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用真情垫高山里孩子的人生

2023-12-11 19:24 作者:岑岑 围观:

光明日报记者张勇光明日报通讯员王戎

如果给71岁的孙宁生画一张人生轨迹图,教书育人是不变的方向。

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孙宁以当地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南师大。毕业后成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南师大附中”)的地理老师。从那以后,他一直把守护学生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

2011年初,29年的从教生涯结束。退休的第二天,孙宁生收拾行囊,来到乌蒙山脚下的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慈营中学,开始了12年的教书生涯。

“山里的孩子看不到山外,我要去那里把他们举起来,养育他们的生命。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慈营中学的教学楼上写着一句话——读书缓冲人生的高度。孙宁学生的这种切身感受已经成为全校的座右铭。

2021年,孙宁生荣获“云南省道德模范”称号。提起孙宁生,慈营中学校长赵孝国竖起了大拇指:“12年来,孙宁生在慈营对学生、对老师、对学校、甚至对群众都是无私的。他心里没有自我,都是冒充别人。每个人都钦佩他。他有榜样的力量,凝聚着全校的心。他在性格和人格方面都是一座丰碑!”

孙宁生在慈营中学给学生上思想品德课。冯峰摄/光明图片

初心属于什么:燃烧烛光照亮灵魂。

今年8月28日,慈营中学新生报到。孙宁生找到班主任,要了这些学生中的贫困户名单——8个人。“去年有17个人,今年少了。脱贫摘帽后,这几年农民的生活真的越来越好了!”他笑着说。

8个人,孙宁生小心翼翼地写进助学金名单,又从抽屉里拿出800块钱作为9月份的新助学金放在一个大信封里。

掰着指头算,12年来,孙宁生直接或间接资助了322名困难学生,其中包括9名孤儿,资助金额近百万元。

孙宁学生早就计划帮助贫困学生。2011年,慈营没有“建档立卡贫困户”这回事。他问班主任,有300多个学生说家里穷。当时孙宁生的退休金在那么多同学面前只是杯水车薪。他会来贫困生名单,利用周末挨家挨户整理最需要资助的孩子。

山路崎岖,交通闭塞,土地纯粹靠一双脚丈量。每当开学,孙宁生都会带着一张地图、一个指南针、一袋饼干和一壶水,跋山涉水,走访每一个困难学生名单上的孩子的家。慈营中学海拔1860米,最远的蛤蟆寨海拔3200米。走路要半天,但在孙宁生看来,心中有信仰,再高的山都在脚下。

2011年8月,孙宁生确认首批95名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正式获得资助,每个学生每月100元生活费。贾是孙宁生的第一批接受者之一。

到贾家做客,我看着刚到家的贾,瘦瘦的头,驼着背。孙宁生心疼了。“我以后会承担文隽的生活费和学费!”贾母甚至说不:“你帮助解决了两姐妹的学费。我怎么能让你再烦呢?”

孙宁生安抚道:“我没有孙女。贾是我的孙女。爷爷给孙女花钱不是天经地义的吗?”

贾上初中的时候,经常考试不及格。孙宁生一再鼓励:“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目标,否则就像闭着眼睛走路,只能摸东摸西,否则就会跌跌撞撞。”

小女孩努力学习,终于考上了曲靖护理学校。她在护理学校的时候,不断受到孙宁生的启发。2019年,她以仅有3%的通过率通过高考,成为一名本科生。

“没有孙老师,就没有现在的我!”在慈营采访当天,这是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但在一位名叫袁志芳的护士口中,这句话变成了“没有他,可能就没有我”。

袁志芳小时候失去了父母,哥哥姐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全家就靠爷爷捡垃圾维持生计。那时,孙宁生已经穷惯了,但第一次回到袁志芳家,他还是惊呆了:所有的衣服都摊在床上,还得去河边打水喝。他年迈的祖母叹了口气,他的孩子们的眼睛没有光芒。

“这个家岌岌可危!”孙宁生隐隐有些担心。

更让孙宁生焦虑的是,初中时,性格孤僻的袁志芳因为被同学欺负,曾试图割腕自杀。孙宁用更多的爱和关怀照亮了孩子的心——冬天准备棉衣,开学送文具,带领她一步步走出阴霾。

初中毕业后,袁志芳进入曲靖职教中心护理班。孙宁生很不放心。他每隔三五天就假装“在路上”去看她,并鼓励她:“好好学习,以后要照顾孙老师的身体。”

“孙老师对我太好了。”每次想到这些,袁志芳的眼圈就红了。如今,袁志芳成了一名护士,弟弟也在镇上找到了工作。

这个家终于有笑声了!

