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乡村爱情题材电影,主演的乡村爱情

2023-11-22 17:26 作者:岑岑 围观:

文/匹夫

编辑/匹夫

近年来,在商业化、都市化和娱乐化的潮流下,乡村题材的影视剧早已被淘汰,这已不是什么秘密。

值得称赞的是,赵本山所领导的“赵家班”,从一开始就坚持“三农”的方向,无论是《刘老根》还是《马大帅》,亦或是《乡村爱情》,都曾经在各个电视台的黄金时间播出过。

其中《乡村爱情》的收视率更是超越了《新闻联播》,可以说是一炮而红,到现在为止,全剧已是10部的煌煌大作,而《乡村爱情11》在2019年与大家重逢。

那么,《乡村爱情》到底有何魅力?《乡村爱情》的这种范式在具体案例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这样的方式能够拯救日益衰落的乡村电影?在乡村电影总体不景气的背景下,对上述问题进行梳理,或许会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乡村,被忘却的记忆

在城市居民被互联网上的资讯轰炸,弄得头昏脑涨的时候,大部分的农民还拿着遥控器,寻找着从外面传来的可靠资讯,因为智能手机对于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人来说还不是很普遍。

目前,我国的电视和广播在这一领域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在当前“三农”电影和电视剧总体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在“三农”电影中的脱颖而出,是一种值得称道的文化现象。

这些作品大多贴近农村,贴近农民生活,并保留了优良的写实风格,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农村生活、农民心理的理解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也较为切合实际。

如《希望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等作品,聚焦于新农村中的党建工作、干群工作等。

《刘老根》、《圣水湖畔》和《插树岭》生动地反映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东北乡村从闭塞、落后到开放、不断前进的艰辛。

《马大帅》和《都市外乡人》将目光聚焦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新一波矛盾上,深入描写了农村居民在城市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对于《乡村爱情》能不能进入“第一梯队”,影评人们众说纷纭。自从赵本山的小品,电视剧从诞生之日起,就有“通俗”和“庸俗”两种完全相反的评论。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乡村爱情》中所蕴含的写实精神,但过度的技术运作与过于严格的工业化道路,使得这种写实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有所折损,这一点也不可忽略。

对于《乡村爱情》受到的负面影响,北大中文学院的张颐武却提出了另一种看法。

“现在市场上,有哪部田园题材的电视剧能超过《乡村爱情》?有没有人给我讲讲?有多少个乡村电视剧,能把农民的形象写得这么深入人心,让人过目不忘?”

确实,现在的文学消费环境中,有消费能力的“上帝”,基本上都是城市中人,他们喜欢那种充满悬念、刺激,娱乐的谍战、商业、宫廷、言情、武侠、戏剧等等题材,他们喜欢那种悬疑,喜欢刺激,喜欢放松的感觉。

所以,如果不是赵本山花费上百万,谁会拍一部在城市中被认为是枯燥乏味的乡村电影?

然而,张教授却是一脸的无可奈何,最后得出的结果就是:“做了,总比不做好吧?”

这样的结果,既可以解读为评论家对于当下乡村影视作品不景气的现状感到无可奈何,又可以解读为对于《乡村爱情》在进入市场过程中所进行的一些技术运作感到容忍。

影视小品化的叙事策略

在传统的电影叙述理念中,情节作为最基本的叙述单位,必须经过情节之后,才能到达角色和电影主题。

一个活灵活现的故事,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题材,都离不开精致的细节。

《乡村爱情》系列作品在根本上背离了这种美学原理与推理逻辑,使其由一种附属叙述单位激化成为一种具有一定自主性的美学客体。

因此.细节超越性的审美功能就被异化为一种可以立即玩弄的工具,即用一个又一个的滑稽细节来填充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以保持观众大脑皮层的最高亢奋为目标。

《乡村爱情》的故事很简单,但很多有趣的细节都很吸引人,它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过程”上,努力让每一个细节和每一个镜头都变得有趣。

让人一遍又一遍地沉浸在这个精心设计的细节里,无论有什么新的发现,都会忍不住笑出声来。

《乡村爱情8》分为两集,第一集和第二集,都是关于生育的。这些鸡零狗碎的表演,到底是怎么让人保持着这样的耐性?刘能支支吾吾,总是自作聪明,总是耍无赖。

赵四话还没说完,刘晓峰已经开始抽奖了,他一边抽奖一边吞吞吐吐,整天都是虎视眈眈,对同一个近景也是百依百顺;刘大头这句“必须的”,简直是整部戏的精华所在,听众自然也是“必须”地大笑。

至于王长贵的嚣张、谢大脚的嚣张、王天来和王木生的嚣张,更是层出不穷,总之,这些都是喜剧,怎么看怎么爽。

从语言叙事方面看,《东北二人转》中的对白、独白多采用二人转小丑的“说口”。这种说口,发源于田间地头、场院、大车店里闲扯出来的小段子、笑话。

《乡村爱情》这部电影很好地继承了这部电影的风格,特别是在角色的对话上,他们不仅用了一口纯正的东北话,还时不时地打个哈欠,有时候还会说一些夸张的话,有时候又会装模作样,朴实无华中透着几分滑稽,善良中透着几分阴险,让人忍俊不禁。

