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电影《左耳》在情节量上虽然不乏俗套桥段,但故事线索比较清晰

2023-11-20 06:06 作者:岑岑 围观: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近些年来华语青春题材商业片的创作,其内容同质化的现象尤为明显。经常是随着某一样式的青春电影票房大卖,之后的一众青春片便开始争相模仿,用同一个套路来讲着不同的故事,形式上几无新意。

都是类型化的怀旧叙事主线以及雷同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和碎片化叙事结构,且故事大都是以讲述爱情的懵懂与遗憾为主,再辅以校园中稀奇古怪的各路神仙,做出一些不可思议的行为举动,堆叠出一个个叛逆又荒唐的“符号化”人物。

其中很少能看到真切实在的成长痛感,多的只是一些肆意张狂的青春冲动,以及刻意营造出来而浮于表面的创伤,这又是一众不痛不痒的校园怀旧青春片的局限之处。

加之在情节上老是出现一些群架、偷情、出国、车祸、堕胎之类的烂梗,仿佛只有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才能表现出成长的疼痛,却忽略了大多数人的青春并非如此。

这类俗套的情节不仅很低趣味,也显得叙事上的不够高明才需要依靠这类事件来推动剧情。比如《左耳》里的几个主人公,问题少年张漾因为一个自己并不爱的黎吧啦出车祸死了,就能幡然悔悟浪子回头;乖乖女李珥因为吧啦的去世而学着变坏,想要以此来祭奠她。

而优等生许戈也能因为黎感情的欺骗和离世便堕落到无法自拔,这些情节的设计都很让人费解。

诸如此类的案例还有很多,所呈现出来的痛感往往都过于虚假浮夸,影片很少能有好的口碑,导致这两年受众对于青春片的观影热情正在逐渐消退,叙事情节的俗套是很大一个症结。

视听呈现模式化

其实近些年来,随着国内电影制作“工业化”进程的不断迈进,影像质量上是有很大进步的,许多花里胡哨的运镜也都能借助相关技术得以实现。

然而制作水平的成熟,相应也意味着视听的呈现趋向于模式化。电影制片方为了规避市场风险。

而多采用常规保守的视听表达方式,在华语青春片中主要表现为:依靠大光圈、大逆光乃至于升格慢镜头来营造出唯美梦幻的感觉,植入大量的校园青春元素和俊男靓女来吸引观众,以及清一色的稳定运动镜头。

这种一味追求影像外在视听观感的模式化制作,其实缺乏艺术特色,不仅容易让观众审美疲劳,也很可能会淡化掉故事内容本身。

而过于浪漫铺张的镜头语言,也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青春成长的内在质感和真实伤痛。

此外,华语青春电影中音乐的滥用也常为人所诟病,经常是到了某个特定的情节段落,会响起一段不知从哪冒出来的背景音乐,然后进入到“MV式”的画面呈现。

这其中固然有导演希望加快叙事节奏的考虑,但如果处理得不好则很容易跳戏,而且音乐的过度使用会不停地打断观众的思绪,不能够很好地传达出一些真挚的情感,也就不利于成长痛感的深入表达。

比如电影《夏洛特烦恼》虽然观众缘还不错,但在影片中用了近二十首流行音乐,简直就像是一部大型MV合集,因而只能是一个青春喜剧片,难以承载更厚重的青春成长痛感。

回归到现实主义创作

一部电影的创作立意和思想深度,是衡量作品社会价值的重要标尺,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则是实现良好社会效应的必要途径。青春成长作为一个具有重要时代内涵和人文意义的话题,其艺术的探讨和痛感的表达都应当是严肃而深刻的。

这就需要华语青春片的创作者们能够用一种现实主义的态度,关注到社会环境和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从生活本来的面貌出发,认真审视青春个体的心路历程,把握住成长的内在痛感和丰富寓意,并用朴素的艺术语言,客观地还原出特定环境下年轻人成长的真实境遇,以带给观众一些有关于青春与时代的思考和启发。

青春电影人应努力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使命感,要有足够的艺术追求。创作者要正确认识和理解青春成长的痛感主题。

