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大护法讲的是啥,《大护法》的四层隐喻,你看懂了几层意思

2023-12-04 16:00 作者:岑岑 围观:

看过《大护法》的观众,首先被其黑暗的政治隐喻所震撼。不过,这个比喻其实挺明显的。提两部文学作品就够了:中国作家鲁迅的《狂人日记》和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1984》。

因为显而易见,有些人认为这个比喻不足为奇。但如果深入挖掘影片,就会发现《大护法》的隐喻结构不止一层,而是四层。四层隐喻之间有着缜密的逻辑结构,隐藏在逆向叙事策略中,绝不容易被识破。政治隐喻只是最表面的隐喻,而这种表面的政治隐喻是如何通过叙事来构建的,才是电影《大护法》的匠心所在。

先说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核心关系。大护法与杀手罗丹的对决是影片中最惊心动魄的一幕。在多次对抗中,大护法看到了他和罗丹的相似之处。

可以说,他和罗丹是同一个人,他们都背负着同样的秘密,他们都见过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如果做一个猜测,可能叫做虚无。

尼采曾说:“人宁愿追求虚无,也不愿追求虚无。”“追求虚无”当然有点开玩笑的意思。真正彻底的虚无是“追求虚无”。虚无主义可以说是电影《大护法》的本体。两个虚无主义的人最终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把这两个人向外展开,把人物关系扩大到五个人:太子、大护法、罗丹、蔡、吉安。前两个是一组,后三个是一组。

由此可见,大护法的选项和罗丹的选项是不一样的。大护法选择的是有审美人生观的太子,而罗丹选择的是有情欲人生观的艳女(表面上看欧阳吉安雇佣了罗丹和蔡,但实际上欧阳吉安的金钱观和权力观是蔡欲望人生观的延伸。由此,也可以看出结局的意义。吉安和罗丹都死了,蔡却没事。她可以复活罗丹,找到另一个吉安。王子和颜色是哲学价值观的对比,一个是审美化性,宫女是绘画的材料;一个人通过把性欲变成工具来操纵暴力和金钱。

五人将继续向外拓展,形成小姜、王子、大法、罗丹、蔡、吉安、小明七人。对孩子的介绍,与鲁迅《狂人日记》最后一句“救救孩子”不谋而合,也是蔡琴结尾“你一定是个孩子”的深意所在。

也是从孩子开始,加入历史元素。小明追溯到爷爷的爷爷,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小姜在阴婆的指点下,也发现了“花生镇”世代相传的历史循环。

一方面,过去的历史被篡改,被重塑;另一方面,为儿童的斗争将塑造新的历史。这是《大护法》从哲学层面提升到历史层面。

从七个人的关系继续展开:觉醒的花生男,隐藏的女人,小姜,王子,大护法,罗丹,蔡,吉安,小明,隗嚣,无知的花生男。同样的,大保护者和罗丹也分为两组。

这两个有着不同人生取向的群体,通过重塑历史、编撰历史、改造历史,最终在政治领域相遇,并催生了两种政治选择:圣贤政治和法西斯政治。毛毛的理想主义和花生人的蒙昧主义是法西斯主义的两大致命技能。

至此,一个从虚无主义本体论到现实政治领域的进化过程显而易见。

由此可以看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曾经谈到的一种人类灵魂结构:理性、激情和欲望。大护法和罗丹都是激情的象征,激情本身就是盲目的虚无主义,这是他们心中最可怕的秘密。

另一方面,激情是最强大的,理智与欲望之争的胜负最终取决于激情偏向谁。通过人类灵魂的结构,隐喻性地构建国家政府的结构,这才是电影《大护法》真正的独特之处。

最后,从叙事策略来看,《大护法》的叙事过程正好与隐喻推理相反。从最初介入花生镇的政治,发现花生镇的历史真相,直到两个英雄的对决,窥见灵魂秘密的深渊,是一个由明到暗,由浅入深的过程。

《大保护者》作为一个叙述者,同时也是一个参与者,以一种独白式的冷眼旁观,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政治、历史、灵魂、本体的故事,直指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守护者”形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