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解放军拼刺刀技术,拼刺刀开枪

2023-11-20 00:06 作者:岑岑 围观:

近日,一部抗战“剧”因其震撼的设定而下架。在这部影片中,除了大家熟知的抹发胶、住别墅等情节外,身为团长的主角亲自带队冲锋陷阵,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也在观众中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事实上,它不仅仅是一部“戏剧”。在很多战争影视作品中,团长、师长甚至指挥官拿着大刀或冲锋枪冲到前线与敌人战斗的场景并不少见。似乎只有这样做,这些指挥官才能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才配得上观众。就连一向被认为公正客观的电影《太行山上》也出现了指挥官郝手持冲锋枪,近距离向鬼子开枪的画面。

那么,真正的战争是这样的吗?指挥官需要亲自上前线吗?

上图_万依(1907年8月8日~ 1997年10月31日),原名万云鹤,人称条伯。

要回答以上问题,我们不妨看一段对万依将军的采访:

记者:“据说打仗的时候,每次都是你冲锋陷阵,在前面指挥,对吧?”

万依:“我一直坚守指挥所,从不退缩。”

记者:“你是说你一直深入一线?”

万依:“我总是处于我的指挥位置。”

记者:“也就是说,你一直在最前线?”

万依:“我的意思是,我总是在我应该在的地方。”

也许在这位记者看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一个身经百战的名将,只有到前线与敌人战斗,才能配得上名将的称号。但是,万依将军的话直接而明确地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指挥员,只有坚守自己的指挥岗位,他才是称职的,否则就是失职!

抗战时期国军前线之上

我们知道不同级别的指挥官在战场上有不同的职责。级别越高,往往需要从后方指挥的人就越多。这不是因为他们的生命更昂贵,而是因为战争的需要。

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一个高级指挥官必须坚守自己的司令部,以便随时接收来自各方的情报信息,并对当前敌我形势的变化做出准确的反应和部署。在这样的条件下,怎么能让他跑到战壕里去面对敌人呢?在那种情况下,谁将统治整个局面?谁将派遣各方?况且我们都知道一个常识,那就是下级指挥官绝对不能比上级指挥官更靠近后方,除非有特殊命令。

如果一个指挥员跑到一线,师长、团长、营长应该留在什么位置?如果大家都去战壕用冲锋枪射击,或者挥舞大刀和敌人搏斗,谁来统领全军?

上图_抗战剧中拿着大刀与敌人肉搏的八路军战士

你可以去前线,但这只是特例。

当然,翻翻史书,也不是找不到高级将领亲自作战的记录。但这些只是例外,不是规律。具体来说,在以下情况下,军队指挥官确实需要看到敌人的刺刀。

首先是当部队的番号与其实力严重不符时,所谓的高级将领其实就是基层指挥官。

比如我军刚成立的时候,部队的架子往往比较大,兵团级甚至军团级的部队很多,但实际上部队数量很少。鄂豫皖红七军成军时,全军只有70多名官兵,也就是一个加强排的规模,所以这个时候的指挥员实际上起着排长的作用。作为排长,能不上前线吗?

第二种情况是战斗规模不大,战斗深度很小。指挥官可以更好的掌握敌情,做出相应的安排。

比如平型关战役,由于作战区域相对固定,敌人兵力有限(1000人左右),115师师长全部出面指挥,以便第一时间掌握战场信息,指导作战。

上图_平型关战役

第三,有些指挥员虽然已经是师长、军长,但往往是林子里出来的,不识字。他们待在指挥部里,像看天书一样看着地图上的红箭头和蓝圈,真的很头疼。

所以他们往往把指挥权交给训练有素的参谋长,自己带着秦冰卫队去前线督战,甚至自己去打仗。苏联红军的布永尼元帅,民国时期的李守信、白凤翔都是这样。而他们所处的战场,火力密度普遍较低,敌我双方往往使用冷兵器对峙。所以这种将军只能在装备落后的军队和战斗水平相对原始的战争时期流行,属于特定时期的特殊现象。

最后一种情况是万不得已你得亲自上阵。

就像孙连仲在台儿庄战役时对池凤城说的,“兵填完了,你填,填完了,我再填。”注意这句话,只有当战士们筋疲力尽的时候,老师们才能走下去;等老师们讲完了,总司令再去。换句话说,一个高级指挥官不到最后一刻决不能放弃他的职位。如果战场形势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而是师长和指挥员都冲到前面去拿刀拿枪打仗,那他一定是脑子有问题。

上图_台儿庄大捷,又称台儿庄战役、鲁南战役或台儿庄战役。

上尉和排长的战斗岗位是不一样的。

再回到“神剧”中团长带队冲锋是否合理的问题。要知道,抗战时期,部队的装备水平和战场火力密度都比历次战争有了显著的提高。特别是日本人的火力很猛。如果一个高级指挥官在激烈的战斗中亲临前线,不仅难以鼓舞士兵,还会遭受伤亡,从而严重打击自己部队的士气。

此外,这一时期随着军事教育的普及,司令部的建设日趋完善,指挥官也越来越职业化、专业化。兵力的调度和部署已经不是简单的几个口令就能完成的,而是要依靠参谋人员和情报人员进行统计分析,然后经过仔细的梳理和判断。

在这种情况下,别说军长或师长,就连上校或营长也不能贸然拿起武器与敌人作战。这会对部队的指挥造成极大的混乱,将面临严厉的军事法庭审判。老电影《上甘岭》中,八连连长未经允许跳出坑道,袭击敌人碉堡。虽然他成功地完成了任务,但还是受到了上级的批评。连长尚且如此,何况是更高级别的指挥官。

上图_《上甘岭》相关电影海报

有人可能会说你说的不对。如果指挥官坚守岗位,为什么那么多高级将领在抗日战争中牺牲?其实,只要仔细阅读史料,不难发现,抗战中战死的将领更多是因为战役部署或战场配合上的失误而阵亡。他们要么被敌人攻击,要么被敌机空攻击或敌人的枪打死,要么因为对失败感到羞耻而自杀。像王甲本将军这样死于肉搏战的人真的很少。

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从来没有一个高级指挥官像《大戏》中所表现的那样,在部队编制完备的情况下,像排长、班长那样,离开自己的指挥所带头杀敌。所以想用这种手法表现主人公的英雄气概,抬高人物形象,美其名曰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是极其可悲的!

作者:林森校正/编辑:莉莉斯

参考资料:

〔1〕抗日战争时期的王树增。

[2]郭东风写道,“民国军事史上的一错再错。”

[3]《八路军》朱奎玉著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图片源于网络,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