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违规现象,违法违规行为的界定标准

2023-12-07 15:26 作者:岑岑 围观:

来源:工人日报

有的播出机构把电视剧收视率和收购价挂钩,制片方不承诺收视率就拒绝购买电影——

收视率造假亟待“重典”整治

9月15日,知名导演郭靖宇公开发文曝光电视剧行业收视率造假。他说新作《娘道》播出前被某电视台要求买收视率,否则不播。郭靖宇说他没有妥协,在播出前他几乎被蒙住了眼睛。他呼吁影视行业团结起来,彻底清除虚假收视率的毒瘤。随后,王长田、陆川等业内人士表示声援。9月16日,官网,国家广电总局发布消息称,针对收视率的舆情和反映,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已采取措施,将会同有关方面开展调查。违法违规行为一经查实,将严肃处理。”9月17日,中国电视剧制作行业协会发表声明称,协会坚决支持广电总局采取相关措施开展调查,严肃处理违法违规行为。

越来越畸形的收视率

收视率欺诈的问题不是新闻。早在2012年,电视剧《太庙》的制片人王建峰就在微博中公开举报收视率造假。

2015年,光线传媒因不愿参与收视率造假退出电视节目市场。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回忆,“当时央视播出了很多节目,停播所有节目的痛苦记忆犹新。”

导演陆川也通过微博表示,自己亲耳听到一位导演朋友无奈之下,要求制片方支付每集40万给某市电视台购片导演指定的公司。“他跟我说,不按照电视台指定的公司买收视率,就收不到电视台的尾款。”

2016年12月,浙江卫视的电视剧《美女私房菜》因为制片方没有向幕后人买收视,直接从全国前5跌至前20,创下了浙江卫视50年来的最低收视纪录。该剧最终因“超低”收视率被撤下黄金时段。此举引发中国电视剧制作行业协会公开向伪造电视收视率的“黑势力”宣战。但到目前为止,成果有限。

直到今天,郭靖宇的“悲惨”控诉再次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共鸣和支持。在他曝光的内幕中,虚假收视率报价已飙升至每集90万元。编剧李亚玲表示,最近两年,购买收视率的成本翻了一番,从每集50万元涨到了100万元。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工人日报》记者,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收视率原本是针对广告主在电视台投放广告的,并不是电视节目的评价标准。然而在中国,一些电视台为了赢得广告资源,开始伪造收视率,然后越来越严重。当电视剧成为电视黄金时段的主要节目时,很多电视台在电视剧的合同中强制将收视率与购买价格挂钩,签订所谓的“对赌”协议,客观上“引导”制片方购买收视率。

央视电视剧频道高级总监高赛告诉《工人日报》记者,收视率如今已经渗透到电视领域的方方面面,不仅成为市场的晴雨表,也是电视剧交易的“依据”,并与员工的业绩、收入、晋升、考核直接挂钩,对电视行业和员工的生存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收视率造假会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雁南指出,收视数据的虚假和混乱,数据的误用和滥用等做法严重影响了收视率的可信度和电视剧市场的健康。

文教学者郭坤告诉《工人日报》记者,赤裸裸的收视率造假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影视文化产业的整个生态链。长此以往,会给注重内容质量和规范运营的原创作品带来很深的伤害。

黑色产业链背后的巨大利益

调查发现,尽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求电视台签署禁止“赌博”的公约,但在收视率对广告收入的巨大压力下,许多播出机构仍然“听话”:制片方拒绝购买不承诺收视率的影片。这就迫使制作机构不得不继续花钱买收视率。制作机构平均每部剧增加的2000-3000万元,会反过来转嫁到电视台。这种恶性循环让大多数电视台不堪重负。

为什么收视率造假问题屡遭曝光和打击,至今没有彻底解决?业内人士表示,利益驱动是首要问题。

高赛向《工人日报》记者坦言,在资本和高额利润的裹挟下,收视率造假已经形成了一条分工明确的黑色产业链,在强大的利益驱动下。

据知情人透露,一个组织严密、秩序井然的“地下黑色产业”已经形成。在一些地方,即使作品内容和制作很优秀,也要千方百计高价买假收视率,以保证达到电视台要求的播出标准,否则将面临停播、降价甚至亏损。

对此,中国电视剧制作行业协会法律委员会已发表声明称,收视率造假问题已在多个地区形成“大规模、全方位崩盘”的恶劣局面。

郭为认为,数据造假对行业和产业的危害是深远的。对于大部分专注于内容生产的人来说,虚假的数据使得作品很难得到公正的评价,从而导致优秀作品和人才的“贬值”。这不仅会破坏文化创作和传播的正常规则,还会导致错误的创作和价值取向,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畸形生态

违法违规几乎“零风险”

早在2009年,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就颁布了《中国电视观众调查指南》,对样本抽样、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规定。这是我国十多年大规模收视率调查后,行业协会出台的第一个规范性文件。《导则》参考了国际通行的GGTAM,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数据生产者应遵守的标准,以及对数据使用者的规范性要求。

之后,国家标准委批准颁布了该规范,并于2014年7月1日正式生效。这被称为中国首个电视收视率调查国家标准。从标准内容来看,除了防止收视率样本户受到干扰外,还要求建立收视率调查报告制度。不过,业内人士指出,此次实施的标准为推荐性国家标准,不具有强制性法律约束力;所以,要想落实,还是要靠各方的“自觉”。

过去四年来,由于执法不力,该标准几乎被错误设定,收视率数据造假现象愈演愈烈。其中,被业内广为诟病的是违法违规成本太低。

王长田指出,该部门死亡的原因一再扩散:没有法律法规可循,没有证据可抓,缺乏权力和手段,怕掀盖子伤害电视行业,政府不方便干预市场行为,利益集团太大动不了手。

公益法律文化工作者蒋宝告诉《工人日报》记者,目前针对收视率市场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尚不完善,诉讼和问责的时间和人力成本过高,处罚成本过低,这些都导致违法违规行为接近“零风险”。

在郭耕看来,当务之急是呼吁司法的强力介入,加强惩罚力度,倡导构建多元数据调查模式的科学评价体系,引导整个产业生态回归对原创内容本身的关注。文化精神产品还是以内容为主,原创产品的质量是其生命线。(记者王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