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天龙八部究竟讲什么,金庸写的天龙八部是什么意思

2023-11-24 11:03 作者:岑岑 围观:

著名学者陈曾经对“八龙”做了一个简明的概括:不义与跨越。是的,“人无不义,众生皆有罪”是这部小说要表达的主旨。下面,我们就从不平和超度两个层面来解读《八龙》。

第一层:不公

《龙八枝》里,除了扫地僧,在少林寺里没名没姓的,其他人都过不上满意的生活,没有不冤没罪。从表面上看,“天巴龙部”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错误的世界。如果我们深入一点,我们会发现这个错误世界的内层是一个欲望的世界。毕竟世界上所有的冤假错案都是人的欲望造成的。例如,慕容博复兴国家的愿望改变了萧远山和冯晓的生活,而萧远山复仇的愿望改变了玄慈和许诸的生活。或者,也许,他们自己的欲望最终变成了他们自己的错误,正如康敏的故事,尤坦的故事。如此纵横交错,世界变成了浩瀚复杂的欲望海洋,同时也变成了复杂深邃的不公深渊。

这意味着地球上的“非人世界”其实是由人的欲望造成的;人类“非人命运”的罪魁祸首恰恰是人的欲望本身。西藏高僧Ku·莫志因为没有摆脱名声的束缚,差点丢了自己的名声。少林寺方丈玄慈大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和尚,因为无法克制自己的性冲动,不仅损害了自己和少林寺的名誉,还导致了叶二娘的疯狂,使许诸成为孤儿,最后只能用死亡来救赎自己。

第二层:穿越

既然已经明白了人类命运的道理,想找到救赎或者穿越拯救人类命运的方法当然不难。既然人类的不公正是由人类自身的欲望造成的,那么跨越之路当然要在人类的理性和良知中找到。情感和欲望是人的本性,理性和良知也是人的本质。

《天龙八部》的片名来源于佛教名词,其中不乏对佛教的悲悯:慕容博和萧远山这对冤家,在少林寺受到僧人的开导,双双携手出家。所谓“放下屠刀,当场成佛”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段延庆最后没有杀段誉,只是因为父子之情,这是人性的套路;而叶二娘最后的殉情,是人间爱情最感人的一幕,当然不是任何佛经所能解释的。

“八龙”主题的出发点,当然是佛教的慈悲,对他人的慈悲,破邪转昧。但这部小说的终点不是佛教的“彼岸”,而是世间的真实世界:通往终点的路不是佛教的“空 nothing”,而是人类的真爱。

小说虽然对慕容博、段延庆等人的王霸野心持否定态度,但并不否认段誉成为大理国君,冯晓成为辽国南院之王,许诸成为西夏的丈夫,灵鹫宫的主人。小说中对岳老三、丁春秋等人贪图名利的言行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挖苦,但对冯晓等当代英雄的不朽名声却没有丝毫的贬损。更有说服力的是,小说表现了好色与段滥交的因缘,但并不否认对阿琼的爱慕,段誉对王语嫣的爱慕,与西夏公主的性关系等。除了冯晓的故事没有大团圆结局,段誉的痴情和许诸的破戒,都超越了伦理的藩篱和佛家的规矩,最终皆大欢喜——这只能是人道主义意义上的大欢喜。

金庸之所以要给段誉和许诸如此巨大的“人道奖赏”,恰恰在于他们的佛道之心。虽然许诸的母亲是世界第二大恶人叶二娘,段誉的生父是段延庆,冯晓的父亲萧远山也是一个“恶人”,可以说冯晓、许诸、段誉都是“恶人之子”,但他们与众不同的是,他们都能用自己的爱和慈悲斩断世间的“血脉之链”和“邪恶之链”。因此,他们的一生不仅是一首恶海的悲歌,也是一段苦难与善良的感人旅程。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唯一没有被任何形式“肯定”的人类欲望就是复仇的欲望。萧远山、叶二娘等人的复仇是负面描写,康敏是一个丑陋的人物。冯晓最大的罪过是因为复仇而杀死了自己的爱人阿尔琼,而冯晓最大的功绩是阻止了宋辽国的互相攻击和残杀,虽然死的很光荣。冯晓、段誉和许诸这三位主人公实际上有很多恩怨,但他们的行为是为了消除仇恨,给世界带来和平与安宁。

总之,如果我们只是把它当作一部纯粹的武侠小说,那将是对小说价值的真正浪费,而其中蕴含的佛教哲学也确实值得探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