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高甲戏经典人物,高甲戏的角色

2023-12-02 19:55 作者:岑岑 围观:

高甲戏起源于福建泉州,又称葛佳戏、九角戏、大板戏、土板戏。是闽南各种剧种中播出区域最广、观众最多的地方剧种。起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闽南农村的一种盛装游行,将梁山好汉盛装打扮,表演武术技艺。

高甲戏原名“宋江戏”。明末清初,在闽南沿海的农业渔村,每当有迎神的喜庆节日,村民们就扮成梁山好汉在村里游行,偶尔还会在现场表演短剧。于是,孩子们表演了宋江的故事,有时也叫“宋江仔”。

道光被清剿后,出现了由成年人扮演的戏班,群众称之为“宋江戏”。

宋江的戏以武打为主,其布景多采用民间“切狮”,即艺人装扮成武士,手持各种兵器,分别与狮子搏斗。后来,舞台上的武术套子里保留了“剪狮子”的传统表演,如“冷煎锅”、“大摸场”、“凤凰摇尾巴”,也吸收了牵线木偶的武术。当时的乐器用的是唢呐,有南锣、南鼓。

宋江戏的剧目主要有李悝jy的《大闹忠义堂》、《劫卢俊义》、《胡三娘的《替嫁》等。后来,南安岭兜村的“宋江戏”艺人、漳州的“竹马戏”艺人和一位“归侨”共同组织了一个叫“三合兴”的戏班。

这个戏班突破了专门演宋江故事的局限,演了半文艺半武侠剧。剧目有《郭子仪庆生》、《睡河东》、《剪黄袍》、《逼宫》等。

合兴戏出现后,很受群众欢迎,戏班也随之增多。

此时,在“和兴戏”发展过程中,“宋江戏”依然存在。除了剧目,两者的基本功和表演节目也可以互相吸收。

当时规定,进入合兴班的艺人,必须会表演“筒中戏”,即宋江戏的定型剧目,才能进入合兴班表演“筒外戏”,即合兴班的幕戏。

《合兴班》在音乐中大量使用南方音,也吸收了闽南民歌和布袋戏曲调。演出吸收了梨园戏中的“七步跳”、“舢板走”、“相公摸”、“赛马”等节目。

“宋江戏”和“合兴戏”逐渐融合,到清末,两个剧种终于合二为一,统称为“高甲戏”。高甲戏的剧名据说是“葛佳戏”,因为观众登上高台,身穿铠甲,手持枪械,所以被观众称为“葛佳戏”,“葛”与闽南的“高”读音相同。

另一个说:剧团在海外演出,海外华人把来自家乡的剧称为高水准的剧。戏班回来,自称“高级戏”。又说高甲戏有九个角色,故称“九角戏”。闽南观众称之为“大班”“地方班”。

高甲戏发展迅速。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地有400多个剧团,每年都有剧团到外地甚至国外演出。各班竞争激烈,“十大虎班”层出不穷:

排名前五的老虎是傅青成、老大富、傅、傅金生和金秀春。后五虎分别是菜鸟春、大吉祥春、金诚兴、新大幸福和盛世。而最好的一个叫“班龙”,也就是“金莲生”,所以有“一龙破五虎”之说。

高甲戏的剧目分为“秀芳戏”,即才子佳人的生死剧,如《杏园思柴》、《孟姜女》、《瀛台山博》等。“公案剧”是指审判剧,如“龚澎案”、“包公黄慎蔡邕案”。“宫戏”属于宫廷斗争戏,包括“狸猫换太子”和“逼宫”。《丑舞》都是小剧,比如《观复歌》、《范坡弄》、《桃花渡》。

除此之外,还有来自古典小说和民间传说的剧本,比如《月说》、《水浒传》、《猫王》。民间传说,如詹典《妻告状》、陈庆用《过金桥》、《李文玲诗》等。有一部分属于连续剧,600多部,但大部分是act。

由于剧目的发展,势必在表演、音乐、武术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它在表演上吸收了木偶戏的节目,如“木偶斗”、“木偶丑”;还借鉴了梨园戏的指法和步调。唱腔很大程度上取自“弦管”,使高甲戏的艺术更加完善和独特。

高甲戏一般分为六线:萧声、老生、北旦、丑杂。根据各行各业具体人物的身份、年龄、服饰、表演特点,有不同的分工。

以前由于剧团阵容的限制,一个业务没能配好几个角色,在分工上就要两个角色都演。比如吴老生饰演赤北,竖眉丑,文饰演文老生,二花饰演吴丑。花旦应该能演赵云,库丹应该能演周瑜。

高甲戏有丰富的武术节目。早期采用了闽南的“南拳”“打狮”的套路,后来又吸收了木偶戏、京剧的武术节目加以丰富。丹焦的科学步骤被后人总结为36步。

小丑表演,每成一个流派,各有其独特的表演手段来塑造人物。另外,后期的丑角戏吸收借鉴了京剧,气势磅礴,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高甲戏的音乐以“春调”弦乐为主,还包括木偶戏、梨园戏和民间小调,既有清亮缠绵的韵调,又有慷慨激昂的声腔。打击乐多取自京剧的锣鼓,但丑旦戏仍保留了响灯、双铃、小唤的热闹声音。特色乐器有南琵琶、二弦、南瓦。

八闽文化是八闽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吸收融合了古越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的精华,闪耀着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芒。

这很符合高甲戏的基调,包括戏剧的风格,戏剧主题的内容,粗犷豪放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和谐有趣,可以说是志同道合。

音乐唱腔中的大喜大悲、大爱大仇、善恶分明,乃至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八闽人性格的形象写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