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晋剧《烂柯山下》剧情介绍,晋剧烂柯山下谢涛演唱

2023-12-02 17:48 作者:岑岑 围观:

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日前在武汉开幕,一大波好戏正如火如荼地轮番上演。《中国戏剧》杂志公众号在进行“一剧一推介”媒体见面会专题报道以外,还策划了“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剧目快评”专栏,在戏剧节期间陆续推出部分上演剧目的评论文章,在体现新闻性的同时,增强理论性与思辨性,带领大家更好地走进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

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剧目快评之六

为晋剧“这一个”喝彩!

文/王 馗

在2019年庆祝徐棻先生戏曲创作七十年的活动上,展演了徐棻先生的多部代表作,其中之一即有谢涛主演的《烂柯山下》,而这部作品已经上演多年的保留剧目,是谢涛近年来新创作品演出场次最多的一部。

武汉文体频道,

#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 晋剧《烂柯山下》是一部故事新编戏曲,讲述的是朱买臣休妻的传统故事,晋剧《烂柯山下》的故事保留了“朱买臣休妻”“马前泼水”的经典段落,并对故事细节、情节层次,进行了更深刻的挖掘,包含了对婚姻中价值观的思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场演出中,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谢涛亲自挂帅,尽展晋剧之美。

这是一个被戏曲演熟了的题材,也是一个被不同时代不同艺术家演熟了的故事,但在徐棻先生的笔下却焕发出截然不同的意趣。即如剧作最后一场的唱词:“转念之间心绪变”,就是这个“变”着的心,让朱买臣和崔氏在惯熟了的场面中,变现出崭新的现代意味。不论你站在朱买臣还是崔氏的立场,“困苦中的逼匝”始终是人性变化的基础。正缘于此,剧中的男女主人公始终品啧着人生的苦况味,徘徊在人性的边界点,始终在被逼无助的绝境中寻找人之为人的反省与超然。于是,“覆水难收”这个置放在崔氏面前的困苦之境,同样成了朱买臣的宿命。

这是徐棻先生为这个题材创设的一个解读人心人性的时代新命题,让一个传衍了数百年的经典题材变成了体验人生遗憾的现代故事。必须赞叹的是,谢涛的演绎已经在游刃有余的唱做念表中,走在人物深度的诠释中,让剧作家的创设真正变成鲜活的形象走进现代人的观照里。唱出心境,演出化境!戏为人生,戏为时代!好戏好剧,妙技妙艺!

中国戏曲对于朱买臣烂柯山故事的演绎,从来集中在道德裁判的立场,无论是杂剧还是传奇,抑或是地方诸腔,都立足在对崔氏嫌贫爱富的道德臧否,即便是当代很多改编,虽然充满了对崔氏的同情和对朱买臣的体贴,终逃不脱道德之于艺术形象的束缚。这也造成了今人回望传统,总有恍若隔世的距离和由此产生的落差美感(当然也可能是落差恶感)。《烂柯山下》在呈现一个当代剧作家的现代立场时,却让传统题材与现代理性做到了无缝对接。

剧中的形象依然是旧有的格局,但他们的关系凸显的则是人之常情下的夫妻关系,夫妻审视对方的时候,也自然会反身回顾到自己,由此,“覆水难收”这个传统以来放在道德审判台上对崔氏的“批判”,就成了权衡这对夫妻命运与心理的呈现与评价,成了当代观众在剧场里体验人生、把玩人生的经验。让一个传统题材摆脱掉千百年文化被道德绑架的积习,回归戏曲为人生、为时代的艺术理想,这已然是最具现代意味的创造了。

