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三毛流浪记》幕后:拍摄前遭死亡恐吓,小三毛转行成电路专家

2023-11-21 08:37 作者:岑岑 围观:

解放前,漫画家张乐平的三毛流浪故事风靡大街小巷,精灵古怪的“小三毛”受到无数人的喜爱。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三毛的故事被多次改编成不同版本的影视作品,成为几代人共同的影像记忆。

在众多版本中,上海昆仑电影公司1949年出品的电影《三毛的流浪》是最早的版本,它不仅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映的第一部国产故事片,也被很多人认为是最接近漫画原著的版本。

虽然距离电影上映已经过去了73年,但这部与新中国同龄的电影,一直在电视上不断播出,得到了新一代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01,受到威胁,拍摄过程一波三折。

1948年,三毛流浪故事要拍成电影的消息在上海传开,让很多漫画忠实粉丝着实兴奋了一把。

但当时并没有解放,因为三毛的流浪故事通过三毛的经历讽刺了当时的社会,这无疑戳中了他们的“痛处”。

没过多久,张乐平收到了一封恐吓信,上面写着:“三毛,小心你的头!”电影的相关创作者也收到了恐吓信。

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坚持拍摄,很可能会让人盯着看,真的会威胁到生命。

但是从张乐平到影片的所有人都没有被恐吓信吓倒,依然在有条不紊的为三毛流浪故事的拍摄做准备。

在长达几个月的拍摄过程中,剧组的每个人都过得非常艰难:既要防备特工的骚扰,同时又要因为工作室的经济危机而想尽办法解决大家的工资问题。

在昆仑电影厂的数次催促下,剧组不得不加紧拍摄进度。拍摄接近尾声时,剧组为了救片,不得不暂时停止。

直到1949年5月迎来解放,这部电影才得以重启。导演花时间补了一些现实的镜头,终于在开国大典后放出来了。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庆祝解放,影片在结尾加入了“三毛参加解放大游行”的场景,告诉观众历经磨难的三毛终于冲破黑暗,迎来光明。

影片上映后,在全国引起轰动,宋庆龄也在全国各地发起救助流浪儿童的活动,证明了影片的影响力。

02,阵容豪华,几十个大明星愿意“跑龙套”

这部反映社会现实的电影,没有很多爱国电影人的支持,也能顺利完成。

比如该片的制片人韦布,在进入电影圈之前一直想在上海成立一个“新中国剧社”,但由于当时的环境不允许,他的梦想被无情地熄灭了。

后来,在上官云珠和他姐姐的帮助下,韦布进入电影圈,准备拍摄一些揭露社会现实的爱国主义影片。

几经挑选,韦布选择了这部老少皆宜的电影《三毛的流浪》作为进入电影界的敲门砖,并凭借在戏剧圈积累的关系,找了几位业内顶尖编剧参与剧本创作。

原剧本由资深编剧杨汉生创作,他强化了漫画中的社会批判色彩,并因此将三毛设定为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以达到更深刻的批判效果。

但影片的两位导演赵明和龚燕觉得这个版本过于严肃,于是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将原著漫画元素融入其中,真正做到雅俗共赏。

比如影片中有一个场景,他们在儿童节发表演讲,理直气壮地说要“爱孩子,尊重孩子”。

与此同时,画面中衣衫褴褛的三毛和他的同伴被排除在光鲜亮丽的孩子们之外,被警察驱赶,与上面的发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讽刺。

此外,影片还吸引了众多电影圈知名明星参与,堪称一部全明星阵容的电影。

在影片的后半部分,有一个场景是一位女士为她的养子三毛举行宴会。这个场景中的跑龙套演员都是上海电影界的顶尖明星。

赵丹、上官云珠、黄宗英等50多位演员首次齐聚一部电影。虽然大部分只有一两个场景,但出于对爱国电影的支持,还是愿意演一个跑龙套的。

有意思的是,上官云珠带着4岁的女儿,在片中客串了一把富家小姐,给了三毛一个“礼貌又尴尬的吻”,让影片成为经典一幕。

而9岁的钱理群也参与了这部电影,在其中扮演“傻孩子”的角色。

03,因为打架被选中,“三毛”转行当了一名巡回赛专家。

年仅8岁的王龙基,头很大,脖子很细,身体很瘦,特别有三毛的古雅气质。

王龙基出生在一个艺术家庭,他的父亲是著名作曲家王云杰。在这部电影中,他还客串了一位钢琴家。

事实上,在此之前,王龙基已经出演了《永远在我心中》、《阳光灿烂的日子》等电影,是上海著名的童星。

之所以选择王龙基,是因为导演龚燕偶然看到三个孩子在电影厂附近打架,其中最小的王龙基最有气势,被另外两个大孩子彻底打败了。

看着王龙基机智灵活的形象和姿态,龚燕心里一动:这孩子是不是和三毛太像了?

就这样,王龙基得到了扮演三毛的机会。甚至再见到他后,张乐平说:“这正是我画的三毛!”

为了真实还原三毛的形象和特点,王龙基在拍摄中吃了不少苦头。

每天早上,王龙基都会带来一个由化妆师用泡泡糖制作的栩栩如生的“假鼻子”,头上的“三毛”会用三根沾有毛绒的铜丝粘在胶布上。漫长的化妆过程让还年轻的王龙基经常发脾气。

还有在大街上喝浆糊的场景。虽然导演把浆糊换成了藕粉,但王龙基看着又脏又破的浆糊桶还是不肯喝。

无奈之下,导演只好安顿下来,让王龙基饿了一整天。最后,饥肠辘辘的王龙基咕咚一声喝下了面糊桶,这是影片中令人尴尬的一幕。

在王龙基和摄制组的共同努力下,充满跌宕起伏的三毛感动了无数观众。

就连毛也被三毛的故事深深感染,看完之后在电影院久久不愿离去。

不幸的是,王龙基没有走上演员的道路。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当兵,在一个艺术团做创作,被授予军衔。

之后,王龙基进入工厂,成为工厂的技术专家。他还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了近百篇专业文章,成为中国电路行业的先驱。

不久前,在一个纪念秦怡逝世的节目中,82岁的王龙基讲述了他与秦怡合拍电影《1949年的母亲》的故事。

从采访中可以看出,年过八旬的王龙基依然精神矍铄,说话清晰有条不紊。希望老人保重,感谢他塑造了三毛的形象!(作者:皮皮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