罗斯一家的罪恶则很难为执法者采信,同时,观众对于社会种族歧视问题普遍的认知,也促使观众预料到克里斯将陷入另一个绝境中。

观众瞬间流露出的失望表情,就是一种集体情感能量的激发。而出人意料的是,从警车上下来的不是别人,而是之前收到过克里斯求救信息的好友罗德,而充分信任克里斯的罗德无疑将保护克里斯免遭牢狱之灾。

这一情节极具戏剧性与震撼感。观众从惊讶到失望再到兴奋,克里斯和罗德两个人调动起了全部观众的情绪,电影的结局经由此跌宕更显得完满。大量观众也在观影后的评论中对这一情节的设定表示了肯定的反馈。这一次社会交往正体现出皮尔对社会心理的把握。

结语:

在《逃出绝命镇》中,导演乔丹·皮尔以类型片的包装争取到了大众对于种族歧视问题的关注。电影对于人们在后殖民时代下的种族歧视社会心理进行了反思,并掀起了这种心理背后社会和精神异化的一角,提醒人们正视这种社会病症。

当克里斯逃出绝命镇时,世人是否能够逃出这种阻碍社会发展的社会心理,是值得我们拭目以待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