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印度谋求成为南亚霸权,印度独霸南亚

2023-11-21 15:44 作者:岑岑 围观:

讲真,如果不是有百度计数,我都忘记这是第几次

想了十天十夜,

总想不通尼赫鲁为什么要来搞我们。

---毛泽东

首发“观雨大神经”,顾问:谈书

1973年4月对于锡金来说是一个绝望的日子,之前长期对锡金毛手毛脚的印度终于撕破最后的脸面,对这个弹丸小国进行了全面的军事占领。

次年9月,印度议会通过决议把锡金列为印度的“联系邦”。

7个月后,印军解散锡金的王宫卫队,废黜并软禁锡金国王。然后强行组织锡金公投。最后在尼泊尔移民的选票帮助下,投出和印度合并的结果。

(曾经的锡金王室)

锡金就这样被彻底从国际政治的版图中抹除,其他国家对这个野蛮的行径只是象征性的嘟囔了几句。

在这个丛林世界里,弱是原罪,如果对别人没什么利用价值,那么连关心你的人都没有。

咖喱の野望

————————————

不同于我们对印度能歌善舞大逗逼的印象,对于南亚诸国而言,印度是名副其实的一方霸主。今天锡金,明天不丹,南亚诸国无不在恒河天威前瑟瑟发抖

二战后,印度在中国藏南争议区域占了7万平方公里;在克什米尔公然违背联合国决议出兵又占了10万平公里;吞掉的锡金共0.7万平方公里;再加上武力夺取的葡萄牙殖民地果阿、达曼、第乌等地0,4万平方公里,全部加起来超过18万平方公里。

这个数字是二战后的全球之最,也就是说印度是战后全球领土扩张最成功的大佬。

那么问题来了,印度不惜把周边国家得罪一圈去抢这么多土地干嘛?是想多种点粮食呢还是想找那些山民多收几个税呢?

当然都不是,印度也有自己的苦衷:地形坑爹

如图所示,南亚次大陆整个被高原和山脉围困,新德里周围一马平川,印度在地形上的尴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与一个超级大国接壤却无险可守。

所以印度天然具有扩展战略纵深的冲动,他做梦都想在中印之间搞出一个战略缓冲区。

在印度的梦里,这个理想的缓冲区是西藏。

平心而论,如果是在中国孱弱的民国时期,印度这个梦也未尝没有实现的可能。然而新中国在1951年解放西藏,印度的梦就碎了。

这之后印度对这个战略缓冲区的追求只能立足于多搞一点算一点。

而克什米尔,尼泊尔、不丹以及曾经的锡金这些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地势险要,北临中国,南接印度。

在印度的逻辑里,显然不能指望这些小国帮自己挡住中国的军队,所以不如索性吞了他们,自己来守这些险要关隘,我命由我不由天。

世界上和中国接壤的国家总共有14个,新中国从来没有主动侵占过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土。

毕竟时代不同了,在当今的国际竞争中,土地不再是最核心的战略资源,人口和财富的流动越来越自由,国家间协作也越来越深入,灭国大战已经很难看到。强如美国天下布武,也没见他二战后把加拿大和墨西哥给吞了。

但是印度不管这么多,在他的脑洞里中国随时会挥兵南下,所以自己不占据险要关隘心里就不踏实。

这就像一个24纯貂丝(脑补)整天怀疑别人对自己兜里的几块钱图谋不轨。

印度这种做派的结果就是把本来对南亚事务不感兴趣的中国强行拉入了南亚局势中,亲手为自己打造了一个宿命对手。

往事如坑

————————————

我们对印度战斗力的了解主要来自于1962年的那场战争

中印双方从1954年起就开始就边界问题展开谈判。然而印度毫无诚意,甚至在1959年的时候直接要求将所有争议土地全部划给印度。

那还谈个屁。

见中国不肯就范(这不废话么),印度就开始在现实中实施“前进政策”,武力蚕食中国领土。

1962年的印度如日中天,自认为是美苏之外的“第三极”,第三世界国家无不唯他马首是瞻。而同时期的中国却处境艰难,国内刚刚经历大跃进的失败,国际上又同时和美苏交恶导致基本没朋友。

再加上中印边界远离中国腹地且气候恶劣地势险要,后勤保障工作的难度很大,于是当时的印度情报部门经过一通猛如虎的分析,得出了中国不敢轻举妄动的结论。

既然如此,印度军队自然就 “大胆地往前走” 了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解放军在1962年10月20日从东西两段争议地区向印度侵略者发动反击,一个月后战争结束。

