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林觉民《与妻书》被抢,土匪看罢泪流满面,还把所抢财物如数奉还

2023-12-06 16:02 作者:岑岑 围观:

抗战时期,林觉民的小儿子林仲新为躲避战乱迁去重庆。

不幸的是,在路上遇到土匪抢劫,身上的财物都全被洗劫一空,唯有两张手帕,林仲新死活不肯放手。

“这是我父亲林觉民的遗书,唯独这个不能给你。”

没想到,即便是强盗也听过林觉民的事迹,“你骗谁呢!我能不知道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说罢,将手帕从林仲新怀里抢过来。

(年轻时期意气风发的林觉民)

这土匪还是个读过书的人,好奇心驱使他非得看看这手帕上写了什么。

当读到“为天下人谋永福”时,土匪也情不自禁流下两行热泪。

他扶起倒在一旁的林仲新,捡起地上散落的东西,赶忙向其表示歉意,并且将财物悉数归还,还恭恭敬敬地一路把林仲新护送至大路。

那么,这封遗书究竟写得什么内容?竟能将拦路抢劫的土匪打动地泪流满面。

这一切还要从这封遗书的书写人林觉民讲起。

包办婚姻仍旧琴瑟和鸣

林觉民生于福建闽县,生父是林孝觊,由于叔父林孝颖多年来没有子嗣。于是,从小他就被过继给叔父。

后来,他在福建高等学堂受学,接受全新思想和教育的林觉民十分反对封建思想。

1905年,父亲给林觉民安排了一桩婚事,虽然他十分反对包办婚姻,但他同时又是个极其孝顺父母的人,于是提出先见见妻子。

这一见,便注定了两人的情缘。

原来,这位未来妻子名叫陈意映,从小便饱读诗书,思想方面与他不谋而合,可谓是郎才女貌,佳偶天成。

婚后他们住进一座名为“双栖楼”的小楼里,新婚佳人琴瑟悠悠,伴随着庭院里新开的簇簇桃花,俩人何事不语?何情不诉?

(林觉民之妻陈意映早年照片,眉目之间清秀温婉)

婚后两年是林觉民最幸福的两年,如果是在和平年代,他们一家三口一定会永远过着幸福的生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然而,彼时国家的苦难让他陷入彷徨,一面是与家人妻子在一起幸福的生活,一面是“少年不望万户侯”的雄心壮志。

此刻,命运的齿轮又会如何转动呢?

东渡日本,投身革命

在福建高等学堂时期,林觉民就已然成为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并且经常身体力行组织学生参加革命活动。

身为妻子的陈意映不仅没有阻挡林觉民的革命事业,相反,在他创办女校的时候,她还拉着堂妹、弟媳一众女眷一同入学。

当林觉民与革命成员在屋里开会,陈意映还会日夜坚守站在屋外给他们放哨,她总是无条件地支持丈夫的事业。

(影视剧中英勇的林觉民形象)

在命运多舛的中国,什么才是解救中国命运的正确道路?

当西方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撞的时候,他到底该何去何从?

没人告诉林觉民答案的时候,是陈意映的疏导让他坚定了自己的方向。

他们常常在一起谈论革命和诗词,林觉民曾对陈意映说:

“古人云‘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可我希望有朝一日你可以死在我前面。”

陈意映调侃他说:“怎么还诅咒我呢!”

说罢两人哈哈大笑,他们彼此心里都明白,林觉民是不忍心让陈意映独自生活在这世上。

后来,为更好地宣传革命思想,林觉民与一众同学成立了读报所,订阅先进报纸。

在一次革命活动中,林觉民发挥自己演讲天赋,发表《挽救垂危之中国》的演讲。

在台上,他慷慨激昂,眼中火光如炬,全闽大学堂的一位学监甚至发出“此人是我见过最伟大的人物”的赞赏。

渐渐地,林觉民的声越来越大。

(谢家祠,林觉民在此地创办阅报所,开启民智)

此时,革命事业初露萌芽,清政府眼里容不得任何危及自己统治的人,出于父亲对儿子的担忧,不得不美其名曰“开阔眼界”,林孝颖将林觉民送到日本留学。

由于规定留学生不得携带亲人,林觉民只好离开妻儿,只身前往日本。

分别之际,陈意映眼含热泪,但是她明白自己不能阻挡丈夫的脚步,儿女情长并不是他所追求的。

林觉民轻抚着陈意映的额头,望着她脸上滴落的滚滚泪珠,不禁心头一紧,宽慰道:

“夫妻情深,我不会留你独自一人,放心我会平安回来。”

来到日本的林觉民并没有痴迷于和异国女子的相遇,面对同学们对他“不二色”的调侃,他总是淡然一笑,解释道:

“我的妻子是陈意映,她是一位十分美好天真的女子。”

历经新思想洗礼的林觉民深觉清政府的腐败,遂加入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

(林家三世同堂纪念照,再看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这里是一群具有强烈忧国忧民远大理想的爱国青年,在这里,林觉民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他们聚在一起,彼此是互相扶持、互相鼓励般的存在。

“原来中国还有那么多人在反抗着,在斗争着,在为寻找救国之路奋斗着。”

此时,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深深吸引着林觉民,虽然此前中山先生已经发动过十几次革命,无一例外全部失败。

