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官场现形记》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是哪一集,官场现形记 知乎

2023-12-01 20:28 作者:岑岑 围观:

《官场现形》简介;

《官场现形》是晚清谴责小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一共五个系列,60次,结构安排和《儒林外史》差不多,一个人叙述完之后,转到下一个人,以此类推。作品聚焦晚清官场,聚焦封建社会崩溃时期旧官场的腐败、黑暗和丑恶。不仅有军部尚书、督抚、知府,还有县官、行政人员,他们肮脏、卑鄙、糊涂或腐败,构成了一幅晚清官僚丑恶的画面。总结这些封建官员的特点,无非就是贪、诈、媚。

贪婪,写的是官场中人贪财贪污公款的现象。兵部尚书华在京开古董店,专做买官卖官的生意,其中黄庞谷公然说“一枝出钱一物”一位在北京生活多年的兵部游说官兼内政部长被派往浙江调查一个案件。这是因为“上级有兴趣照顾他”和“这样他就可以拿回两个”。不出所料,他逼退了两万两银子。连慈禧太后这位老佛爷都承认“天下十八省,清官在哪里?”结果就是“国弱官强,民穷官富。”

出轨,写的是官场上的出轨、欺骗、勾心斗角的矛盾。标榜富泰的理学传人唐,暗中嫖赌,与妓女生养私生子,却拒不承认;胡司令奉命镇压“土匪”,对此感到害怕。他一路耽搁。等“土匪”走了,他逼着好心人叫“土匪”,邀功。

风流倜傥,写出官场谄媚奴性的丑恶状态。有谄媚上司的,如炮船带为保官位而装官,装死胁迫亲生女儿为上司的淫欲献出身体;为了奉承外国人,例如,地方最高官员文总督在吃饭时不喜欢通知官员。有一天,他在巡逻的时候,有客人来拜他。他又骂又打。当巡警说那个官员是外地人的时候,他突然更加嚣张了,突然打了一个耳刮子,骂道:“外地人来了,你怎么不早点回来!”在艺术上,这本书运用了这种夸张的讽刺艺术来写叙事,形象相当生动。

《官场现形记》是李的代表作,也是晚清第一部谴责小说。《大盟约》写于1903年至1905年间,并与它一起发表在《世界繁荣》上。同时分版出版(每版十二期)。原计划为十次,共120次;然而,作者在第五版定稿前就去世了。后来,他的朋友Xi·秋生(欧阳菊园)续编了第五版,并于1906年出版了六十本。该书一出,引起巨大反响,被多次重印,各种“现场记录”作为仿制品出现。

书中写了30多个官场故事,涉及从慈禧太后到州县官员的100多位官员,描绘了一幅晚清官场的奇丑画面。小说揭露了封建官员腐败的本质,晚清官场已经成为商场,以“为官为钱”为信条。老佛爷慈禧太后说:“天下十八省,清官在哪里!”皇帝还说:“有人做官谨小慎微,这么多年一直在里面受苦。现在送来了,可以拿两个回来。”有了最高统治者的纵容,大大小小的官员就会肆无忌惮地多赚钱。他们把当官当成最好的一种生意:“不管他多坏,当官的兴趣总比做官强。”为了升官发财,他们会不择手段,不择手段。有的把17岁的女儿给老板当小老婆;有的让自己50岁的女人认老板20岁的姑娘做养母;有的为了荣耀出卖朋友,骗取他人财富,重金买官发财;有的谎报军饷,滥杀无辜,邀功请赏;有的以救济为名,招摇撞骗,吞救济款,捐官买钱;有的公开卖官,因为分赃不均,可以和同胞打架;有的表面清廉,暗地里受贿。“骨头也是贪婪的人”...晚清官场腐败到了极点。

这些善于捞钱的贪官,都是些无知昏庸的人。一个豁达的范太,会把“量入为出”、“游弋”、“土匪”、“毒生灵”、“盖马格里布之尸”读成“量人”、“流浪”、“鸟匪”、“茶毒生灵”、“马格里布之尸”。另一位号称“边防大官”的制台官员,更自诩没有常识:“我有一本王羲之的《前赤壁赋》...听说是汉代一个有名的石匠雕的。”

《官场现形记》不仅鞭挞了晚清官场的贪婪和愚昧,也斥责了封建官僚在洋人面前的奴性和媚骨。他们是一群丧尽民族气节的无耻汉奸。书中有一个文学平台,对下属傲慢跋扈,对外国人却卑躬屈膝,低声下气;他甚至说,“一百个中国人死了也没关系;现在外国人都被打死了,谁受得起这个惩罚?“还有一个六合县令,他更像是一个汉奸亡国奴。他恬不知耻地说:“将来外国人真的得到了我们的地方,他的人民当然要,为什么官员不要?“没有一个官员,谁来帮他统治人民?所以兄弟们坚决不担心这个。他们要分就让他们分吧,跟兄弟没关系。”借小说中人物之口,作者愤怒地指出:“谁不知道中国的世界是被这班官员一块一块地送人的!”