在这场战争中,解放军共歼灭和重创印军10个旅,毙伤印军4885人,俘印军3968人。

尼赫鲁一个月前还在气吞山河谈笑风生,一个月后已经在考虑组织流亡政府。印度人成功的把一场边境冲突打成首都保卫战。

而我们对这场战争的印象可以用下面这张图来总结:

这场一边倒的失败使得尼赫鲁从政治巅峰一下跌落神坛,2年后郁郁而终。

虽然恶劣的补给条件决定了中国不能打持久战,但是能够通过一次战争震慑印度以换取长期的边境稳定,这就已经达到了中国的目的。

不过这种靠一次战争建立起来的威慑力早晚会余额不足,因为亲历恐怖的老兵总会离开历史舞台,新生的后浪并不知道天高地厚,甚至不认为当年自己真的败了。

所以现在很多印度人完全无视中印之间的巨大差距,再打一次的呼声不绝于耳。

表面上看,这颇有点无知者无畏的意思,实际上印度人并非真的无知,而是自己主观上拒绝承认印度已经远远落后于中国的现实。

这种心态也不难理解。

让一个貂丝(脑补)最难受的不是马云马化腾们成功,而是自己身边的那个比自己起点更低,起步更晚的穷邻居依靠自身努力实现了逆袭,现在居然爬到比自己更高的阶层上去了。

这会让貂丝一直以来认为正确的发展道路、沾沾自喜的一点成绩、以及解释当下困境的各种借口,都在瞬间灰飞烟灭,从而整个人生被彻底否定。

放到国家层面来看,这甚至会动摇国本。

所以印度这个国家一定会下意识地让自己处在一种催眠状态中:

“中国和我没有档次上的差别,只是发展特点不同,双方各有千秋,他们现在有点钱,但我的潜力更大”

这种意识表现到现实中就是国民喜欢看到矮化中国的信息,媒体也喜欢往类似的方向去报道,大家一起沉浸在这种自我安慰中;如果谁去戳破,谁就是全民公敌。

所以哪怕现实中的真实实力差距再大,印度高层也不能对中国服软。

美梦做上1000遍,就成了共识。

2017年,印度陆军总参谋长拉瓦特公开表示,印军已准备好同时打赢中国和巴基斯坦,以及国内反恐战争,简称打赢2.5线战争。

印度军方信心爆棚的结果就是近年来中印双方边境冲突频发,

尽管印方在加勒万河谷冲突中的大多数伤亡是由于其自身后勤保障能力太差造成的,但是印度军官依然喊出了那个反复喊过多次口号:

“卧薪尝胆”

————————————

那么印度人在1962年以来的这几十年里都做了些什么呢?

建立了国内的统一市场?

打造了基本的工业基础?

实现了国家的大部分统一?

普及了基础的国民教育?

都没有

印度主要做的事情是买了一大堆武器。

1966年,尼赫鲁的女儿“铁娘子”英迪拉甘地上台,随后印度开始大量购买苏联武器。

装备升级的印军在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中成功将东巴基斯坦从巴基斯坦剥离,从此巴基斯坦被肢解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

地区主要对手被一分为二,印度又找回了南亚霸主的感觉,这之后没多久就彻底吞并了锡金。在尝到甜头之后,印度自然就把军事建设作为国家发展的长期重点。

没错,印度发展军力的主要办法就是买买买

这得益于印度的一个重要优势:他不被任何一个大国视为威胁,

所以印度在军购上的选择面很广,大家都愿意把武器卖给他。其每年军购进口金额都排名世界前三,2015-2019五年间甚至力压沙特成为全球最大的武器进口国,占世界军火进口额的13%

买买买的发展路线确实疗效好见效快,印度早在80年代就获得了幻影2000和米格29这样的第三代战斗机,相比之下当时的中国只有一群老掉牙第二代战斗机。

(印度幻影2000 VS 中国歼七)

同时印度人深谙货比三家的经商之道,军购如逛超市,东挑一点西挑一点,供应商范围囊括美俄英法以,世界上主流的军火大国基本都临幸了一遍。

至于万国货造成的武器彼此不兼容,后勤保障压力大等后果,似乎并不印度考虑的范围内。

不过军火贸易这个行业终归还是有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交易容易受到外力的干扰。你欺负南亚小国的时候没人理你,但是如果与某些有分量的大国大打出手,武器交易会不会受到外交政治因素的干扰就很难说了。

