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建国大业细节解析,建国大业细节镜头分析

2023-11-19 04:23 作者:岑岑 围观:

如何把人融入一个国家,可能是人类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知识。在这方面,我们完全有理由感到自豪。

2019年,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建国”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新中国的建立。70周年就是为了纪念这个。但说到中国的建立,就要长得多了,至少有几千年的历史。

因为时间太长了,所以,从零开始建设一个国家需要做的事情,反而被我们忽略了,忽略了。我们中国人生活在一个有着各种成熟制度的国家是很自然的。

但是世界上有一个新的国家刚刚建立。尼日利亚伟大作家阿切贝曾感慨:他们这一代比国家还要老。他出生的时候,还没有尼日利亚这个国家,连地理名词都没有。他们出生在英国的一个非洲殖民地,一直以为自己是英国人。后来,非洲的几个英国殖民地独立出来,组成了一个新的国家,叫尼日利亚。阿切贝等人30多岁突然成了尼日利亚人。换句话说,他们的年龄比尼日利亚大30多岁。

似乎只要没有外部敌人阻挠破坏,建立一个新的国家并不难。那些新独立的非洲国家应该这样认为。一个国家无非是总统、大臣、文官、宪兵、监狱。把这些都搞上去,建国就成功了。

然而,大多数新独立的非洲国家并不成功。国家的方方面面几十年都没有走上正轨,一直在乱七八糟的玩。似乎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其实说到底,建国还远没有完成,很多应该做的事情还没有做。

比如上面提到的尼日利亚,就是几个不同民族地区的结合体。把这些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揉合成一个国家,只是表面上完成了,实际上始终存在着分裂的危险。一旦分裂,尼日利亚就会消失。建国大业,中路崩。

在一个历史悠久、基础稳固的国家,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是非常困难的。从零开始建立一个全新的国家更是难上加难。

难点在于:除了众所周知的总统、部长、公务员、军警、监狱等政治环节,建设一个新国家还有大量细致的、常规的工作要做。这些任务经常被忽视,因为它们琐碎而不起眼。但是,如果这些细致的工作没有做好或者做得不好,人群仍然只是人群,而不是融入一个国家。

所以,回顾一下中国早期的历史,看看古人建国的时候都做了些什么,会大大增强我们对国家的认识。对那些新成立的国家也很有启发。他们可以知道哪些重要的事情他们没有做。

在这方面,历史学家做了大量的研究。以秦始皇统一中国为例。除了四处用兵、灭六国、建郡、封三公、同车共书、统一计量这些“大招”,还有几个同样重要的事务性“招”,或者说开国大业的细节同样重要。

建立国家档案系统。

国家档案制度就是政务要用文字写。皇帝和官员之间,官员之间,用文书沟通。

1975年,湖北云梦出土了一批秦简,内容是关于秦朝的法律。其中一条写道:

有事要问,一定要用书,不是要问,不是要问。

有什么事,一定要写个文件才能看,不要口头说,不要托熟人走后门。

现在有一个词“繁文缛节”来形容没完没了的文件分发,让大家很累,效率很低。要警惕“繁文缛节”,但要求文件沟通政事是建国的重要环节。坚持这样做,既可以规范政治事务的处理,又可以适应新国家不同的口音,减少熟人社会的欺诈。

即使对个人来说,好的脑子也不如坏的笔。想要有效管理一个国家,没有书面文件,光靠口头交流肯定不行。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小的游牧政权。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没有自己的文件系统,所以他们的政治事务不是正式的,他们与少数领导人保持面对面的交流。结果,这些小政权四处打转,没能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国家。

因为行政事务是用书面文件来管理的,所以要求官员要会读会写。秦朝以前,能写字基本上是贵族的特权。在秦朝,由于需要大大小小的官员来处理文件,国家不得不培养大量能读会写的人。这样,同时也为国家培养了一支贵族以外的干部队伍。这是中央集权国家稳定运行的重要条件。

02建立全国“驿站”制度。

国家建立起来,有了官员,官员必然要去各个地方处理公务,也就是出差。如果国家繁荣发达,当然容易,但新国家往往各方面都处于起步状态。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驿站系统来保证官员在全国各地都能顺利出行。