但是,在林觉民心里正是这种在未知面前敢于尝试,上下求索的精神才是他的伟大过人之处。

1910年底,为尽快推倒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同盟会决定在广州组织进行一场大规模起义。

作为同盟会的骨干成员,他必然参加,只是放心不下刚怀孕的妻子。

家庭、国家,他无法割舍另一个。

起义的信号一经打响,坚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信条的林觉民毅然决然投身起义之中。

“没有国哪有家?”这一次,他责任在肩,义不容辞。

(历经枪林弹雨后满身伤痕的林觉民剧照)

次年四月份,林觉民毫无征兆地返回到家中,儿子的突然归家,林孝颖还没开心两天,便不禁担忧起来,赶忙问他回来的原因。

林觉民故作镇定谎称道:

“现在日本正值樱花盛开之际,学校放了樱花假,我趁这个机会回家看看。”

一日夫妻百日恩,很快陈意映就发现端倪。

本想一同瞒着父母,可林觉民每日匆匆的脚步终究是没能骗过林孝颖。

直到彼时,林孝颖才得知儿子已经加入同盟会,并且此次回来就是准备起义工作。

看到儿子已经决心起义,深知“中国人绝不退缩”道理的林孝颖终于接受事实。

诀别家人,慷慨赴义

1911年四月底,林觉民彻底告别家人,踏上前往广州的征途。

这一次离别,陈意映预感到可能就是永远,突然抱住林觉民痛哭道:

“我知道你有自己的理想,但请你带上我,无论去哪,去干什么,我都愿意一直跟在你身边!”

(知道马上要与丈夫分别心不在焉的陈意映剧照)

林觉民心中五味杂陈,想到已经怀孕的妻子,他还是不忍她去冒险,抚摸着她的头,温柔地说道:

“放心,这一次我一定也是去去就回,我一定会平安回来。”

23日,原定于4月26日发动起义,谁知意外频发,最终演变成被迫在27日发动起义,彼时,所有人心里都心照不宣,此次极有可能凶多吉少。

夜晚,在香港滨江楼的客房里,看着静谧的湖水,林觉民不禁想起了在家的父母和妻子。

革命之路漫漫,别说一举成功,连自己能不能平安回来都是未知。

怀着对妻子的眷恋和对父亲的承诺,林觉民拿出两张手帕,写下了《禀父书》,以表自己革命的坚定,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本色。

紧接着又写下了《与妻书》,言语处处体现了对妻子的怀念,尽显铁汉柔情。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每每写到动情之处,林觉民不得不停下来平复心情。

这封《与妻书》感人肺腑,让人闻之涕下。

手帕有限,爱意无限,字已成蝇头大小,他仍觉不舍,仿佛要将后半生全部的话都寄托在这一方小小的手帕上。

(后人为纪念烈士成立的黄花岗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

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多潇洒自在,心中满是抱负,却忽略了身边一直支持自己的人。

这样充满情感,有血有肉的林觉民看起来才更真实,更加令人感动。

写罢,他将这两封信交给友人,并嘱托道:“如我死,请代为转达。”

27日下午5时30分,起义部队冲进广州总督府。

不幸的是,革命力量尚不够强大,在转战的时候,起义军遭到卫队的攻击,林觉民被活捉,押往水师提督衙门受审。

在狱中,张鸣岐和广州水师提督李准亲自审讯林觉民。

面对两人,林觉民毫不畏惧,对世界局势侃侃而谈,这番讲话甚至打动了两人,不由得心生敬意,想将他收入麾下。

考虑到这样的人才如果留在世上,对他们会很不利,迟早成为大患,于是决定对其痛下杀手。

几十斤的铁镣困住了他的身体,压弯了他的脊背,他仍然拒绝投降。

在枪口对准胸膛的那一刻,林觉民挺起了脊背,面不改色,大笑着英勇就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牺牲时年仅24岁。

(世上再无林觉民,无人再念陈意映)

其遗体与其他烈士一同葬于广州黄花岗,合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林觉民牺牲的消息最终还是传到了林家。

看着丈夫的亲笔,陈意映泪如雨下,悲痛欲绝,以至于早产诞下了次子林仲新。

亲人的离世就像是此生漫长的潮湿,两年来她一直被困在这潮湿中,终于在某个清晨,抑郁而终,年仅22岁。

此后,这两封亲笔信也作为传家之物交到了林仲新手中。

虽然他从来都没有见过父亲,在成长过程中也缺少父爱,但这两封信就像父亲般的存在一样,警醒、教育着林仲新,成为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时代更迭,精神永存

新中国成立以后,这封强盗归还的《与妻书》也在1959年的时候由林仲新捐赠给福建省博物馆。

国家也没有忘记烈士后人,一直给予烈士家人应有的补贴和关怀。

到了林仲新的子女这一辈,国家仍然给予关照。

(福建省博物馆陈列的《与妻书》真迹)

林觉民的嗣女林暖苏毕业于上海美专,后在福建省担任美术协会会员。

从小,她便从家人口中听说了嗣父林觉民的英勇事迹,更是将《与妻书》中的每个字深深印在脑海里。

《与妻书》也成为林家子孙后代宝贵的财富。

在国家大义面前,儿女情长或许是牵绊,但在《与妻书》中我们看到的烈士们的另一面,看到的是有家国情怀,也有挚爱有感情的革命烈士。

正是因为这样的割舍和情怀,才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革命先烈。

-END-

【文|萧满满】

【编辑|长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