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蒲松龄的聊斋是他的什么名,《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2023-11-22 17:50 作者:岑岑 围观:

1640年,一个男婴出生在山东省淄川县一个姓蒲的家庭。父亲给男婴取名为蒲松龄。蒲家是一个没落的商人家庭,而蒲松龄的父亲蒲蟠也是一个秀才,一心想通过科举出人头地,但多次失败,最终选择了经商谋生,养家糊口。

明末清初,农民起义频繁,社会动荡。眼看生意难做,蒲蟠就用赚来的钱回老家买地买地,自己也成了小地主。蒲松龄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的。虽然时代环境不好,但是家庭环境还是差强人意。

父亲蒲蟠一直不愿意读书做官,于是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蒲松龄身上,希望他能完成未了的梦想。蒲松龄从小就被父亲教导要好好读书,博取功名。就这样,科举及其观念开始在蒲松龄的生活中生根发芽。

蒲松龄小时候跟着父亲读儒家经典,学写字。十八岁那年,蒲松龄初考童子试,接连获得县、政、道第一名,一时名声大噪,受到众人称赞。大家都以为他这辈子完了,以后科举做官,步步高升,衣食无忧。谁也想不到,两年后蒲松龄去省乡试断戟。从此,他考试不及格,一生穷困潦倒。

(1)一心科研1667年,27岁的蒲松龄连续三次乡试失利。为了谋生,他不得不在村里的教学大厅教书。这一次,支教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三年后,江苏宝应县秀才兼知县孙辉聘蒲松龄为幕僚。蒲松龄去了宝应县。后来因为生活在异乡,思念妻儿,辞去工作人员回到家乡。这期间,蒲松龄始终没有放弃科学研究,积极备战,只等积累。

1679年,39岁的蒲松龄被一个大家庭聘为加比私立学校的教师。毕大师见蒲松龄肚子里有点墨水,便把他放在心上。不仅按时给他发工资,还让他在书房学习。在这个阶段,蒲松龄同时做了三件事。首先,他教毕家的后代识字。第二,他准备了自己的科学研究。第三,他收集资料,写书。每天晚上,五点钟灯就亮了。蒲松龄中年人不油腻,不吹牛不世故,勤俭持家。

(2)一个“疯狂”的人,蒲松龄,1688年48岁,参加第十次乡试。这一次,他信心满满,坐在考场上,满脑子都是思考和写作。可能是太激动了,翻页的时候翻了一页,甚至隔一页就答一遍。这种情况在当时被称为“过宽”。科举考试有明确的答题格式,不能越分、越线、越页。就算你回答的再好,也会被取消资格,被视为不服从。就这样,蒲松龄又路过了中州。

但是,蒲松龄是一根筋的人。不通过考试,他是不会罢休的。他屡立屡败,屡败屡战。朝廷看他考试真的下了功夫。71岁时,蒲松龄被称为“岁的龚升”。龚升是一位学者。说得通俗一点,他是学生。70多岁的蒲松龄无愧于父亲,完成了父亲的梦想。

(3)《怪书》讲蒲松龄。除了他艰难的科举之路,还有必要提一下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二十二岁那年,乡试落榜的蒲松龄找到了对生活的极大兴趣——写书。他决心写一本记录世界上所有轶事的书。因此,他花了近四十年的时间四处寻找奇闻轶事,将它们汇编成一本书,并从一个孤独的工作室写下了奇怪的故事。

在书中,蒲松龄写到了狐狸的鬼魂。与传统的推理小说相比,蒲松龄的《聊斋》情节曲折生动,形象更加优美,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

蒲松龄还赋予了《聊斋》深刻的社会意义。在书中,故事主人公敢于挑战封建礼教,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反对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的精神;蒲松龄还把自己的生活经历融入书中,用故事鞭策科举毒害人心,显示了他独特的思想风格。

老舍曾评价蒲松龄“鬼狐有个性,笑骂成篇”;

郭沫若称赞蒲松龄的书“写鬼写魔高人一等,把贪婪和谩骂刺进了木头里。”

所以世人称他为“聊斋先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