孙宁生在慈营中学希望图书馆整理图书。光明日报记者张勇摄/光明图片

真情靠:“播种者”孕育希望。

孙宁生只要有奔头就不怕生活中的艰辛,但他愿意这样做。他最厌倦的就是和“读书无用论”作斗争。他知道,只有教育才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巩固扶贫成果的根本手段。于是,他把学生们从田间地头、酒店的食堂、食堂的柜台一个个拉回到教室,留在了校园里。

梁凡是孙宁生在石楠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书时教过的学生。他记得2016年第一次来云南见老师。孙宁生站在地里,微微弯腰和一个正在干农活的姑娘说话。后来听说,这个叫的女孩已经是第三次退学了,前两次被孙老师拖回学校。

有一次,孙宁发现李煜好几天没来上学了。一问,她才知道,父亲已经因为肝癌去世了。他跑向女孩的家。到了晚上,屋内漆黑一片,他找了很久,才在屋后找到小女孩。

孩子哭着说,父亲去世后,继母把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都搬走了空,除了这间漏雨的老房子,没有留下灯泡。“你没有父母,你还有孙老师。将来你会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在孙宁生的鼓励下,李煜回到了教室。

这次“失踪”,孙宁生到处找了几天,才在外地找到她。李煜成了孤儿,和她的叔叔住在一起。她觉得与其继续花钱学习,不如干点农活帮家里减轻负担。

“就算想工作,也要等到初中毕业才有更高的收入。”孙宁生找到了李煜叔叔家,并保证孩子上学的生活费由他解决。担心孩子又“失踪”,孙宁生干脆给她买了个手机,充了半年电。

戴金梦也被他从烧烤店拖回学校。2020年,戴金梦多日没来学校。我听说她可能在镇上的一家烧烤店工作。孙宁生急了!

烧烤店大多在晚上营业。天黑后,他坐车跑到镇上,一家店一家店地找,找了几天终于找到了戴金梦。让孙宁生高兴的是,戴金梦这几天很“冷”地工作,决定继续努力学习。

12年来,孙宁生一直坚守着一个播种希望的园地——希望图书馆。这是他刚到慈营中学时创建的图书馆。没有空余的房间,他就用自己的38000多元公积金盖了一个活动板房。没有书,他联系自己在南京的学生和爱心人士捐款。到目前为止,已经上架了27000多本书,仓库里有10000多本书,包括文学名著、科普书籍、励志书籍、教具等。没有书架,国外爱心人士捐了书架...

孙宁生经常带孩子写读书笔记,用自己购买和社会捐赠的文具奖励学生。如今的图书馆已经从经常积雨的活动板房搬进了办公楼。有教室那么大,有阅读自习室。希望图书馆成为所有学生课后最喜欢的天堂。

贫困的持续并非一帆风顺。孙宁曾在笔记本上写道:“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是一项慢活,不可能立竿见影。就像播种一样,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生根发芽……”

我住的地方:白云之外,没有老青山。

以前,孙宁生说自己只是“看不到贫穷”,教育是从根源上改变贫穷的最好办法。时至今日,他依然相信教育能给孩子带来更好的未来。

孙宁生知道贫穷的滋味不好受。我上小学的时候,父亲病重,家里连学费都凑不够。插队后学业中断,只能靠自己努力。是读书成就了他的大学梦,改变了他的命运。

因为这段经历,孙宁生特别珍惜老师——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总想给学生最好的教育,最好的关爱。

作为老师,他视学生如生命,哪个孩子交不起学习费,他就悄悄把他们放在垫子上;哪个孩子吃不饱,就默默地带回家吃饭...用他女儿孙茜的话说,从她记事起,这个家庭就一直被一群陌生的兄弟姐妹给“吃掉”。

但是,在学生梁凡眼里,孙宁生的心里就像是一个无限的海绵,塞满了一个又一个学生,就连十几年没有联系的学生打来的电话,孙宁生都能一口报出他的名字!

退休后,孙宁生作为“自由人”,在慈营中学做了三件事:资助了一批学生,挽救了一批学生,建立了希望图书馆。“我不能看着自己的孩子穷,辍学,调皮。”

在距离曲靖市区20多公里的茨营中学,他早上第一个到校,晚上最后一个关灯。在这里的12年里,他是一名兼职辅导员和兼职老师。他12年没拿过学校一分钱,没吃过学校一顿饭。他,在食堂,偷偷给学生发饭卡,他说不清楚;他成了学生离不开的人,也成了他们最关心的人。

8月14日下午,25岁的研究生王走了1小时40分钟的山路来到茨营中学,只为见一见“孙老师”。

十几年前,他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听说“慈营中学有个孙老师,用退休工资资助学生”。入校后,孙老师不仅给他生活费,还鼓励他多读书。

如今,王在江苏盐城的一所中学当地理老师。他走出大山,跳出农场大门。孙老师温柔的鼓励,温暖的笑容,他一直记在心里。只要遇到班上的穷孩子,他都会格外照顾。“孙老师是照亮我新世界的灯,我要做一个像他一样温暖的老师。”王对说道。

因为孙宁生,山里的孩子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渐渐有了梦想,还有了梦想的信心和勇气。

瘦弱的孙宁生,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推动着慈营中学的变化。连续10年,慈营中学升学率在麒麟区倒数第一。2009年以来,慈营中学在全区跃升为中上水平。

从教12年,孙宁生选择在曲靖定居。至今,他依然每天拖着瘦弱的身体,在慈营中学的图书馆和教室里奔跑。

有人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也许孙宁生的使命就是守着这青山,做那棵树,云,魂。

《光明日报》(2022年09月27日07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