建立起电影与社会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并用深刻写实的青春体验和成长思考,来传达出有益于当下年轻人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念,以引导观众积极健康的审美趣味,并促进华语青春片市场的不断完善。

创作上应该少一些华丽和浮躁,多一些实在与真诚,不能一味去追求商业价值而忽视了艺术本身的社会价值。只有在这一前提下,才可能表达出具有深刻内涵的成长痛感,也才能创作出经久不衰的作品。

挖掘深刻的人物故事

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电影创作中的很多故事和灵感都可以从现实生活里汲取到养分,并转化成丰富的思想内涵。

于青春电影而言,除了能表达一些浅层次的青春个体成长伤痛之外,还可以蕴含更深层次的青春群体在特定时代环境下的成长阵痛,能够揭示出一定的社会矛盾和人文主旨,间接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因而,华语青春片的创作者应要有敏锐的艺术嗅觉,注意观察当代青少年或是青年人群体的生存现状和成长困境,挖掘出深刻的现实题材和人物故事,塑造成为契合时代命运和社会风貌的青春人物,以提炼出厚重的成长痛感主题。

创作者也不应追求过于宽泛的故事面,而要努力寻找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尽量选择小的切入点,挖掘出人物身上特有的社会含义和内在痛感,以呈现青春群体的时代缩影。

同时,要注意到成长悲剧形成的本质性因素,联系到青春主体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去铺垫讲述,并对其心理活动和情感转变进行真切细致的描摹与刻画。

人物才能有充足的内在动因和冲突对抗性,青春成长的蜕变也才能得到观众认同,从而更好地实现痛感的表达。

描绘真诚走心的情节

电影故事能打动观众的主要原因,大概就在于人物的真挚情感,这也是华语青春片的创作者需要着重去刻画和讲述的。

不管是正在经历的伤痛,还是回忆过往的伤痕;也不论是非人称的叙事,还是第一人称叙述,都是需要立足于青春的真情实感。

来描绘出真诚走心的情节,才能勾连起观众内心的青春记忆,从而引发足够的共鸣,传达出深刻的成长痛感主题。

青春电影的创作不能一味地随大流呈现着青春的浪漫主义“狂欢”,在营造出青春情怀和青春特色之外,更需要有足够细致扎实的故事情节。

可以适当进行怀旧叙事,但不应该刻意去煽情,没有内在依托的情绪渲染会显得很虚假矫情,不利于真实痛感的传达。

创作者应当在把握住青春人物成长痛感内核的基础上,通过合乎情理的事件和连贯贴切的情节,来建构出能够呈现青少年成长历程真实样貌的故事内容。

同时,还需要探索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叙事手法和叙事形态,要避免依赖过于俗套的情节来叙事,而应该跟随人物细腻的内心自然巧妙地推动剧情,这样传达出来的痛感才能更加真实可信。

运用恰当的视听手法

电影创作中视听语言的运用,直接关系到了内容的呈现,并能促进情感和主题的传达,需要有充分的设计和考究。

华语青春电影的创作者首先应该摒弃一贯的制作路数,镜头的选用是需要与人物的状态和内在情绪相吻合的,才能更好地传达出一定的感情色彩。

同时,青春电影中的流行音乐也应当慎用,而要尽量以巧妙的镜头语言来推动叙事,从而更加真实客观地呈现出青春成长的痛感。

关于华语青春电影进行痛感表达的独特视听手法,在前文第四章其实已探讨了很多,比如可以用镜像及逆向留白的构图来表达孤独和压抑的情绪。

用低调、硬调打光来刻画人物的伤痛;还可以用红色来象征青春暴力和激情,用冷色调来渲染孤独和忧伤情绪,以及低饱和的色彩来表现惨淡的成长现实等等。

这都需要结合到具体的人物和故事情境,恰当地运用一些契合痛感主题的视听手法。

与此同时,在当前电影商业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华语青春片的创作既要守正亦要出新。

在立足于成长痛感表达这一内在要义的前提下,也需适当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吸收部分类型电影的长处,力求创作出兼具深刻思想内涵且容易为观众所接受的作品,才能迎来华语青春片更加繁荣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郑树森.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刘云舟.电影叙事学研究[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0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