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8.12逆行者,逆行者原指什么

2023-11-20 06:49 作者:岑岑 围观:

最近有一部国产剧,爆了。

「爆」到什么程度?

全网抵制,连上热搜。

相关微博评论区,一边倒全是骂声。

甚至还登上新加坡、马来西亚、纽约等地的报道,丢脸丢到国外去了。

豆瓣2.4分,知乎0.6分,毫无悬念摘得年度最低。

更神奇的是,没过多久,微博热搜被炸,两个平台的评分也消失不见。

一时间,这部剧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它真有网友说得这么差吗?

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香玉点开了这部「神剧」。

客观地说,它并不像网上喷的那样,是彻头彻尾的性别歧视产物。

实际上,整部剧的第一个故事,就想通过一位女军医来歌颂抗疫前线的巾帼英雄。

人物原型宋彩萍

这个出发点没有问题,女军医也的确展现了女性力量。

但是,编导偏偏要画蛇添足,加上一些完全偏题的情节和人设。

比如有一条支线剧情,讲的是女公交司机文丽的故事。

她们单位组建抗疫运输队时,男性纷纷踊跃报名,女性则找借口推脱,最后只有文丽挺身而出。

真实的抗疫女司机王金兰主动请战

这还不算完。

编剧硬是扯出了文丽被婆婆拆散婚姻的狗血戏码,甚至让她对前夫说出自我矮化的台词:

「我不就是一个乡下来的,开大车的吗?……我是真配不上你。」

而另一个故事就更离谱了。

儿媳被婆婆传染上肺炎,在家隔离,但编剧并没有合理地描写两个人如何相互扶持、和解。

反倒把婆婆描绘成满嘴封建糟粕的恶毒老太,不仅指定儿媳要在元旦当天剖腹产。

还埋怨孙子的名字里带了儿媳的姓氏,不像自己家人。

疫情当头,竟然还莫名其妙搞什么烂俗狗血婆媳剧。

除此之外,剧中还有各种女性医护人员不戴口罩聊天的镜头。

这不是故意恶心人吗???

没错,这是性别偏见,没得洗。

但刨根问底,编剧硬安上去这些冗赘的情节,完全没必要。

它既没有让人物形象更丰满,也无益于故事的真实感。

相反,给整部剧平添了一股子陈腐气息,怎么看怎么违和。

明明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全民抗疫的电视剧,却被导演编剧夹带私货,添油加醋。

不仅抹黑了女性,更混淆了大众视听。

怪不得引起众怒。

那么事实是怎样的?

咱们不妨简单回顾一下。

国家卫健委公布,4.26万支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女性占了三分之二。

女性医护人员在前线集体剃头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而在这众多一线女医护人员中,甚至有5%是孕妇。

建造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女性建筑工人,数不胜数。

而主动投入抗疫、坚守岗位的女司机更是不胜枚举。

她们不畏艰险,为抗疫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值得被所有人铭记。

电视剧本身有虚构成分,咱不要求如实反映事实,但至少应该有基本的尊重。

而某剧的做法,倒很像另一部「神剧」《娘道》——

同样在豆瓣拿到2.4分。

如果说《娘道》是利用母爱的外壳歌颂封建思想,那么某剧就是借抗疫的名义输出性别偏见。

恶心程度,不相上下。

关于某剧的争议还在继续发酵。

毕竟,这个题材意义重大,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

在吐槽烂剧的同时。

香玉也想借此机会,安利一部真正值得一看的抗疫纪录片——

《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

在这之前,《人间世》系列纪录片已经播出两季了。

主要以医院为拍摄原点,全景式地记录下人生百态,生离死别。

前两季豆瓣评分都高达9.6分,堪称国产纪录片之光。

而聚焦抗疫的这一部,也延续了以往的高水准,拿到了9.4的高分。

摄制组全程跟随上海援鄂医疗队,拍摄了两个多月,最终将三万分钟的素材剪辑成了六集纪录片。

每集各围绕不同的主题展开,讲述武汉与上海两地医护与患者们的动人故事。

疫情之下,每一位医护人员都逼着自己成为「超人」。

顶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跟死神赛跑。

上海华山医院5楼ICU病房,是重症区中的重症区。

在这里,第六批援鄂医疗队队员陈澍告诉摄制组:自己名字的含义是及时雨。

这也是他希望在病人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而现在,他迎来了20多年职业生涯中最难熬的一个春天。

一位患者已经80多岁了,坏疽的腿状况不容乐观,需要立即进行手术截肢。

但不论是病人的身体状况,还是医院的环境,都不具备手术条件。

连续几夜的讨论后,陈澍和众医生终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将他转移到另一个病区进行手术。

