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一次别离》:从三个角度解读这部电影的魅力以及带给我的思考

2023-11-26 00:01 作者:岑岑 围观:

2011年,德国发行了《告别》。这部电影入围了奥斯卡金像奖和柏林国际电影节。影片反映的话题与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在爱情和亲情之间如何选择,父母离婚时孩子如何选择,雇主和照顾者能否建立足够的信任,人在面对道德和法律时会如何选择等等。

本片结尾用了一个空格,不清楚女儿特美是选择了父亲还是母亲。但是,从女儿流泪的表情和每一次尴尬的沉默中,我们都能看出她的内心是悲伤的。无论她选择谁,对她都是一种伤害。影片以一个家庭故事为主线,层层叙事,却为观众展现了许多值得探讨的话题和思考。

影片从纳德和西敏这对即将离婚的夫妇开始。希敏希望女儿特美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一家三口能移民。她甚至做了所有的准备。然而,她的丈夫纳德坚决不同意,因为他的父亲患有阿尔茨海默病,需要有人照顾他,所以他不能离开。这两个人为离婚争论不休。争吵过后,希敏回了父母家,纳德要上班,没时间照顾父亲,于是雇了一个护士瑞兹来照顾父亲。

有一天纳德提前下班回家,发现父亲双手被绑,倒在床下,里兹不在家。里兹回来后,纳德愤怒地将她推出门外,不料她意外流产。里兹的丈夫将纳德告上法庭,双方各执一词。两家人陷入痛苦和争吵,但最后的真相却出人意料。

今天我就从故事内容、话题讨论与思考、情感表达三个方面来分析这部电影的魅力。第四部分我也会结合电影谈谈我对婚姻和情感的思考。

从故事内容分析:表面上看,纳德和思敏离婚,一个是为了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一个是为了照顾身患阿尔茨海默病的父亲,但实际上,他们缺乏沟通和表达。影片一开始,纳德和思敏就在法庭上陈述了他们离婚的理由,最终法官驳回了他们的请求。他的妻子西敏为女儿特美准备了一切,让她接受更好的教育。纳德的老父亲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病。他必须被照顾。他不能离开。两个人在争论薄球场的事。其实他们都希望对方妥协,但是他们都很固执,很强势,两个人都不会妥协,更别说让步了。

妻子思敏其实根本不想离婚。她只是希望丈夫说一两句话留住她,但丈夫纳德也是一个可敬而又可怜的人。很明显,他不希望妻子离开。表面上他要装作不在乎,什么都不说。女儿特美根本不想离开这里。爸爸妈妈都没有问过她是怎么想的,也没有人关注她的感受。

在我看来,纳德和思敏的问题不在于孩子和老人,而在于缺乏沟通和表达。一个守口如瓶,以为对方不会走,一个守口如瓶,以为对方会留下。孩子和老人成了他们争论的对象。似乎双方都有理由去和留。其实两个人都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其次,在纳德一怒之下将护士里兹推出门外,里兹意外流产后,纳德遭到里兹丈夫的指责。跑了之后,思敏不仅把纳德的父亲接回了母亲家,还和父母商量给纳德交保释金。纳德出门后,并没有对西敏心存感激,答应女儿会和妻子好好商量。但因为西敏告诉她真相而被误会,认为西敏是想毁了父亲在女儿心中的好印象。

《一次别离》真实地把家庭中的夫妻矛盾展现给观众,让每一个观众都不自觉地代入甚至入座,然后反思。女人很容易谈离婚,让男人留下来让步,而男人就是不给女人台阶下,双方吵个没完。事实上,最无辜和受伤的是儿童。

02.从话题展开讨论和思考:在爱情和亲情之间如何选择,父母离婚时孩子如何选择,雇主和护士能否建立足够的信任,人们会如何选择影片中因自身原因拒绝让步并最终走向离婚的纳德和思敏,在爱情和亲情之间如何选择?纳德不能为了妻儿抛弃父亲与阿尔茨海默病,而思敏也拒绝为了爱情放弃出国。这本来应该是成年人之间的选择,但最终,他的女儿特美被夹在中间痛哭。

影片最后,纳德和西敏的矛盾升级,最终不得不离婚。父母离婚,孩子该如何选择?面对法官的询问,女儿特美几次流泪,犹豫了一下,又陷入了沉默。在大人无法做出让步的情况下,让孩子做出选择,是很残忍的。

在我看来,无论特美怎么选择,她的内心都是被撕裂的,在成长的过程中是不完整的。虽然曾经希望看到特美做出选择,但不得不承认导演留白的方式真的很巧妙,把答案留给每一个观众,让他们做出选择。

其次,纳德和里兹之间,表面上是雇主和护士的关系,实际上是两个阶层的问题。纳德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住在一所大房子里。里兹来自底层,怀孕后,她不得不找工作养家糊口,还了失业丈夫的债务。这两个人本身就不平等。

当纳德发现父亲被里兹锁在家里,绑在床上,抽屉里的钱也少了,他的愤怒可想而知。知道自己怀孕了,她把怒气推出了门外。他父亲的生命是宝贵的,但里兹肚子里孩子的生命不是吗?纳德本人看不起里兹,对她的信任也很容易瓦解,所以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他坚定地怀疑里兹偷了家里的钱。

最后,里兹流产后,她对丈夫隐瞒了真相,责怪纳德侮辱她偷钱。纳德还在法官面前撒谎说,他不知道里兹怀孕了。两个人都在撒谎,都想把过错指向对方。人在法律和道德面前应该如何选择?