《烂柯山下》浓缩了剧作家徐棻先生“探索戏曲”的所有思考,在看似古典的情感抒发中,被赋予了极其现代的人文观照。契入人的灵魂和意志,挖掘人性中的苦涩与悲凉,寄寓更高意义的生命悲悯,让古典戏曲形式盛放现代的灵魂,成就戏曲与时代人生的交相辉映,这都在朱买臣回归烂柯山后的反省中得到彻底释放。这部戏带来了观众的惊喜,给予了当代戏曲人重新观照古典题材的契机,徐棻先生一个88岁的剧作家并不会因她的年龄而被人遗忘,而是因为剧作中葆有的现代青春气息而更应启示人们仰之弥高。徐棻先生的这部剧作充满了一位女性诗人柔性观照世界的视野,是纯粹的剧诗,这不单表现在流利清新而雅俗兼备的曲词诗意,而且体现在意蕴深远而节奏鲜明的念白对话,曲词是唱出的诗歌,念白是吟诵的词赋,骈散相间,共同推进了舞台上透视心灵的境界。

《烂柯山下》最后一场就是一部完整的诗剧。在朱买臣一个人的唱念中,舞台饱满度即来自于遵循着人物的心灵悸动而幻化出的场面、情境与心理空间,以及由此呈现的变化中的人们。徐棻先生对于这一场的塑造,给予演员极大的创造空间,当然最容易被演成冷戏而变成续貂之尾。晋剧的演绎获得极大成功,来自谢涛老师的精准演绎和圆满创造。

在“泼水”“回家”两场戏中,谢涛完全按照晋剧须生的袍带套路表演,不再如该剧前两场可以参杂小生唱腔和做派来拓展形象质感,而只能凭借唱白和身段来作为手段。紧扣人物狭隘的情绪,用干脆利落的举手投足,这是谢涛塑造得官后的朱买臣重要的创作方式。因此,在恨意难消的情绪中一点点剖析人物的心念悸动,这就让主人公必然具有了人物身处颠倒失序的心理基础,自然地让人物关系在冷落疏远中增加生命的荒诞苍冷色彩,这也是历经辛酸痛苦后的人生所必有的况味。

但是随着他志满意得地羞辱崔氏而让自身的报复心理不断弥漫之际,心中不安与恻隐也随之而来,尤其是当日草堂出现在面前,丰沛的记忆也开始冲击他的愤怨情绪。“想起十年之前,我曾在此向山神许愿”,衣锦还乡的朱买臣在叩拜山神时,同时也在熟悉的山川自然间隐约看到了当日私奔到他身边的崔氏。

当日纯粹美好的情感正与他此时渐趋平静的心境形成对照。在五百字的大段念白里,谢涛用戏曲音乐的节奏,赋予了这段独白的起承转合,在前面几场戏中被表现过的情节,以及在其间过场转接所隐略的故事,都在谢涛的语言控制中被惟妙惟肖塑造出来。语速的快慢缓急,语音的轻重动挫,表情的喜怒庄谐,眼神的迟滞飞跃,间插着水袖的翻卷甩闪,袍带的踢踏摇摆,深刻地拿捏着朱买臣动摇徘徊的情感心灵,展现人性反省的多元层次,回应着唱词里“转念之间心绪变”的变化过程。

谢涛的念白精准地与晋剧锣鼓卯合成流淌着的动感乐律,将一段念白处理成独特的反省诗。尤其是之后大段的唱腔,充分调动晋剧板式变化造成的情感渲染效果,从回忆到叙述,从感怀到宣叙,在一个人独唱中展现出夫妻两人爱恨情仇的过程,唱的内容是前面几场的情节,但表的情感却是一个不再是封闭于个人仇恨中的男人经过反省之后的自己与崔氏。因此,大段的唱腔里实际交织着朱买臣与崔氏两个人的形象变化,由此,谢涛将这段看似语义重复的唱段,唱成了朱买臣独特情境下的忏悔诗。

谢涛的唱念处理让这部充满现代意味的作品,营造出个人心理透视出的诗境,冷戏唱热,独角不孤,极大地显示出依靠音声体段来创造舞台大境界的艺术理想,让现代的个性化的创造,接通了戏曲古典的艺术理想和现代的艺术趣味。谢涛的创造在徐棻先生剧作给予舞台的留白处,演出了舞台艺术本该有的精彩与绝妙,该场戏是一位大艺术走向炉火纯青的艺术自由境界的优秀范本,最堪品味。