所以,无论《乡村爱情》的剧情有多么的狗血,它都能让人心平气和地坐在椅子上,享受着主角们的幽默,而不会对剧情的发展有任何的思考,也不会对剧情的结果有任何的期望。这只是一个过程。

以“爱情”为创意的产业化路径

简而言之,《乡村爱情》已经没有在题材上突出对爱情的超越性,而在题材上寻求对恋爱情节的吸引力。

于是,相对于经典的“三角”爱情,其形式也更加复杂,“你喜欢我,我喜欢她”的情感纠缠,也就成了这部剧最大的亮点。

4名少女王小蒙,香秀,刘英,谢小梅与4名少年谢永强,赵玉田,刘一水,李大国的恋情让人目眩。

王小蒙和香秀都爱上了谢永强.谢永强和刘一水都喜欢王小蒙,谢小梅爱刘一水,李大国跟王小蒙相亲不成后追上了香秀。

老一辈的人也不甘示弱,在谢大脚的周围,几乎所有的老人都和他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电视剧中,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中年,都在上演着一场轰轰烈烈的三角恋爱,几乎每个家庭都在忙于恋爱,王小蒙是三十多岁没结婚的女人,而谢大脚则是四十多岁没结婚的女人。

这样的爱情纠葛,结果就是“醋坛子”遍地都是:王长贵居然让刘能盯着谢大脚和王大拿,不让王大拿去追谢大脚。

谢广坤为保护自己的孩子,偷偷地盯着王小蒙上班时的日常生活,并愿意做王小蒙的贴身护卫,跟随他前往上海洽谈工程。

李大国不仅用暴力手段,还用了一些手段,不让王天来接近香秀。总之,农村的恋爱没有了自信,当然也就没有了安全感。

但是,一部电视剧,却给人以无限的悬念,无限的精彩,无限的模糊,无限的期盼。

“笑”,要面对真实的乡村图景

以乡村为中心,以喜剧或轻喜剧的形式来刻画人物,营造细节,设置冲突,营造效果,这是赵本山小品和影视作品一贯的特点。

将二人转产业化,将小品影视化,将主旋律作品娱乐化,用通俗的方式展现出农村的精神风貌,反映出农村的真实。

这是赵本山对农村电影摆脱市场化的一次有效的尝试,也是对农村电影如何突破目前困境的一次成功的实践,其对农村电影的探索精神值得称道。

但是,“赵家班”对其喜剧观、叙述技巧等方面的探讨仍有许多值得探讨之处。尽管二人转的文化积淀很深,但是,其本质上却是一种原始的、较为粗糙的民俗文化。

俗与雅本并无明确之分,但俗与俗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满嘴脏话、傻乎乎的卖弄就不是俗了,而是一种低级的地方文化。

赵本山说的是“二人组”,虽说是将二人组里的不良因素剔除出去,但是要将剩余的滑稽全部用在电视剧里,那就未免太过分了。

就像有的评论家说,“这样的笑话没有任何意义,这些故事都是表面上的小事,滑稽,甚至肮脏,黑暗。”

事实上,真正的诙谐、幽默甚至是搞笑,它是基于对社会和生活的真切体验、透彻解读的,它应当具有深刻的矛盾与观察,这样的大笑,才是出自肺腑,充满了价值。”

通俗与搞笑不能仅仅停留在艺术形式的营构上,它必须关联着形式背后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因此,一个“小品”能否顺利地走进电影,最重要的是要“品”出它的内涵,否则,这些可笑的事物,若不能与整个故事的叙事与深度的构造相协调,就会浮于表面。

为了做戏而做戏,为了逗乐而逗乐,“笑”与“泪”无法相通,无法达到“含泪的笑”那样的艺术效应。

一部文学作品应该体现出向真、向善、向美的趣味,在戏剧创作中,要想创造出一个好的喜剧效果。

必须要通过设置冲突的冲突,塑造人物的性格,改变人物的关系,从而对解决问题进行中介,这是一种艺术创造的最根本的规则。

然而,单纯的通过小品化来制造笑话的方式,实际上已经偏离了对艺术美学价值的判断。

结语

《乡村爱情》的方式可以拯救日益衰落的农村电影吗?“赵家班”的“小品”技术经营与工业化经营方式能否作为一条行之有效的出路?

没有人知道!但是本山媒体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你们是东北的黑土地造就了你们,你们也应该对这片土地进行回馈。

赵本山有义务,也有能力,用美学的方式,展现出东北黑土地上的乡村生活,为当代乡村的发展带来新的希望和新的力量。这种“行为艺术”或许能火一把,但长期来看,也只是一种昙花一现的表演。

综上所述,如何在娱乐与思想性、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关系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提升乡村电影的艺术品味,让乡村电影走出低谷,实现真正的自我突破,这是目前乡村电影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赵家班”必须认真考虑,肩负着这个时代的重任,而不是“一笑了之”!

参考文献:

[1]李岭涛,姚远《让农民看什么:我国对农电视市场供给状况分析》

[2]易哲《《乡村爱情》:有人夸你很给力有人踩你没商量》

[3]王宁《特里•伊格尔顿和他的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

[4]刘咏戈《观众抨击《乡4》剧情恶俗:村民搞起了婚外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