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黑泽明的《罗生门》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

2023-11-21 06:17 作者:岑岑 围观:

罗生门原是日本京都的城门。1915年,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发表了短篇小说《罗生门》。1950年,日本导演黑泽明将芥川龙之介的两部小说《罗生门》和《在竹林里》合二为一,拍成了电影《罗生门》。

罗生门海报

黑泽明的电影远比原著出名,这部电影赋予了“罗生门”这个词更深的含义。电影《罗生门》中,不同身份的人讲述着同样的事情,却讲述着不同的过程。黑泽明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理解:每个人都走不出内心的“竹林”。

谎言只是为了欺骗我们自己。我们常说,真理只有一个。然而,“真相”是什么?在各说各话的情况下,真相还有意义吗?导演黑泽明在片头表达了一种消极的“态度”——“这一次,也许我不再相信人了。”当然,他想说的是,他不相信人心,相信自己的心。

黑泽明

电影《罗生门》开头,乞丐、和尚、樵夫来到罗生门避雨。坐着也是坐着。和尚和樵夫说起一件尴尬的事:前几天,樵夫在竹林里意外发现了一具武士的尸体。经贵官调查,断定武士是被江湖大盗多香丸所杀。多香丸被捕后,真相大白。原来他暗恋武士的妻子,侮辱武士的妻子,然后杀了武士。然而结案时,案情变得扑朔迷离,因为三个关键人物给出了相互矛盾的供词。

拘多香丸

据多香丸自己说,他确实犯了非礼罪,因为他贪图武士妻子的美貌,但他不想杀她。是武士的妻子让他们为她而战,她在激战中杀死了武士,而女人则趁乱逃走。

武士的妻子的表白和多香丸的不一样。她说多香丸侮辱完她就走了,但她老公一句话也没说,厌恶地看着她。她曾试图用刀自杀,但因为承受不了心理压力而晕倒。当她醒来时,发现刀插在她丈夫的胸口。

最后,导演让“武士之魂”讲另一个版本的“真相”。他说多香丸想娶自己的妻子,但妻子竟然要求多香丸先把自己除掉。讨厌女人的多香丸放了他,把女人交给了他。最后那个女的因为受辱跑了,自杀了。

《罗生门》武士妻子

同样的事情,却有三种不同的证词,显然有人说谎了。但是,这三个人没有撒谎的动机。多香丸作为江洋大盗,无论有没有杀武士,都是属于天生要死的。作为受害者,女性没有任何过错;武士已经死了,不再依恋这个世界。那么,这三个人为什么要撒谎呢?导演认为是懦弱,具体来说就是害怕面对真实的自己。

古希腊演说家狄摩西尼说过:“没有什么比自欺更容易,因为人们总是相信他们想要的。”其实这三个人都没有说谎,因为他们心中的真相早就被他们对真相的期待扭曲和遮蔽了。

《罗生门》武士妻子

多香丸离死不远了。女人生不如死,勇士早死了。欺骗别人对他们来说早已没有意义。三人矛盾的证词,不是为了说服观众,逃避惩罚,苟且偷生。他们只是想通过谎言在脑海中塑造一个“美好的自己”。谎言不是欺骗别人,而是麻痹自己。

从三个人的故事中,可以看出他们的侧重点不同。在多香丸的故事中,他英勇善战,也是一个贼。虽然做了错事,但他守住了底线。在一个女人的故事里,身体受辱,精神却依然清白,所有的问题都是别人的压迫;在武士的自白中,他是无辜而悲惨的,被妻子背叛,最后为保名誉而自杀。勇敢、纯真、尊严,这三个人所珍视的价值观,在“竹林”中已经破灭。他们无法接受现实中悲惨的自己,只能用口头谎言掩盖真相,自欺欺人。