大约还是大学时在太原郊区元宵庙会上,我跟随着家人亲戚观看晋剧《深宫情恨》,这是晋剧名家李月仙先生的首本戏,其时主演者就是她的得意弟子谢涛。

山西很多地方的戏迷面对广场演出好戏,是不用叫好鼓掌的,一般是难以想象的安静。好戏的戏场效果,自然与庙会喧闹的一般印象截然相反。那次演出,安静的观看中首先听到好几位观众热忱的戏迷鼓掌,同时他们在喊:鼓掌啊,为啥就不能鼓掌?由此引发一阵热烈的掌声。我相信,在庙会上静观静听的观众是懂戏的,他们用固守的审美方式,改变了庙会本该有的喧闹噪杂;我也相信,在安静的戏场上带头鼓掌的观众也是懂戏的,他们的闹热改变了戏场本该有的欣赏趣味。这些因袭与改变来自谢涛。

一个艺术家在传承老师辈的艺术时,因为自己的魅力,改变着观众,而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同样面对变化着的观众,传递着属于自己的魅力。谢涛就是在变化中的田野戏场与城市剧场、传统观众与现代戏迷、晋剧生态与戏曲空间,拥有了自由出入的舞台。

谢涛的创造让晋剧须生增加了文雅气质,尤其是把握住足够深刻的手段来塑造有文化操守的艺术形象。这是传统戏曲并不擅长的领域,戏曲舞台上从来有穷生,有仕宦,有塾师腐儒,有书生文官,缺的是文化领袖和知识精英。谢涛老师的创造基本聚焦古典背景下拥有深层文化底蕴的这类精英群体,最终结果是呈现出浓郁的文化气象,塑造晋剧乃至戏曲舞台上并不多见的艺术形象。她演绎的傅山先生、朱买臣、范进等,不单是被行当驾驭有特定生活方式的男人,还是被文化浸染有特定文化身份的精英;她演绎的丁果仙、亓金凤等,不单是特定职业的女性,还有贯通这个职业的文化传统,因此这些形象就是晋剧和山西戏曲在当代的突出创造,其游刃有余地生旦两门兼跨,饱满酣畅地行当形象无缝对接,就成为山西戏曲乃至中国戏曲寻求现代创造的杰出成果。谢涛因为这些形象的特质,用她对人物的塑造方法让传统的艺术形象增加了迥异的属于悠久文化传统的气质个性,一如当日晋剧大王丁果仙最擅中下层身份背景的白髯青袍,由此让她的帝王形象都呈现平民风采;亦如丁派熏染下的马玉楼、刘汉银、张鸣琴、闫慧珍等等艺术家,都用女性生行演员个性化的表达来拓展晋剧须生的表现境界;更如她的老师李月仙先生赓续马兆麟先生所创晋剧“马派”的创作方法,在继承马派传统经典作品高亢激越风格时,又在新创中加入了融通时代的个人气质。但是,谢涛的这种创造又不仅仅是对行当艺术的拓展,还有更重要的为舞台形象寻找属于其个性化的丰满表达,这是戏曲从古典以来就标定的最高艺术法则,也是戏曲与其他现代多元艺术相通的艺术宗旨。她的创造一如戏曲史上辉光闪烁的划时代创造者们,用戏剧与人生相通相印的理想原则,来表达一个戏剧人至极的艺术灵魂。当然,这是大多数晋剧乃至大多数戏曲传承者们还没有参透、实践和把握到的。谢涛老师的创造之功,借助徐棻先生独辟蹊径开掘古典形象的《烂柯山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挥洒,她所创造的朱买臣与傅山先生、于成龙等一系列崭新形象,一起构成了晋剧在当代持续发展的艺术结晶。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中国戏曲学会会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