疫情之下,谈何容易。

40公里的距离,50分钟的车程,车辆颠簸、血压、心率,任何一点变化对于患者而言都可能是致命的。

监护器测不出心率,医护人员便全程用手为其监测脉搏。

进入手术室,因为隔着眼镜、护目镜、面屏一共三层镜片,医生几乎看不清血管,手术变得格外艰难。

3个小时的手术,让汗水浸透了医生的三层防护服,几度脱水。

手术成功后,五位医生激动地在樱花树下合了影。

他们这样概括自己的工作,

「有时能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王维俊是上海顶尖的ECMO医生。(ECMO,体外膜肺氧合,主要用于对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与循环,以维持患者生命。)

但抗疫初期,药物,资金,设备都十分紧缺。

两床病人,只有一台ECMO可以使用。

经过艰难的抉择,只能将设备优先给康复可能性更高的患者使用。

一听说又有设备抵达,他们立即连夜对另一位患者展开了救治。

如果可以,他们不愿放弃任何人。

摄制组共采访了100位这样的上海援鄂医疗队员。

她们剃掉秀发,脸上被口罩勒出一道道印痕,常常被防护服闷到呕吐、晕倒。

但必须振作起来,哪怕遇上再大的打击。

援鄂护士小丽奋战在一线,而她的父母均已感染,正在另一处医院进行救治。

她只能将想说的话录下来,让护士放给母亲听,希望能给她力量。

母亲过世时,她还在独自值夜班。

另一位援鄂护士陈桂林,因为疫情回到了离开多年的家乡。

为了给老人患者加油打气,她把老伴的千字长信用家乡话念给他听。

念到一半,便因为缺氧而不得不停下来休息。

灾难当前,更能感到人性的光辉。

许多素昧平生的人,因抗疫而相逢。

彭代辉负责给医护人员做心理辅导,多次经过家门口却无法与母亲见面。

而志愿者杜娟从大年夜起,便负责接送其上下班,从未停止,不惧危险,不求回报。

如果不发生疫情,他们不会认识,不会有共同的语言去沟通和交流。

但现在,他们有了共同的使命:让这座城市变好。

不愿透露姓名的志愿者穿着皮卡丘玩偶服和医护人员们告别。

即将出院的患者拿纸笔认真地记下了所有人的名字……

在灾难面前,每个人都可以是一束光。

不同领域、岗位上的人们都在为抗疫发光发热。

抗疫英雄也只是普通人,也会害怕,也有家人牵挂。

只是在灾难面前,他们选择了挺身而出,去拯救更多人的生命。

病毒给人类带来了磨难与挑战,但也让我们积聚力量与勇气。

2020年1月24日到3月1日,全国累计派出了344支国家医疗队,共42322名医护人员。

他们每个人的名字与故事都该被铭记。

这既是属于他们个人的记忆,也是属于中国的集体记忆。

拍摄抗疫影视作品的初衷,正是希望把这段记忆留存下来,为我们自己,也为万千后人。

为了记住在这场空前的世界级灾难面前,人们万众一心,凭借非凡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它。

也为了让所有人记得,人性中那些美好品质从未缺席。

正因如此,正确的集体记忆显得至关重要。

假如历史任由人篡改、涂抹,那么真相迟早会被冲刷干净,或者扭曲变形。

举个例子,这才过去半年多,已经有人不相信有怀孕9个月的孕妇上过前线了。

而影视作为最亲近大众的艺术形式,是集体记忆的一个重要载体。

《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没有花里胡哨的剧本、刻意的煽情,更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

但却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观众。

关键就在于一个「真」字。

没有过多的主观色彩,现实已经足够震撼。

全力将病人从生死线上拉回来的医生;

配合医护工作,表达理解支持的患者;

不惧生死,陪伴照料孩子的母亲;

靠写信互相给对方打气的夫妻……

不同身份、年龄、性别的人们,都鲜活地参与着这场战役。

而很多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也一并收入到了镜头中。

比如防护服胸口上的汗,桌下几百桶一模一样的方便面,柚子皮上不起眼的小字……

虚构作品固然无法和纪录片比较真实性,但也不应该混淆事实。

某剧其实在一开始就搞错了重点。

疫情当前,我们想看到的不是重新包装的烂俗狗血情节;

而是团结一心、相互支撑的人性光辉。

抗疫英雄有性别之分,但抗疫本身早已超越性别。

如果这时候还不能放下偏见。

那就真是又蠢又坏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