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评剧大安板曲谱视频,评剧大安板过门曲谱

2023-12-02 13:21 作者:岑岑 围观:

大安:评剧名角归“吴双”——记著名评剧演员、大安县评剧团原团长吴双。

作者:姜启天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提起吴双先生,可谓家喻户晓。为什么?因为吴双的京剧和评剧非常好!因此,她被称为白城地区“四大丹麦名人”之一。

吴双老师祖籍宛平县。1927年6月7日出生于梨园家庭。他的父亲,吴守臣,是河北梆子的演员,二年级学生。生前常年生活在东北长春、沈阳的一些大中城市。

吴双老师从小就受到父亲吴守臣良好的戏曲艺术的影响。她一学会这种语言,就会模仿唱歌、朗读和其他戏剧性的动作。我父亲吴守臣的同事们经常赞赏吴双的生动模仿。当吴双五六岁的时候,他跟随父亲在舞台上扮演客串角色。

从七岁开始,吴双先生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系统学习京剧老生、老聃、青艺和河北梆子。吴双小姐一天没去上学,但是当她背台词的时候,她父亲只教了她两遍,所以她能记住。多好的记忆啊!

父亲吴守臣对他的教子很严格。无论吴双先生做什么,笑什么,他都会感到满意。为了让他的女儿吴双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戏曲,吴守臣邀请了许多著名的戏曲老师给吴双单独上课,有意识地让她表演,并给她在舞台上表演的机会。

吴双周围的人或她接触到的人大多是戏曲界的名人。独特的优势为吴双学习戏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白天,听戏曲名人;晚上看这些戏曲名家的表演,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从不间断。优秀的学习环境。由于吴双的聪明和勤奋,吴双的表演艺术达到了顶峰。吴双老师在11岁时正式登台演出,以其靓丽的外表和甜美轻松的音色受到观众的欢迎。真不愧是“国剧神童”!

通过两年的艺术实践,我的父亲吴守臣和剧团的同事们看到,吴双的评剧《青衣》、《花旦》比她的京剧老手老聃和梆子《青衣》更有后劲。因此,当她13岁时,她的父亲吴守臣要求她优先演唱青衣的评剧和花旦。

1942年至1945年,吴双先生在吉林省洮南地区(今洮南市)、白城地区、黑龙江省泰来县、海拉尔(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市辖区)等地演出。当时人们看不起演员,认为歌手没有出息,把歌手当成“穷人”。在演出过程中,吴双老师不仅遭遇了动荡和位移,更让她印象深刻的是那些达官贵人、土豪劣绅、流氓的无端戏弄甚至人身侮辱。所以她下定决心要学好美术,为了不被欺负而学好美术。但由于历史环境的制约,她想学好美术,在黑暗的旧社会只能是幻想。

新中国成立后,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吴双先生的戏曲艺术百花齐放,他的戏曲艺术才华大放异彩,赢得了社会和人民的尊重。党和政府给了她艺术上的新生,更重要的是,给了她政治上的新生。1950年,在黑龙江省首届文艺汇演上,吴双老师以其甜美的嗓音和细腻的表演获得“一等奖”。

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期间,吴双先生多次带领演员到部队驻地和医院慰问解放军、志愿军战士和伤病员,并为解放军、志愿军战士和伤病员进行了义演,受到战士们的好评。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吴双先生以他的执着追求和艰苦奋斗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1956年,她在开通县(现通榆县)工作的第二年,当选为县第二届人民代表,通榆县第三届人民代表。通榆县第二、三届CPPCC、CPPCC常委。

1957年,吴双老师参加吉林省艺术节时,被评为吉林省“三级演员”,白城地区“二级演员”。1960年至1963年,吴双先生担任通榆县评剧团副团长。

1963年9月,因工作需要,吴双老师被调到大安县(今大安市)评剧团工作。

笔者有必要简要介绍一下金奎大县评剧团的历史沿革,这将有助于读者尤其是青少年了解金奎大的历史和文化:

1954年春,安广县(今安广镇)评剧团成立,属民间专业剧团。团成立时,工作人员由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讷河县唐山剧团、通北剧团30多人组成。到1955年,人员数量已经增长到50多人。1958年10月,达来县与安广县合并,安广县评剧团更名为大安县评剧团。1960年11月,在本县招收青年男女30余人,成立小班,以团带校,为话剧团培养了一批批判性的戏剧专业人才。1961年春,金奎大县评剧团由集体所有制改为全民所有制,分为京剧、评剧、地方戏三个演出队,演员120人。1962年,金奎大县评剧团由全民所有制改为集体所有制,自负盈亏。1962年至1963年,金奎大评剧团连续两年被吉林省文化局授予“下乡演出先进单位”。1965年,52名从白城地区艺术学校戏剧鉴定系毕业的学生被分配到金奎大县戏剧鉴定组。

“文革”初期,泰安评剧团的道具、戏服都被烧成了“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1969年10月,金奎大县评剧团解散,演员分散。1970年9月,金奎大县评剧团恢复并更名为金奎大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属全民所有制。同时把下放的演员调回来,从上山下乡的知青和学生中挑选了70多人充实宣传队伍。1971年,金奎大县评剧团更名为金奎大县文工团。1977年更名为金奎大县评剧团,有60名演职人员和各种戏剧服装。1984年至1985年,金奎大评剧团被省文化厅评为“进农村演出先进单位”,受到吉林省和白城地区文化主管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金奎大县评剧团成立初期,演出的多为传统剧目,也有现代戏,如《小女婿》、《小黑嫁》等。1963年,现代剧和传统剧交替上演。1964年,传统戏剧停止演出。主要演出《夺取印度》、《霓虹灯下的哨兵》等现代戏。“文革”期间只演过“样板戏”,如《沙家浜》、《巫虎山》、《红灯记》。1970年期间,金奎大县评剧团表演的节目大多是民间艺术、音乐和舞蹈等小型节目。1977年后,大安评剧团遵循“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演出了《十五关》、《审视唐知府圣旨》、《春草赶堂》、《白蛇传》、《花为媒》、《猪八戒架桥》、《张裕煮海》等传统节目。

吴双先生在金奎大县评剧团工作期间,以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丰富的舞台经验,迅速赢得了金奎大人民的好评。1965年9月,她当选为大安县第五届CPPCC常委。

十年文革动乱后,吴双先生当选为金奎大县(今大安市)第六届CPPCC、第七届CPPCC常委。

在她4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吴双演出了数千部戏剧,塑造了许多角色。无论是扮演青衣、花旦还是老聃,她都深受观众的喜爱。尤其是她表演的丹丹戏更受观众喜爱。比如《张玉煮海》中的龙女,《白蛇传》中的白娘子,《杜十娘》中的杜十娘,《珍珠衫》中的王三巧,至今仍被很多熟悉她的观众津津乐道。

1980年,吴双先生因健康状况不佳而退休。退休后,她仍然关心剧团的艺术建设,经常为剧团的艺术建设出谋划策。

2002年,吴双因病去世,享年73岁。

(注:照片由吴双先生之子王力先生提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