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文化类综艺节目或成优秀传统文化新抓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融合创新

2023-12-06 06:29 作者:岑岑 围观:

作者:王梓涵

传统文化符号是中华文明不断发展的生动见证,反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理解、热爱和创造性表达,形成了独具东方特色的审美风格。近年来,新的文化电视节目,如《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古籍中的中国》等,选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如精神、器物、行为等,以故事化、形象化、现代化、大众化的方式呈现,让传统文化在古今对话、时间交替中显得生动、立体、亲切/kloc-0。这不仅强化了国家认同,维系了民族情感纽带,也让人们直观、亲身感受到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有效拓展了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维度。

经典中国海报

一般来说,文化节目能够塑造国家形象,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表现力和亲和力。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因其深厚的文脉、深厚的积淀、丰富的类型和多样的元素,拥有几乎取之不尽的可符号化的资源。文化节目中承载了大量的传统文化符号,无论是金瓯顾雍杯、人头彩陶瓶、驿站画像砖、长信宫灯、画乐浮雕、战国青铜餐具等在《国宝》里,或者《中华诗词大会》“当轩尊酒,芙蓉四面开”“竹外桃花,春水暖鸭先知”之类的诗句。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器物、行为等元素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在世人面前的。《经典中的中国》长期使用空的戏剧叙事手法,通过古人与今人的对话,使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相互协调、相互呼应,从而构建了一场跨越时间空、跨越古今、层次丰富、体系完备的视听盛宴。文化节目中的传统文化符号被用来展现国家形象,基于特定时期的生活图景赋予形象一种亲和力,产生“身虽不在,心向往之”的效果。利用传统文化符号传播国家形象,可以在“看得见-知得见-摸得着”的传播基础上,促进国家形象向“体验-参与-创造”的互动传播发展,增强国家形象的整体生动性、可识别性和可接受性。

具体来说,文化类节目结合了场景再现、戏剧冲突、跨时间空对话等多种叙事形式,弥合了经典文本与数字内容之间的媒介鸿沟。从诉求、传播、渗透三个维度,为激活传统文化符号、塑造国家形象、创造新模式提供新思路。

文化节目注重精神内涵,增强文化符号的感染力。经典中的中国创造性地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从而增强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增进人们对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的新认识。经典中的中国,让孔子、老子、司马迁、屈原、李时珍、徐霞客等历史人物不仅仅停留在古书里,更活跃在现代人日常生活的屏幕上,并付诸实践。在《论语》中,儒家经典中“忠恕”与“仁”的一贯思想,不再是从思想到思想、从精神到精神的抽象概念,而是以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故事为线索,让经典中流淌的精神得以感知。在《徐霞客游记》的插曲中,“天高云淡,万里远”这句话,既表达了中华儿女追根溯源的强烈精神追求,又体现了“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豁达胸怀。

文化类节目注重创意设计,增强了文化符号的渗透。传统文化符号能够引发强烈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诉求,是培育创意设计的绝佳土壤。通过在文化节目中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借用、改编和运用的创意设计,文化中国将获得强大的品牌竞争力。威风凛凛的风中少林,风景如画的水神,从忠仆到热闹非凡的唐宫宴,一次次激起中国美学的审美趣味,点燃人们的文化自信。特别是唐宫宴席中的“唐牛”元素,经过提炼和重新设计,成为摆件、手机壳等文化创意产品。依靠工业化的力量,促使传统文化符号重新渗透到现代日常生活中,完成了传统文化从传播链到价值链的延伸。

文化节目依赖于数字媒体,这巩固了文化符号的传播力。深度整合新旧媒体的传播潜力,进一步开发整合网络视听领域的平台优势和渠道优势,打造矩阵式传播生态,推动传统文化符号在全球范围内的精准、有效、多层次传播,搭建中国传统文化灵活表达、生动诠释的展示平台。为了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文化类节目对受众进行细分,构建传播矩阵。前期在微博、小红书、微信等社交媒体预览。在中间阶段,精选出精彩内容,放在短视频平台上,如阿Aauto Quicker、西瓜和Tik Tok。后期依然发布与之相关的热点话题,延续了节目的热度,取得了理想的收视率。

新传统文化节目成功激活传统文化符号的感召力、渗透力和传播力,其本质在于形成了一种古今、历史和现实之间充满张力的表达性话语。在这种话语背后,其根本力量是文化自信,即致力于今昔对比,今昔解读,今昔贯通。不是忽视两者中的一个,而是促进两者的共存、融合、共生。因此,只有基于文化自信,传统文化符号才能被不断激活,通过再创造、再阐释、再阐释,为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发挥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本文为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光明。com-文学评论频道。

来源:光明。com-文学评论频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