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草房子的儿童观,草房子读物

2023-11-27 12:00 作者:岑岑 围观:

一、写在之前

我昨天读了《草房子》前四章,随手写了《我读<草房子>之一》读后感,对网友一些讨论有若干想说的。

首先,说说先入之见。

《草房子》在儿童文学领域,闻名已久,久仰大名;教材事件不到半个多月。

谁先谁后?闻名是先,质疑是后。

有一堆国际大奖、国家大奖护身,先入为主的话,先入之见大概率是光辉形象,先入之见绝不会是蛊惑之见。

真正的名著,无需担心传之不久,不会受限于时代的局限性,不会受偶发事件影响,无需担心名著的命运。我等不成熟的读后感对真正的名著,现在和将来都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影响。

其次,说说美和纯净。

网上介绍: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江南水乡的一个动人动情的童年故事,少男少女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拼搏的悲怆与优雅,在死亡体验中对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

动人动情:前面四章,没有动我分毫;

少男少女:桑桑是四五年级的小学生,少男少女了?

厄运拼搏:前面四章,没有看到厄运拼搏精神。倒数二章,红门(二)才有一点,这时书已经读完80%多了才看到,你告诉我这书是这个主题?我看《老人与海》不好吗?你拼搏主题干得过《老人与海》吗?

死亡体验:第四章秦大奶奶去世情节,就算死亡体验了,这个情节还是听说,体验得不够好。

扑簌迷离:第三章白雀(一)情感纠葛,的确扑簌迷离。

诗情画意:有些场景描写的不错,特别是第八章红门(二),对江南水乡描写的不错,但是这种诗情画意太少。看看儿童文学《红发安妮》里面的描写,把本国描写得那么美丽。

我读到第八章才找到了一些美,但是感觉并不纯净,不是为了讴歌美,出发点是杜家企图东山再起,这在儿童文学中算纯净吗?

最后,说说不要一杠子否定。

我计划是全部读完,写一个完整的感受。

因为总共九章,太多了,所以才分开写。

前面四章的观感很一般,如实记录一下,只有第四章觉得还行吧。

后面读到第八章,发现这一章里面的景物描写也是很见水平的,作家就是作家,会写,准备再那一章读后感。

既然是小说,而且是给儿童看的小说,如果需要左思右想,上思下想,才能找出那么深刻的内涵,是不是故意不让看懂呀?或者讳莫如深,或者原本就没有,在玩皇帝新衣的游戏呢?

既然是儿童小说,能够一字一句读下去的人,无论是否才疏学浅,都应该能看懂能评论,否则干嘛在儿童文学推荐目录中待着?去文学专著专栏专业指导书中待着不香吗?

《草房子》封面

《草房子》章节

二、第五章 红门(一)

红门:红色的大门。开头第一句: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这章写的是这家有钱的人家,油麻地的首富,开了几代杂货铺的。

杜家少爷杜小康有钱,衣服好,有皮带,一年四季穿戴整齐,有自行车,成绩好,还当班长。

桑桑,校长家的孩子,有权,这一章除了单独写杜小康,就是写杜小康和桑桑之间相互竞争的关系,就是钱和权之间的关系。

例如过断桥,要毛鸭用船接同学的桥段。这一章仿佛,他们班没有其他同学了,连老师也没有办法,就这两个标签特别显目的同学。这些不都是大人的桥段吗,小孩子真的可以做到? 纯粹的美真没有看到。

阿恕就把手圈成喇叭,向对岸喊:“他是校长的儿子!”

不少孩子跟着喊:“他是校长的儿子!”

刚有点动摇了的毛鸭一听,心里很不服气:“校长家的儿子?校长家的儿子就怎么啦?校长家的儿子有什么了不起的?校长家的儿子就是人物了吗?拿校长来压我!校长也不是干部!我在乎校长?!”他根本不再理会只穿一件小短裤的桑桑。

这时,杜小康爬到河边一棵大树上上朝对岸大声叫喊着:“毛鸭──!你听着──!我是杜小康──!你立即把船放过来—!你还记得我们家墙上那块黑板吗?——还记得那上面写着什么吗?……”

一个叫川子的男孩,捧着碗去红门里买酱豆腐时,看见杜雍和记帐的小黑板上都写了些什么,就对周围的孩子说:“毛鸭欠着杜小康家好几笔帐呢!”

