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重温《孝庄秘史》才懂:皇太极的“不立储”,是对孝庄最后的算计

2023-11-22 20:57 作者:岑岑 围观:

文丨卿心君悦

看着六岁的福临坐在龙椅上接受亲贵大臣们的跪拜,孝庄的心情十分复杂。

她没想到,自己的儿子就这样成了大清朝的皇帝,坐在了那个象征着滔天权势的椅子上。就在前几天,为了皇位,多尔衮与豪格还斗得你死我活,差点引发了八旗内斗。

如今,她的儿子却成了最后的赢家,她不知道自己是应该欢喜,还是应该担忧。

就像剧中,她曾对苏茉尔感叹道的那样:

“如果福临当皇上,我也不知道,我会忧患,还是会欢喜。”

多年前看《孝庄秘史》,一直觉得福临能够继承皇位,是个意外。无论是论长、论贵,还是论军功才干,福临都不是皇位继承人的最佳人选。可偏偏泼天的富贵,就是落在了他的头上。当时只觉得,命运使然。

如今再看《孝庄秘史》福临登基的这段剧情,才发现,福临成为皇帝,孝庄成为皇太后,是皇太极死前的最后一步棋,而皇太极的这步棋,算计了所有人。

两虎相争

皇太极的突然离世,给刚刚建立的大清朝,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难题——皇位由谁继承。

皇太极生前,曾立宸妃海兰珠的八阿哥为太子。在八阿哥不幸夭折之后,太子之位一直悬而未定。直到皇太极去世,也没有指定谁为继承人。

至高无上的权利,诱惑有多大,可想而知。在没有明确继承人的情况下,皇位之争,注定会异常的激烈。

豪格动了心思,多尔衮也动了心思。

作为最为实力竞争皇位的两个人,在皇太极刚刚咽气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开始谋划着如何成为大清朝新的主人了。

于是,继承人的争夺,最终演变成了豪格与多尔衮两人之间的斗争。

他们各有优势,各有理由,实力上旗鼓相当,谁也不服谁。

豪格的优势,在于他是皇太极的长子。长子继承皇位,更符合祖制与规矩,这是多尔衮稍微欠缺的地方。

同时,豪格并不是一个没有任何建树的皇子。他从小跟着皇太极四处征战,有军功,也有实力。皇太极的亲将两黄旗,便是他的拥护者。

在豪格看来,他才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皇位理应是他的。

多尔衮的优势,在于他的威望与才干。虽然弟继兄业,不如子承父业更名正言顺。但是,他的优势足以弥补这个瑕疵,用谋臣范先生的话说,历史上不乏兄传弟位的例子。

而且,多尔衮、多铎、阿济格兄弟三人各领一旗,实力比豪格有过之而无不及。就像剧中族长代善说的那样:

“多尔衮既是能臣,又是勇将。尤其是在锦宁大捷之后,国威大振,将士庶民,普遍对他爱戴支持。他兄弟手上又有三旗精锐,实力不可小看啊。”

对多尔衮来说,皇位他势在必得。

一来,皇位就是阿玛努尔哈赤留给他的,龙符也在他的手上,当初是皇太极不择手段地抢走了本属于他的皇位,还逼死了他的母亲大福晋。如今他羽翼丰满,皇太极也死了,皇位理所当然应该物归原主。

二来,他自信有实力、有能力带领大清入主中原,这是他阿玛努尔哈赤的遗愿,也是他的夙愿。

此外,对于多尔衮来说,皇位意味着的已经不仅仅是权力,还有他曾被夺走的尊严与爱情。如果不是皇太极成了皇帝,他与大玉儿早就在一起了。

因此,无论如何多尔衮也不会轻易放弃仅一步之遥的皇位。

当然,无论是多尔衮,还是豪格,他们都不敢轻易地挑起战端,以武力解决问题。暂且不说胜负的问题,至少谁也不愿意被扣上引发八旗自相残杀,破坏团结的罪名。这样一来,有理也会变得没理。

总之,谁先动手,谁就彻底失去了继承人的资格。

就这样,夺位大战陷入了两虎相争的僵局。

可是,大位不能一直这样悬而不决。于是,族长代善、皇后哲哲以及谋臣范先生开始商量对策,如何才能避免战端,和平地解决这个问题。

另立皇子

在豪格与多尔衮为了皇位剑拔弩张、互不相让的时候,范先生提出了一个建议:两个都不立,在皇太极的其他皇子中,找一个继位。

至于理由:

一来,无论是立豪格,还是立多尔衮,另一个一定不会服气,夺到的不放心,夺不到的不甘心,到时候万一铤而走险的发动战端,对大清来说就是致命的打击。不如另立他人,两人或许不会心甘情愿,但也会相互牵制,不敢轻举妄动。

二来,两黄旗虽然支持豪格,但理由是忠于先帝,所以一定要立皇子,而不是兄弟。但是,皇太极的皇子,并不是只有豪格。另立其他皇子,两黄旗也就没有反对的理由了。

对范先生的提议,代善与哲哲都十分赞同。

事实上,对于代善来说,大清的稳定最重要。谁当皇帝对他都没有太大的影响,动摇不了他的族长地位。

但对于哲哲而言,却大不同。如果非要在豪格与多尔衮之间选一个,她一定会选豪格。毕竟,豪格当皇帝,她还是母后皇太后,可多尔衮当了皇帝,她的位置就尴尬了。

当然,她同样不希望大清发生内乱,如今有了另立皇子的突破口,她的地位也能保全,自然百分百支持。

可是,两个难题又摆在了眼前:

一是如何说服豪格与多尔衮放弃皇位;一是立哪个皇子。

说服豪格容易,代善可以以大伯以及族长的身份,劝其顾全大局。可说服多尔衮就有难度了,毕竟皇位掺杂了多尔衮的仇恨。

这时,哲哲想到了大玉儿。

在她看来,只有大玉儿说的话,多尔衮才能听进去,其他人的分量,包括她自己,都不足以撼动多尔衮的决心。

就这样,在大玉儿的利弊得失分析,许诺辅政之位,以及以情攻心之下,多尔衮同意了让步。

至于立哪个皇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

哲哲提议立福临,理由有三:

1、福临出生的时候,大玉儿的永福宫红光冲天,这是天降祥瑞。

2、幼主登基,势必要选一个亲王辅政,多尔衮是最佳的人选。可是,一旦多尔衮掌握了实权,时间一长,难免不会存有异心,到时候别说是豪格,连登基的幼主也未必能够安然无恙。

唯一能够节制多尔衮的,只有大玉儿。只要皇位上坐的是大玉儿的儿子,那么多尔衮就一定会有所顾忌。

当然,立福临的提议,哲哲也有一点私心。

一方面,她与大玉儿和福临的关系更密切,且他们对她都尊敬有加,如果其他皇子登基,她虽然依旧是母后皇太后,可舒心程度自然不如福临。

另一方面,大玉儿出身科尔沁,与其便宜了外人以及其他部族,不如将利益倾斜给自己人。如果两个皇太后都是科尔沁的,那么家族的影响力会更大,反之她的地位也就会越稳。

可是,论长、论贵,福临都难以服众。

按照子凭母贵的家法,贵太妃所生的十一阿哥博果儿更加名正言顺。而贵太妃在得知要另立皇子之后,也一直在私下里使劲。分别拉拢豪格与多尔衮,都许以实权的承诺。

既然另立皇子已成定局,豪格与多尔衮为了争夺辅政的权利,必须站队。

豪格相信了贵太妃的话,选择支持博果儿,而多尔衮则将目光锁定在了福临身上。

对多尔衮来说,既然他放弃了皇位,那么这天大的富贵他就送给他的玉儿。当然,多尔衮并非只考虑了情义。他猜到了哲哲一定会支持福临,而哲哲与代善决定了辅政的人选,所以支持福临,得到辅政的机会远大于支持博果儿。

也因此,继位之争又分成了两派:

福临一派:哲哲、多尔衮、代善(代善被哲哲说服,背地里是支持福临的)。

博果儿一派:贵太妃、豪格。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优劣势已然明了。但是,为了能够服众,为了堵住悠悠之口,代善还是准备让天意来决定继承人——把御玺和珍珠摆在福临与博果儿的面前,谁选了御玺,谁就是未来的皇帝。

生性贪玩的博果儿选了珍珠,而御玺虽不是福临想要的,但他想起了孝庄教导他,让他凡事多让着弟弟,于是被选剩下的御玺,就成了福临的了。

皇太极的最后一步棋

事实上,福临登基为帝,皇太极早已预料到了,而不立太子,正是他权衡利弊,分析局势之后的一步棋。

皇太极临终之前,哲哲曾与他聊过立储的事情,并从论长、论贵以及论性情三方面分别提出了豪格、博果儿与福临。

对此,皇太极没有质疑,也没有提出新的人选。

也就是说,从他们三个之间选择继承人,是皇太极与哲哲的共识。

那么选谁呢?