总之,通过对晚清官场各种丑恶现象的描写,《官场现形记》反映了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黑暗现实,加深了人们对腐朽的清朝的认识。从这部小说开始,逐渐形成了晚清谴责小说的高潮。但是,小说并没有否定整个封建制度。虽然它把晚清官场比作“百兽之界”,但却幻想官僚们看了这本专门指责他们为官之弊的书后,会“纠正所学”。希望通过“用学校里老师教学生的方式编几本教科书”来培养好官,重建和平与繁荣。这些都说明了作者思想认识的局限性。

《官场现形记》在结构上沿袭了《儒林外史》的模式,由大量零散的人物和许多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以揭露官场腐败为主线,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讽刺的很犀利,大部分都用了极其夸张的漫画手法。几笔之下,人物的丑陋暴露无遗,十分传神。但故事中枝繁叶茂,缺乏提炼;讽刺往往肤浅,充满笑料,笔锋无隐;人物不够典型,剧情也没有深入挖掘,有点缺乏深刻的思想力量;而且官场老把戏的叙述也颇为雷同,不禁有千篇一律之感。这削弱了作品的艺术力量。

关于作者:

晚清谴责小说代表作《李伯元》,生于同治六年(1867),卒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终年四十岁。

李伯元出生在一个官员家庭。他的祖父、父亲和叔叔都来自科迪家族。他们有的在当地做牧师、监工,有的在北京做官。袁波出生在山东。他三岁时,父亲去世,由唐波人李念之抚养。当时是山东道士,东昌府知府。袁波和他的叔叔一起在山东长大。我舅舅对他很严格,我妈只有一个儿子,她把所有的心都放在他身上。袁波从小聪明好学,兴趣广泛。每当夜深人静时,他就在月光下独自学习。擅长作诗作赋,擅长绘画篆刻,懂得金石学考证,可谓多才多艺。少年时得秀才,排名第一,却未能中考,仕途失意。这对他后来思想的转变,对他在官场黑暗中的痛苦,对他敢于揭露和鞭挞,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光绪十八年(1892年),念知从山东辞官,回到常州。袁波一家一起回到了家乡。此时,位于北门外青山桥畔的罗屋坝祖屋毁于战火,我便在城里青果巷选了一间房子居住。两年后,我叔叔去世了。

90年代,中国内忧外患,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满清统治者为了荣耀背叛国家,腐败反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戊戌变法被扼杀,清朝在帝国主义面前卑躬屈膝,割地赔款。一方面加大剥削,残酷镇压人民。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使年轻时的李伯元忧心忡忡,他试图改革。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志向:“世界昏暗。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光。”秀才受了伤,哭着发誓要救众生。"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30岁的李伯元在文学功底深厚的情况下,来到上海创办《向导报》,揭露时弊,劝善惩恶。不久,它改为《游戏报》,后来又改为《樊华报》,并受聘于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绣像小说》双月刊。他是晚清上海小报的创始人,鲁迅先生说他的报纸是“一篇嘲讽的文章”、“中国小说史略”。用嬉笑怒骂的笔、图、声揭露清末官场和社会的种种腐朽现象,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广为流传。后来有很多模仿者,纷纷创办保育类小报,但都没有他的报纸发行量大。

李伯元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的构思之快、写作之快是极为罕见的。他在上海的十年间,先后写了40回《庚子国变弹词》、60回《官场现形》、60回《文明简史》、12回《现在的中国》、43回《人间地狱》(死后写了39回,续了40到42回,欧阳菊园续了43回),还有20回《海天》等。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举办了专门的经济课程。所谓经济学专题,就是临时专项考试。你必须是一个有相当资历的人,并且得到一个有声望的官员的赞助才能参加这个考试。考试通过了,马上就要当官了。当时有官衔却没有实职的人很多。这时,李伯元在上海以写小说出名,乡部侍郎曾慕涛赞助他参加了专门的经济考试。他拒绝了,反而参加了考试,人们称赞他兴趣高尚。后来因过度劳累,四十岁在上海去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