杜小康没有再喊第二遍,就那样站在树丫上,注视着对岸。

过不一会,大船的影子就在孩子们的视野里变得大起来,并且越来越大,越来越大……

杜小康从树上跳了下来说:“准备上船吧。”

当大船载着孩子们向对岸驶去时,桑桑还在水中游着。船上的孩子借着月光看水中的桑桑,就觉得他的样子很像一只被猎人追赶得无处可逃,只好跳进水中的一只灰溜溜的兔子……

还有选班长,桑桑在底下传纸条,不让同学选杜少康。蒋一轮班主任又上场排练汇演了(老是排练,反复用),找杜少康借演出道具,杜少康借此机会和班主任达成交易,最终班长还是杜少康。

在这里看不到所谓的“纯真、纯粹” !

蒋一轮就想起了杜小康。他把杜小康叫到办公室,问:“你家卖碟子吗?”

“卖。”

“多吗?”

“一筐。”

“你家卖漆筷吗?”

“卖。”

“有多少?”

“一捆。”

“你家卖红头绳吗?”

“卖。”

“多吗?”

“快过年,一定多。”

“你家卖白绒花吗?”

“卖。是为明年清明准备的,扫墓时,好多妇女要戴。”

“可借出来临时用一下吗?各样东西三十份。”

杜小康摇了摇头:“不行。”

“为什么不行?”

“被人用过了的东西,你还能要吗?”

“以前,你不也把要卖的东西拿出来用过吗?”

杜小康朝蒋一轮翻了一个白眼,心里说:以前,我是班长只而现在我不是班长了。

“你回去,跟你父亲说一说。”

“说了也没用。”

“帮个忙,就算是你给班上做了一件大好事。”

杜小康说:“我凭什么给班上做好事?”

“杜小康你这是什么意思?”

“我没有意思。”

“噢,大家不选你当班长了,你就不愿为班上做事了?”

“不是大家不选我,是有人在下面传纸条,让大家不选我。”

“谁?”

“我不知道。”

“这事再说。现在你给我一句话,帮不帮这个忙?”

“我要知道,谁传这个纸条的!”

蒋一轮心里很生气:这个杜小康,想跟老师做交易口太不像话!但现在压倒一切的是上那个《手拿碟儿敲起来》的节目。他说:“杜小康,你小小年纪,就学得这样!这事我当然要查,但与你帮忙不帮忙无关。”

杜小康低头不语。

“你走吧。”

“什么时候要那些东西?”

“过两天就要。”

杜小康走了。

过了两天,杜小康拿来了蒋一轮想要的全部东西:三十只清一色的小碟,三十根深红色的漆筷,三十根红头绳,三十朵白绒花。

正式选举揭晓了:杜小康还是班长。

三、第六章 细马

这一章写的是邱二爷家,家中没有孩子,领养了一个孩子,叫细马。名字很奇怪,本书中孩子的名字都很奇怪,不知道是什么梗。这个情节很像《红发安妮》这本儿童小说,但是差远了,同样看不到纯真。

《红发安妮》,又叫《绿山墙的安妮》,讲述了纯真善良、热爱生活的女主人公小安妮,自幼失去父母,11岁时被绿山墙的马修和玛丽拉兄妹领养,但她个性鲜明,富于幻想,而且自尊自强,凭借自己的刻苦勤奋,不但得到领养人的喜爱,也赢得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友谊。作者以安妮的故事告诉人们:只要胸怀梦想,不懈努力,生活就会丰富多彩,生命就会美丽多姿。

安妮原来是不读书的,那本书的作者就尽力描写安妮怎么努力,怎么争取,怎么准备去学校读书,然后在学校里发生的一系列有趣的事情。

而本书的作者,一开头导向性不看好细马读书,不让细马读书,这是什么梗?