第二个问题是需求数量不稳定,和平时期需求量少,一旦战争爆发,需求量又会爆发式增长,采购和后勤保障工作很容易陷入被动。

第三个问题是买不到射程超过300公里的导弹,《国际限制弹道导弹扩散条约》规定了主要军火大国不得出口射程超过300公里的战术导弹,印度只能持币干瞪眼。

第四个问题是价格特别贵。不过这个问题是印度特有的问题,他们有大量的军购需求,但是又不得不拒绝这个市场里性价比最高的供应商:中国。

拒绝中国货意味着只能买其他国家的贵货,而且没有砍价的底牌。现在全球军火大佬们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对印度出售武器可以张嘴就是杀猪价

比如说印度从法国购买36架阵风战斗机,即使扣除配套设施和导弹费用,价格也仍然要1.5亿美元/架,这个价格甚至比领先他一个时代的四代机歼20还贵。

而我国跟阵风同属三代半战斗机的歼10C出口价格才是5000万美元/架。

另外,印度还用上亿美元的单价去购买美国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掏空钱包也就凑了28架。而中国战斗力接近的同类产品武直10出口价格仅为2000万美元/架,目前已装备200架以上。

….

印度军购的杀猪史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那么解决军火贸易这四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呢?

当然是自己造

怀揣大国梦想的印度不甘心在军事发展上永远受制于人,他们在80年代初期就开始自研第三代战斗机LCA,阿琼主战坦克,德里级驱逐舰,歼敌者核潜艇等先进军备。

相对于被世界孤立的中国,印度可以从各大国直接购买到包括发动机,武器雷达在内的各种核心关键零部件。

按理说这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可以极大的推动印度自造武器的进程。然而真正开始造的时候印度人才发现,自己缺的并不是那几个关键零部件,而是什么都缺。

以印度引以为傲的LCA“光辉”轻型战斗机为例,其1983年就提出研发计划,起步就是三代机,这个纸面上定位在当时是世界一流的水平。

然而在各国关键零部件的保驾护航下,整个项目依然拖拖拉拉搞到2001年才完成首飞,2016年才开始少量使用,直至今天依然没有实现正常生产(完全战斗力标准),

一个战斗机研发前后折腾近40年,立项的时候还是世界一流,造出来的时候已经完全不入流。

这并非特例,而是印度整个军工产业的普遍情况。

印度这些重点国产装备的研发制造周期基本上都要折腾二三十年以上,即使折腾出来了也都基本不堪用。

比如说“阿琼”坦克搞出来后才发现在设计时忘记考虑印度火车车厢的宽度,导致这货无法装上火车进行长途运输......其他方面的缺点更是数不胜数,结果印度军方直接拒绝使用.

印度军工烂泥不扶上墙的背后是整个印度工业的烂泥不扶上墙。当前印度的工业产值还不到中国的八分之一,基本上是要啥没啥。

没有工业基础,就没有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于是对于军工企业来说,什么零件都要从零开始折腾,而且十有八九还搞不出来,最后又只能转身去购买外国零件。

印度整个军备研发就是一个边画饼边模仿,边制造边失败,边凑合边放弃的过程。

这种反复折腾的结果就是他们的自制武器基本上都是外国零件的组装货,而且成本比进口现成的成品还贵。

比如说印度自行组装的苏30MKI战斗机,成本接近8000万美元/架,俄罗斯原装货才4000多万美元。

当然了,尽管印度军工产品的国产化率很低而且质量非常玄学,但毕竟门类较为齐全,不管是趴窝的还是在建的还是爆炸的,反正该有的也都有,跟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比起来已经算是优秀。

然而他偏偏要和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一较高下。

印军的信心

————————————

1962年面对内忧外患的中国,印度军队充满信心;2020年面对工业产值是自己8倍的中国,印度军队依然充满信心。

那么印度军方的这种信心从何而来呢?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他们的信心来源都差不多:就是自己的前线离腹地较近,印方一侧的军力部署在数量上要远超中方。

尤其是他们在边境(实控线)附近堆了几十个空军基地,这些机场可以说是印军信心的压舱石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种在边境附近堆积大量机场的打法还是比较罕见的,别人顶多是搞搞“人海”,“坦克海”,“飞机海”,他搞了个“机场海”。