《没有重量的真相》在拍摄《罗生门》时,黑泽明做了一个大胆的改变。他把竹林里的故事搬到了罗生门门口,把小说《罗生门》里的“灵魂问题”注入到竹林里的故事里。

黑泽明

原著小说《罗生门》的故事并不复杂,讲的是一个陷入道德困惑的乞丐。一天,一个乞丐来到罗生门,看见一个老妇人在门口拉着一具尸体的头发。深感冤枉的乞丐指责老婆婆侮辱死者,但老婆婆回答:这个死人是个不义之人。我为什么要侮辱他才能活下来?乞丐想了一下,就把老婆婆杀了,拿了她的衣服走了。

多香丸、女人和武士的故事来自小说《竹林里》。芥川龙之介没有写故事的结局。黑泽明通过罗生门的樵夫之口给出了答案:

芥川龙之介

在侮辱了这个女人之后,多香万向她求婚。这时,女子要求丈夫与多香丸决斗,谁赢了就可以把她带走。然而,这两个人,无论是江阳的勇士还是小偷,都太胆小了,不敢冒生命危险。尴尬的女子随后以大男子主义为由,挑衅两人厮打至死。原来他们懦弱的原因不是爱惜生命,而是笨拙。虽然都号称拿着剑吃饭,但都不擅长打仗。经过一场尴尬的对抗,多香丸杀死了武士,而女人则逃跑了。

罗生门电影海报

如果说原著作者芥川龙之介写《在竹林里》和《罗生门》,一个是讲述复杂的真相,一个是感受生存的残酷,那么黑泽明则用《在竹林里》的真相悬疑表达了罗生门的残酷。

电影《罗生门》中,樵夫的证词堪称“照妖镜”,展现了每个人的“原型”。每个人都像小说《罗生门》里的乞丐一样,想守住信仰,但为了生存,最终放弃了信仰。竹林三方中,桀骜不驯、轻佻且善于挑拨离间的女子是最后的幸存者,可以算是对现实的“嘲讽”。

罗生门剧照

黑泽明以樵夫之口描述的“真相”是所有令人困惑的可能性中最丑陋的。这个道理充满了龌龊和鄙视,仿佛没有私心就无法生存。作为揭开谜底的真相,本该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却在这里轻如鸿毛,失去了分量。整件事因为真相陷入了人性丑陋的角落。但是,导演的本意并不是指责“人性之恶”。这样的指责毫无意义,只是看起来很沮丧。黑泽明其实是想用真相的苦涩来衬托人们选择真相时的困境:每个人都要面对“竹林”,每个人都有走不出的“竹林”。

在电影《罗生门》的结尾,乞丐、和尚和樵夫发现了一个婴儿。看到婴儿身上珍贵的衣服,乞丐立刻抢走了婴儿的衣服,这让和尚们听到“在竹林里”的故事后非常失望,这时樵夫伸手接过婴儿。和尚认为樵夫甚至想拿走婴儿的包裹。樵夫连忙解释,自己养了六个孩子,只是想收养弃婴。

罗生门的剧照

导演在这里设置了一个反问:樵夫的举动是听完故事后人性的觉醒,还是又一个自私的谎言?在这个扑朔迷离的世界里,是应该相信人性的善良,还是顺从存在的残酷?这是导演给每一位观众的最后一个问题。

其实看完电影,大家都在猜测樵夫的行为,最终反映了我们内心的想法。就像竹林中的三个人面对同样的事情,却讲述不同的过程,当观众在竹林中编织“真相”的时候,也走进了扑朔迷离的竹林。

/图片-12/罗生门剧照

即使是置身事外的看似客观的观众,在组织“真相”时,也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对现实的期待加入到自己想看到的“真相”中。我们得出的结论其实是内心的投射。看电影的时候可能有人会佩服多香丸的豪爽。有些人可能会怜悯被侮辱的女人;还有人会为遭受意外麻烦的武士感到委屈。简而言之,我们最终相信的,永远是我们期待的现实。

黑泽明通过电影《罗生门》传达了两种感受。第一个是懦弱造就谎言,勇气难得。人性很少经得起考验,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面对残酷的事实。第二种感悟,也是导演最想表达的精神,也是电影《罗生门》的“文采眼”:世间万物如“竹林”。当我们观察、判断、思考的时候,我们都会走进“竹林”。最终,事情如何发展取决于我们的信念,无论我们是懦夫还是勇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