在我看来,人性在法律面前暴露出来的自私和谎言,有时候是如此的真实,以至于连自己都信以为真。谎言终究是谎言。可以骗一时,骗不了一辈子。纳德撒谎是因为他不想坐牢。他要照顾父亲和女儿。而瑞兹也成为了这件事的始作俑者。如果她没有撒谎,这件事就不会闹上法庭。

03.情感表达分析:虽然里兹的流产不是纳德造成的,但他是为了和阿尔茨海默病在一起的父亲的安全才被车撞的。面对里茨的眼泪,恳求法官不要离开她的丈夫,纳德也向法官提出了要求,最终没有出示父亲受伤的证明。其实影片中的这两个骗子本质都是善良的,在影片中并没有完全的褒贬,观众也不可能讨厌他们。

里兹第一次去照顾纳德的父亲时,老人尿裤子了。在她的信仰中,她不能清洁老人。为了不让老人难受,她提前打了个电话,问她会不会犯戒。然后她给老人清洗干净,穿上干净的衣服。还有一次,老人在里兹做家务的时候,偷偷到街上买了一份报纸。里兹跑出去找它。为了老人的安全,她被车撞了,最后导致流产。

在我看来,里兹虽然出身底层,但内心善良,有自己的信念。

里兹在法官面前哭诉丈夫自从失业后一直无法走出家门,一直在服药,请求法官把他关起来。纳德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冷眼看笑话,而是帮助里兹一起向法官求情。最后,在检查父亲伤势时,他也停止了为父亲脱衣服,并出示了伤情证明。

影片一开始,思敏就质问纳德:“你父亲不认识你。你在不在对他有什么影响?”纳德回答说:“但我知道他是我的父亲。”

在我看来,纳德虽然看不起底层人,但也有他的好。他不想把里兹送进监狱。而且他一直不肯抛弃父亲,想留下来照顾他。

影片最出彩的地方在于个人感情和法律道德的交织。两个人都撒了谎,但两个人本质都是善良的。纳德虽然撒谎,但他坚信里兹的流产与他无关,他一直想洗白自己。而里兹则是说谎的罪人。如果她再接受纳德的钱,上帝一定会惩罚她的。她怕对小女儿不好,会把真相告诉西敏。

04、基于《一次告别》带给我的一些关于婚姻和情感的思考①恋爱中,两个人要及时沟通,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给对方,而不是让对方去猜测。

爱情不是猜谜游戏。有想法要及时沟通,而不是自以为是的猜测。

片中的纳德和思敏只是缺乏沟通,没说两句就吵起来了。纳德内心的想法明明是不想让思敏走,但他说的是不想丢下他走。西敏内心的想法根本不想离婚,但是她说她真的想离婚。两个人都守口如瓶。一个以为对方不会走,一个以为对方会留下。

我想起电影《告别前女友3》里的孟云和林佳,但他们都逃不过“五年之痒”。两个人因为一些琐事想分手。林佳假装收拾东西搬走,实际上是想和孟云一起哄自己,而孟云却无动于衷的坐在沙发上,实际上是想和林嘉来闹一场。一个不主动哄,一个不主动认错,导致两人分手。

现实生活中的两个人,因为爱情,因为缘分,应该及时沟通,把自己内心的想法清晰的表达给对方,而不是让对方去猜测。估摸着双方都累了,两个人的矛盾越积越多,距离会越来越远。

(2)婚姻中,对孩子负责,对家里老人负责。

恋爱是两个人的事,结婚是两个家庭的事。夫妻双方都要负责家里的孩子和老人。

影片中纳德和思敏最大的矛盾就是一个抓着孩子,一个抓着老人。为什么不一起抓住它们呢?女儿是从思敏身上掉下来的肉,两人舍不得放下。这位老人是纳德的父亲。即使年老多病,认不出儿子,思敏也不应该让纳德赡养父亲。

回到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孩子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尽管他们的经济能力已经很好了,但却不想赡养父母,甚至认为父母是个负担。人性中最大的慈悲,就是爱孩子,孝顺老人。这不是作秀,这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人性中最完美的实践。

(3)婚姻中,夫妻恩爱是孩子最好的家庭环境。

片中的纳德和思敏经常在女儿特美面前吵架,这是对孩子最恶劣的环境。父母不和,孩子最受伤。她只有在无法放弃任何一方的情况下,才能陷入艰难而悲伤的境地。

对于孩子来说,幸福很简单,父母相亲相爱,没有争吵。现实生活中,父母感情不和睦,经常吵架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做噩梦,心里压力很大。

在我看来,夫妻之间的爱是给孩子最好的家庭环境。就像我看过的一段话:父亲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爱母亲;母亲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和敬佩父亲!我们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开,但是我们不能没有爱!

结语:看完一篇告别,久久不能平静,也带给我很多思考。这部电影的主题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对于爱情和亲情如何取舍,父母离婚时孩子如何选择,用人单位和护士能否建立足够的信任,面对道德和法律,人会如何选择,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答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