这一大堆机场里面有很多距离边境还不足100公里,这种布局的深意难以琢磨,可能是追求作战半径深入中国腹地,也可能是追求一个万箭齐发的进攻效果。

不过不管怎么样,有一点是肯定的:

这些边境附近的机场大都在我军重型火箭炮的射程内。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你开炮我也开炮,你可以打我机场我也可以打你机场,WHO怕WHO。

这里有个现实要搞清楚:中国的炮和印度的炮是两个概念。

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技术最先进的火箭炮,其中PHL16式370毫米远程火箭炮火箭炮最大射程超过300公里。

以榴弹炮为主,射程大都不到40公里。火箭炮方面印军射程最远的是40多辆射程仅为90公里的俄制“龙卷风”火箭炮,他们不仅技术老旧,而且因为该项目与俄罗斯闹僵,暂时无法进行弹药补充。

另外中国也没有在边境大量堆积机场的癖好,我方主要的空军基地都设在离边境三到四百公里以外的地方。

印度如果对解放军的空军基地有想法,就需要动用自制的近程弹道导弹(射程300公里以上的导弹买不到)。这玩意就比火箭弹贵多了,印度总共也没有几枚,而且少量的近程弹道导弹非常容易拦截。

总体来说我方机场的安全性要远高于印方机场。

如果战端一开,解放军的重型火箭炮可以在大后方用廉价的火箭弹对印军机场进行长时间的饱和打击,剧情到这基本就全剧终了。

为了把故事讲下去,我们只能假设在恒河水的庇佑下,印度空军的战斗机全部都可以完好无损的起飞参与战斗,那么他们能拿下制空权吗?

我先看看当前双方空军现代化战斗机的整体实力对比:

数据日期2020.9月

仅从双方空军装备的直观对比就可以看出,中国的现代化战机数量远超印度。

不过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战斗机都部署到西部战区,所以在中印边境区域的战斗机数量对比还是印军占优。

既然如此中国为什么不在这个方向上多部署一些战斗机呢?

因为没有必要,除了高原缺氧不利于战机保养外,

空战有一个特点:

只有在双方战斗机的技术水平没有代差的情况下,数量才有意义。

如果一方的战斗机在技术上领先对方半代到一代,那么实战效果就是吊打,落后的一方甚至一直到被击落都没有机会发现对手。

而且现代空战中的飞机速度快,导弹射程远,所以战斗机的制空范围很大,一个空域能容纳的战斗机数量有限。

如果强行往一个空域派出过多战机,就会造成空域拥挤,战机行动束手束脚,而且还会增加被敌方击中和误伤队友的概率。

比如海湾战争期间,美军在预警机指挥下,只要轮换保持8架F-15在天上组成“鹰之墙”,就可以令伊拉克战斗机望天兴叹,起飞就挨打。而美国也凭此牢牢掌握了制空权

我们再看看上面那个表,中国三代半以上战斗机总数量接近500架,印度目前是5,这几架还是临时充值买来的。转手太赶,连油漆都没来得及涂。

印度的战斗机大多是中早期的三代机,面对这样的对手,中国只需保持8架歼20在天空巡逻就足以让印度空军和当年的伊拉克空军一样望天心叹。

弱者的弱是全方位的弱,印度仅有3架以色列A50I费尔康预警机,而中方有空警2000/500/200家族加起来超过30架,所以印军在态势感知和信息指挥上也处于绝对劣势

再加上中方门类齐全的电子战飞机和反辐射武器可以压制印方的防空系统,印军在争夺制空权方面毫无机会。

如果拿不到制空权,印度的地面部队就会遭到中方轰炸机、无人机、武装直升机的单方面屠杀,剧情到这又要全剧终了。

(携带大量对地导弹的翼龙II无人机)

为了把故事讲下去,我们只能假设这个冲突的级别不高,双方不动用空中力量,只用地面部队进行PK

宿命的对手

————————————

解放军地面部队的历史非常辉煌,一提到他们我们就会联想到那个曾经在朝鲜战场一挑十七国联军的人类轻步兵巅峰。

想必印军对解放军的步兵也会有很深刻的印象,只不过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轻步兵的时代终归是结束了。

印军现在所要面对的完全是另一种地面力量。那么印度人有没有机会呢?