然后就是借着口音不同,写了一堆,没有描写美景,细马没有安妮一样的奇思妙想,就是不想读书,于是去放羊去了。

接着写了一堆稀奇古怪的事,细马和邱二妈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然后不要他了。那本作者都是竭尽全力地接受安妮,欣赏安妮,我们这个作者安排细马收拾东西滚蛋,因为一开始就种下了,这孩子要我们家产的念头。

这里看不出纯净。

最后一场大雨,把邱二爷家家产全泡汤了,邱二爷走了,邱二妈疯了,细马回来了,继续养羊。

这就是书中所说的苦难?

邱二妈来到桑桑家,对桑乔说:“还是让他读四年级吧。”

桑乔说:“怕跟不上。”

邱二妈说:“我看他也不是个读书的料,就这么跟着混混拉倒了。”

邱二妈来到学校,问蒋一轮,细马在学校是犯错误了还是被人欺负了,蒋一轮就把小测验的结果告诉了她。邱二妈说:“我看,这书念跟不念,也差不多了。”

邱二爷也就没有再将细马拖回学校。他知道,细马原先在江南时就不是一个喜欢读书的孩子。他既然不肯读书,也就算了。

邱二妈对邱二爷说:“你可得向他问清楚了,到底还读不读书,不要到以后说是我们不让他读书的。”

邱二爷走到了田野上,来到细马身旁,问:“你真的不想读书了?”

细马说:“不想。”

“想好了?”

“想好了。”细马把一只羊搂住,也不看邱二爷一眼,回答说。

那天,邱二妈看到河边上停了一只卖山羊的大船,就买下了十只小山羊,对细马说:“放羊去吧。”

四、第七章 白雀(二)

看到“白雀”这两个字,知道又到了情感大戏这一章节。对于我来说不是期待,不是激动,而是尴尬,因为我已经过了那个年龄,哈哈。

一开始写了一个叫戚小罐同学上课吃东西,被蒋一轮老师一碰,晕倒了,然后家长找事,蒋班主任躲起来。后来证明孩子有“癫痫”,这事就不了了之了。这是一个叉枝,这件事写了两节,没有美感。

接着写白雀要和之前要好的谷苇结婚了,结果在吃饭这一件事上,谷苇太小气了,闹掰了,分手了。这哪是哪呀?这才知道呀?

白三和白雀一直冷冷地看着谷苇在碗中数饺子。他们刚要吃,谷苇说:“你们先别吃,数数。”

白三和白雀不数。

“数数。”白三和白雀还是不数。

“数数。”谷苇说着,就把白雀的一碗水饺拉到跟前,用筷子又在碗中很认真地数起来。

谷苇的舅舅张胜正好在村头遇见了白三,问:“我外甥怎么样?”

白三往前走,不答理。但走了几步,回过头来说:“他如果是我的外甥,他一生下来,我就把他溺死在便桶里!”  

然后,白雀和蒋一轮班主任搞到一起去了。是不是蒋老师那边一件事了结了,白雀这边一件事了结了,然后他们就可以重新开始了?

离过年还有几天,白雀将一封信从口袋里取出,问桑桑:“桑桑,你还肯帮你白雀姐姐的忙吗?”

桑桑连忙点头。

白雀把信交到桑桑的手上,然后顺手给他端正了一下他头上的那顶棉帽:“送给他。”

桑桑拿了信,飞跑而去。

桑桑知道这是一封什么样的信。他要给蒋一轮送去一个惊奇。

BUT,蒋一轮老师结婚了。看到这里,我都惊呆了,一点点征兆都没有,名著小说不是讲究“草灰蛇线,伏脉千里”吗?

这个名著里面怎么这么突然,看得我都闪了腰,太突然了。

蒋老师谈恋爱很秘密吗?学生们事前一点不知道?

蒋老师结婚,不需要请假吗,学校校长一点不知道,学校校长儿子一点不知道,这都是一些什么梗?