我国的驿站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到了秦汉时期,就很稳定了。驿站由政府设置,路过的官员可以免费吃、住、用交通工具。为了使驿站正常运转,必须使用专门的文书官员——凡是去驿站的人都可以免费吃住。这样,它就成为管理官员及其旅行的有效系统。

中国的历史经验表明,驿站对于国家的运行至关重要。但驿站一旦建立,必然成为各方占国家便宜的漏洞。规定是必须有正式证件才能免费入住车站,但可想而知随着时间的推移管理会有所放松。各行各业的人都会想尽办法揩国家的油,甚至最终导致邮局系统的失败。

可见,国家能否保证驿站的正常运转,不仅需要相应的财政能力,还需要足够的管理能力。可以说,驿站不仅是治国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国家政治好坏的晴雨表。

对于现代社会,邮政服务和国内物流系统类似于邮局。所以有句话说,邮政的延伸就是国界的走向。这就是为什么在许多偏远地区可以找到国家邮政服务的原因。邮政,一方面保证国内信息沟通,同时也宣示主权范围。

这其实就是说,要真正建立一个国家,就要建立国内的信息、物资、人员流动渠道。没有这一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这个国家就不会真正建立起来。

03官员请示和报告制度

国家建立后,为了稳定和发展,中央政府必须掌握地方的各种数据和情况,包括人口、田地、财政收支、官员数量、司法案件等等。这些重要信息向中央政府的收集,需要一个完善的、系统的体系,这就是官员的请示汇报制度。

现在有秦汉出土的统计报告。当时从村里到各县,每年都要向中央上报各种数据。同时,必须有详细的文件整理和保存制度。秦朝灭亡,刘邦率先冲入咸阳。其他人都抢走了宝藏,只有张亮在忙着接收文件。张亮很有智慧。他知道,一旦他掌握了档案,他就掌握了帝国各地的各方面数据和信息。有了这些,汉朝才能成功治理国家。

一方面地方向中央汇报,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进行检查。秦朝有御史,汉朝有刺史。任务是走访各个地方,看看中央有没有隐瞒或欺骗。

除了这些专职人员,皇帝、宰相、三公九大臣都会临时派自己的使节到地方暗访。汉简中有“丞相使者”一词。

在请示汇报的大范围内,有常规的上传发布,也有因事件而产生的操作流程,称之为“请”和“议”。“请”是指下级对上级的建议和要求。“议”是指皇帝的大臣召集下属开会讨论某件事。这些都是国家体系中上下级互动的制度安排。没有这些制度,或者制度很粗糙,国家治理很难走上正轨。

中央政府在全国分发物资。

史书中有这样一篇关于东汉“大司农”的文章,说大司农的责任是“弊大于利,取相以予足”。东汉的大司农相当于今天的财政大臣。公司要在各地上报的各种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地安排物资转运和人力调配。收成好的会拿出一部分,供给收成不好的。这就是延续至今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

维持中央政府的这一职能,既能维持全国各地的经济平衡,又能增强中央政府的权威,增加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新国家建立后必须做的一件重要事情。如果国家在这方面有所懈怠,或者行事不公、温和,国家的根基就会动摇,长此以往就会趋于分裂和瓦解。

当然,上面列举的四项并不是建国大业的全部细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细节”并非战争决策和内外征讨的重大事件,而是看似平淡无奇的事务性工作。但历史表明,正是这些事务性的细节,在基本政治制度的“骨架”上,构成了建设国家所需要的“血肉”,使国家真正活起来,活在人民心中,从而真正将人群融入到国家中。

中国的幸运和优势在于,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开始着手这些“建国细节”的工作,而且做得很彻底,很全面。多年来,已经成为历届政府的“潜意识”。或许国力有强有弱,但每个朝代的政府都明白这些“建国细节”的重要性,没有老师,只要条件允许,都会尽力去做。

那些新兴国家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需要从一开始就探索这些“建国细节”,一旦有疏漏,国家就可能陷入大麻烦甚至大危机。如何把人融入一个国家,可能是人类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知识。在这方面,我们完全有理由感到自豪。

更多精彩,请关注微信官方账号的“李自凯”

作者的其他热门文章:

古人是如何处理“平躺”的

国之重器如何维护和平?

理解中国历史上的两个误解

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两大误解2。

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两个误解3

理解中国历史上的两个误解(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