这里首先要普及一个常识:高原的地面作战有个特点----节奏很慢

因为这里缺氧,不仅人的体力会迅速透支,车的发动机也会因为缺氧而造成输出功率大幅下降,只能慢慢爬。

通常情况下高原的地面作战基本上是乌龟对射,打不出什么战术。

不过解放军并不打算接受这样的宿命,经过几十年的刻苦专研,如今已经基本解决了高原作战的各种问题。

比如说解放军专门为高原环境研发了15式坦克

这个坦克拥有两级高增压发动机,保证了其极强的高原机动性能。即使在高原缺氧的恶劣环境下,发动机依然可以输出接近平原水平的功率。是世界上唯一一款能在高原缺氧条件下疾驰如飞的坦克。

除了15式坦克以外,我军各式高原作战车辆都针对高原环境做了专门的设计,这使得我军的装甲部队可以在高原实现高机动的穿插作战,轻松将对方部队分割包围。战斗人员也可以在装甲车舒适的增压环境内进行快速移动。

这就彻底改变了高原战斗的游戏规则,从乌龟对射变成了群狼奔袭。

中国虽然爱好和平,但是备战比谁都认真,解放军花了几十年时间专门针对印度打造了一整套高原机械化机动作战的军备体系,不知道三哥有没有感受到这份沉甸甸的尊重。

相比于解放军的兢兢业业,印军的备战工作只能用敷衍了事来形容。

印度所谓高原战备就是直接把平原的武器开上去就完事了。一旦战事爆发,他们真正能在高原动起来的机动力量大概就是那十几万双山地部队士兵的腿。

不过这也不能完全怪印度军方,毕竟印度的军备基本靠买,而世界上除了中国以外,其他几个军事大国又都没有大规模高原用兵的需求,当然也就没有闲工夫去研发高原装备。

看来看去全世界只有中国造这些玩意,印度心再大也不可能向中国去求购,于是自然也就买不到了。

事实上不要说完善的高原装备体系,印度连最基础的榴弹炮都无法完全自行生产。

印度目前的火力支援主要依赖410门80年代从瑞典进口的FH-77B型榴弹炮,145门2018年从美国进口的M777榴弹炮,以及10门2015年从韩国引进自己组装的K9自行火炮。

而且炮弹还不能自产,现在正忙着全世界紧急追加采购。据印媒报道,印度炮弹存量仅够10天之需。

战争打的就是后勤,没有完备的工业体系就无法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勤弹药支援,也就无法支撑高强度的火力输出。

如今中国的基地和道路已经修到了实控线的边上,后勤物资可以源源不断的供应前线,气候和地形已经无法再继续庇佑三哥。

在这场假想的地面对决中,印度人还在基地的时候就要承受两三百公里以外射来的火箭雨,冲到离解放军几十公里远的时候会遭遇上千门火炮的火力覆盖,冲到离解放军几公里远的时候会被高机动的装甲部队分割包围。

战局的结果并不难预测,现在印度能做的就是往边境堆积力量造个声势。只要他们但凡还有点脑子,就不会真的开火。

(莫迪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的讲话)

对于印度来说,唯一的好消息是中国对该地区的和平稳定非常有诚意。

不过印度人总有赌一把的冲动也不奇怪,因为时间并不站在他们这一边。

四面楚歌

————————————

南亚苦印久矣。

2015年,中国和尼泊尔签署了石油供应协议,印度从此失去了尼泊尔唯一石油供应国的地位。

2016年,中国和尼泊尔签署了过境贸易协议;

2018年,中国和尼泊尔签订了港口协议,允许尼泊尔使用中国天津、深圳、连云港以及湛江的港口,还有兰州、拉萨、日喀则的陆港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从此以后,尼泊尔和世界的贸易可以通过中国境内来完成,而不必再通过印度。

2019年3月,尼泊尔宣布国内铁路修建采用中国标准,为尼泊尔铁路纳入中国铁路网扫清了最后的标准障碍。

2020年3月,中尼铁路日喀则至吉隆口岸段勘察设计项目完成招标,中尼铁路建设正式开启。

3个月后,尼泊尔在中印对峙期间突然对印度发动进攻,收复了被印度占领的3个地区共计355平方公里的失地,并迅速修建大量哨所。

尼泊尔虽小,却不想成为第二个锡金。

没人想成为第二个锡金。

印度军方曾经叫嚣要打赢的2.5线战争,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已经成功升级为3.5线战争。