他跑到蒋庄时,已是下午四点钟的光景。蒋一轮带着桑桑到过他家好几回,因此,桑桑不用问路,就直接走向座落在水边上的蒋一轮家。

桑桑还没有走到蒋一轮的家,就觉得蒋一轮家今天有点异样:有不少人站在门外,一律都穿得干干净净的,还有一些同样穿得干干净净的人,在屋里屋外地进进出出,不知忙些什么。

桑桑走近了,就听一个过路的人在问:“这个人家今天做什么事情?”就有人回答:“结婚。办喜事。”“哪个人家?”“蒋常信家。”“一轮结婚?”“就是一轮。”

桑桑走到了蒋一轮家的门口。他看到两扇院门上,贴了两个大“喜”字,门楣上也贴了喜纸,那喜纸正在风中飘动,喜纸中间一小片金纸,就一闪一闪地亮。这时,桑桑摸了一下在怀中已被他焐热了的信,站在门口呆住了,竟不知道是进去找蒋一轮,还是转身回油麻地。

行文到此,开始尴尬了,下面怎么搞。

不用愁,学校汇演又来了,这大概是最后一次汇演了,因为后面再不需要了。

收完了秋庄稼,地闲,人也闲,有人想看戏,油麻地文艺宣传队又恢复了排练。桑乔还忘不了那出《红菱船》,就对蒋一轮说:“《红菱船》不能丢。蒋一轮头天晚上就把那支新买的笛子擦了又擦,擦得像支金属作成的笛子。

但,白雀说她要去江南看她的母亲,没有来参加宣传队。

桑乔丢不下《红菱船》,另找了一个女孩儿来顶白雀。

排练起来之后,桑乔觉得这女孩儿虽不及白雀,倒也有另一番情调,不算满意,但也谈不上不满意。

这天晚上,蒋一轮将桑桑叫到花园里,犹豫了一阵,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来:“桑桑,还能帮我送一封信吗?” 

冬季,桑桑所不由自主地参予的这个美好而凄美的故事,突然地断裂了——

那个突兀的新娘又很突兀地上场了。这都是啥呀?婚都结了,还搞不清楚状况?这是想描写蒋老师在平时伪装得太好,还是想表达啥?

临近寒假时,蒋一轮的妻子来到了油麻地小学。她是来帮助蒋一轮把被子、衣服什么的弄回家去的。这是她第一回来油麻地小学。老师和学生们都出来看她。她满脸通红,进了蒋一轮的房间,就再也没有出来。

桑桑的母亲和邱二妈说:“蒋师娘像一个小姑娘。”

蒋一轮还要上课,就把她留在了房中。蒋一轮讲课时,似乎有些心神不定。下了课,他连忙往外走,教案都落在了讲台上。他推开房间门一看,妻子已不在了。他很快看到了在已经卷起的褥子下露着的那些信。他猛击一下自己的脑门,都未来得及向桑乔请假,就往蒋庄走。

蒋一轮的妻子,终日躺在床上,不吃不喝,不喊也不叫,只是无声地流泪。她一如往常,还是那么地柔顺,只是不与蒋一轮讲话,而望着后窗外泡桐树的枝叶。

蒋一轮什么也不说,只是搬了张椅子,终日守在她的床边。

桑桑的母亲用手指捅了一下桑桑的后脑勺:“都是你给闹的!”

最后白雀也离开了油麻地。把信送给一个四五年级小男孩干什么?那个新娘不就是因为看了几封信,差点把命给弄丢了吗?你咋还把信往外送呢?这不是祸害人吗?

行文至此,已经写完了7章,还差2章没有写出来。

真不知道哪些写反映了,少男少女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白雀早在春天还未降临前,就已离开了油麻地。她去江南找她的母亲了。并且不再回来了。白雀临走前,在桥边的大树下,将一包她写给蒋一轮的信,全部交给了桑桑,然后,用手指轻轻撩了几下桑桑散乱到额头上的头发,说:“这些信,一封一封地,都是从你手上经过的。但,它们在以前,从不属于你。现在,我把它们全部赠给你了。你长大了再看,那时,你才能看得明白。那里头,有你的白雀姐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