论长,豪格最合适。但是,皇太极对豪格并不是太满意。

一方面,他觉得豪格母亲的出身太低,性格愚蠢,不识大体;另一方面,在他看来,豪格的性情太过浮躁,距离他理想的继承人,还有很大的距离。

至于博果儿与福临,都太过年幼,根本看不出谁能担此大任。

事实上,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最主要的是,皇太极有所忌惮。

而他忌惮的,正是多尔衮。

按皇太极的话说,如果他能再活个二三十年,那么无论立谁,他都能确保大清不出现任何变故。毕竟他有足够的时间,削弱多尔衮的权势与地位。

可是,他深知自己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很可能挺不了多久,一旦他死了,多尔衮的野心势必会暴露出来。

到那时,就算他提前立了豪格为太子,也无法阻挡多尔衮的野心。况且,豪格根本就不是多尔衮的对手,就像剧中他对哲哲说的那样:

“豪格嘛,年纪倒是合适,军功也还够,我除了担心他额娘,还担心多尔衮啊。他们之间心有芥蒂,豪格年纪虽然大一些,但是却比多尔衮低了一辈,明里暗里都难免会吃亏。今天就算我把皇位传给豪格,论才干,心计,他都不是多尔衮的对手。”

也就是说,皇太极不是不想立太子,是立了也没用。只要多尔衮的问题不解决,他立谁的结果都一样。

而唯一能够阻拦多尔衮的,只有孝庄。这一点,哲哲清楚,心思缜密的皇太极更清楚。

所以,如果他不想多尔衮继位,不想大清八旗自相残杀,他最好的选择就是福临。只要福临成了皇帝,孝庄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牵制多尔衮,为儿子保全皇位。

事实上,自从海兰珠去世,八阿哥夭折之后,皇太极的心里就已经选定了福临为继承人。让孝庄帮忙批阅奏折,就是佐证之一。

他虽然不确定福临是否能成材,但是他相信以孝庄的心胸见识、谋略手段与德行品性,教养出来的孩子应该不会差。

无论是出于忌惮多尔衮,还是认同孝庄的能力,福临都是他的不二人选。

至于他为何不直接将福临立为太子,原因也很简单。

太早的将福临立为太子,对福临来说,只有弊没有利。一方面,福临难以服众,势必会引发众议,无论是豪格,还是博果儿的母亲贵太妃,都不会接受这个结果。到时候,福临能不能躲过明枪暗箭,保全性命都是个问题。

夺嫡之争的残酷与激烈,皇太极心知肚明。

另一方面,他不想提早地将答案摆在明处,给多尔衮以应对的时间。

与其早早地将福临推出来,不如等待契机,而这个契机,就是不立太子的结果:两虎相争的局面。

皇太极明白,有实力争皇位的,只有豪格与多尔衮。

虽然是两虎相争,但他笃定了谁都不敢先挑起内战。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代善,还是哲哲,亦或者是其他亲贵大臣们,都会为了大清不发生动荡而全力周旋解决。

如何解决?除了另立皇子,别无他法。

而能让多尔衮心甘情愿让步与支持的,只有福临。加之哲哲的一旁协助,福临继位几乎是毫无悬念。

要知道,皇太极能在做贝勒的时候,就建立了绝对的威望。他的心计、谋略与才干,可想而知。加之做了那么多年的大汗,他深谙帝王之术,了解每一个人的心思与想法,优势与弱点,这样的结局,他不可能想不到。

无论是不立太子,还是福临登基,亦或者是让孝庄成为皇太后以牵制多尔衮,都是皇太极早已算计好的棋局。

卿心君悦,一位情感观察者,Ta说书评人、影评人。用文字温暖你,我。

#头条创作挑战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