对于现在的南亚诸国来说,一边是对整天想吞了自己的印度,一边是追求边境和平同时实力又远超印度的中国;只要有机会选择,他们会怎么选显而易见。

而相对于中国的顾全大局,被印度欺压已久的巴基斯坦和尼泊尔可没这么多顾虑,只要一有机会他们就会动手。

就在尼泊尔收复失地的同时,巴基斯坦陆军与印度军队在克什米尔地区的旁切地区展开交火,造成4名印度士兵受伤,其中2名不治身亡

除此之外,孟加拉、缅甸、斯里兰卡等国也都与中国交好。他们的大部分武器都由中国供应

(孟加拉海军的主力装备均进口自中国)

南亚诸国虽弱,但在高性价比的中国制造的加持下,正开始逐步蚕食印度的优势。

三哥经略南亚大半个世纪,终于一步步经略到四面楚歌的境地。印度现在在军事上需要担心的不是该如何追赶中国,而是该如何应对南亚诸国的追赶。

现在确实不是1962年了, 中国和印度已经不在一张牌桌上。

结语.真正的差距

————————————

在对比两个国家的时候,我们往往喜欢比较两国的各种数据,GDP,科技水平,军备数量,人员数量等等等等。

如果仅仅从数据的角度去看,印度虽然劣势明显,但也并非毫无机会,只要他的增长速度能快起来,未来也不是没可能缩小差距。

然而现实没有那么简单,中印两国本质上的差距并不是这些数字,而是国家组织水平的代差。

从国家组织水平的角度来看,中国是目前世界上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而印度甚至还没有完全跨入现代国家的门槛。

中国可以对13亿人的资源进行精确而系统的调配,整个国家已经开始实现全面的数据化管理。这个能力在我们的抗疫战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国家组织水平体现在战场上,就是国家资源可以随时向战场快速集中,社会生产力可以随时向战场快速支援。

任何暴力(包括天灾)从任何一个方向挑衅中国,都马上会遭到来自整个国家的铁拳。

所以,单纯的比较边境地区的军力,对于中国这种高度现代化的国家来说其实意义不大。

有人可能会奇怪:

现在所处的时代不就是现代吗?为什么说印度还不能完全称之为一个现代国家呢?

一个国家是不是现代国家,和他所处的时代并没有直接关系。

成为现代国家的前提是国民形成普遍的国家认同,国家实现广泛的行政统一,并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全国范围的统一市场,然后才可能搭建起各种现代国家的上层建筑。

而直到2014年,印度的各邦之间居然还要互相收关税,莫迪至今仍在为消除地区间的市场割裂而努力。

(莫迪为了统一全国税制进行的GST税改)

实际上印度不是一个国家,他是30多个邦(以及同级别行政区),一大堆语言不通,认同混乱,甚至还有游击队横行的小王国。

前现代国家的致命缺点就是其国内的交易成本非常高昂,任何协作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这就决定了他们一事无成的前途。再多的资源给到一个前现代国家手上,也都是一团散沙,配置效率低下,毫无力量。

那么问题来了,印度建国比中国还早,为什么这么多年都没有跨入现代国家的门槛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太难。

建立国家共识,消灭割据势力,打造统一市场,等等这些建立现代国家必须完成的任务,其难度和国家体量是呈正比的。

印度这么大的体量,要完成这些任务确实难如登天。实际上印度到现在该做的事情一件也没做成,仅仅是披上了一件时髦的“现代民主国家”的外衣。

中国相对印度的现代化优势,也不是靠一两个聪明的决策就轻松建立起来的,而是从无数次头破血流和屡败屡战中积累出来的。

印度想要追上这个差距,同样要做好付出巨大代价的心理准备。

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是一个从炼狱里爬出来的国家,而印度目前还只是一个巨婴。

两者之间没有可比性。

其实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都更像印度(当然体量没那么大),正如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我们甚至可以在印度身上看到很多普通人的影子:

眼高手低浑浑噩噩,

逃避现实知难而退,

不知取舍意气用事......

不过普通人也不是没有成功的机会,只要选择正确的赛道,一样可以做出不错的成绩。

对于印度来说,当前最好的赛道恰恰是加入中国的产业链体系,成为中国制造的配套基地。

中国当前的工业产值已经等于美日德之和,融入中国体系可以帮助印度快速迈入工业化,同时和中国共享大规模分工协作带来的超高效率。

只不过虽然中国拥有足够的胸襟,印度却未必拥有必要的魄力。“南亚霸主”未来的国运如何,就取决于他们什么时候能够认清自己的真实水平,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了。

推荐阅读:

中国,印度永远的噩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