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传奇张家塞:卧龙墨池见证诸葛亮与湖南益阳的缘分

2023-11-18 04:18 作者:岑岑 围观:

文/老人《益阳的故事》

读到1991年版《元江县志》中的一段记载轶事:

元江县志中的轶事是否忠实于历史,我不敢说什么。轻率地想:首先,《沅江县志》记载的五龙寺所在地张家塞于1954年与洪湖口、沙头镇一起划入原益阳县,1995年张家塞划入益阳市资阳区。也就是说,这个“奇闻”是元江典籍中记载的邻县奇闻。

从“乾隆年间池水干涸”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这段轶事是有条不紊地传承下来的,而且还有宋代学者杨广发题字的记载,以及一位知事的详细题字,可谓详细、具体、可信。

就是这个“卧龙墨池”早就是古城益阳的一个地名:资阳区张家塞乡墨池村——现行政村的名字,千年烟云。只是那时候叫“墨池冲”、“墨池村”、“墨池塘”。“墨池”这个词一直在攻击对方,大概是因为诸葛亮吧,诸葛亮在池中的西雁湖应该很有名。

诸葛亮来益阳是毫无疑问的,无论是地方志还是益阳城内的遗迹都可以证明。问题是;诸葛亮在张家塞做了什么?你是什么时候去那里打磨西燕湖的?

诸葛亮也不止一次到过益阳,这也是有史书记载可考的,比如益阳城内先后发掘的几口诸葛井,桃江县回山岗镇的史书记载“跪桥”。但这些史料包含了208年诸葛亮出山后的全部事迹。诸葛亮在此之前是否到过益阳,不得而知。

益阳南洞庭湖紫水尽头的绿洲张家塞,1800年前是一片人烟稀少、人迹罕至的“原野”。不卡脖子就谈不上战略地位,谈不上战略地位。至于战略物资的筹集和储存,就谈不上了。除了人口少,交通不便,最重要的是我们在汛期经常被淹,这也是人少的原因。

说张家赛的目的是诸葛亮出山后来这里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他毕竟是一个忙碌的宰相。赤壁之战后,形势急转直下,这是历史上最典型的“多事之秋”。诸葛亮没有闲情雅致去张家塞的湖边游玩,所以诸葛亮出山后也不可能来到张家塞的墨池村。

但是出山之前呢?当然,我们可以研究一下乾隆时期流传下来的《沅江县志》:“相传诸葛亮在池中洗砚,后称卧龙墨池”。

“洗砚”,我们不妨了解一下三国时期的书写形式:三国时期的书写工具主要是笔、墨、砚、帛、简、刀。简,竹,也就是今天写的纸,可以用三国时期益阳兔子山出土的竹简来说明。

但是,今天很多人对“刀”这个词不太理解。以前把文字功底好的人叫做“刀笔文员”。深刻的理解可以是“一笔如刀,杀人不见血”,但面对它就明显多了。“刀”是用来砍竹简的。如果字写错了或者修改了,也是用刀刮下来或者切掉:“刀”也是用来刻字的。

诸葛亮出山前后的师表中有一句话:“耕南洋”,“耕龙牧”。这个“耕田”的地方被《三国演义》和《三国志》认定为“隆中、登县、南阳县”,这几乎是共识。

今天,如果以诸葛亮在张家塞墨池村洗砚为视角,可以说诸葛亮出山前在张家塞“褪色”了。这个说法应该是基于诸葛亮几次来益阳,留下了那么多古迹,可以证明。

这个事情当然可以讨论,但是益阳人不擅长争论,也不想打破这个共识。退一步也无妨。

一般来说,砚是不洗的,是养的。除了洗起来麻烦,最主要的是浪费墨水。古人惜墨如金,之所以要洗砚台,是因为要移动或转移。其实不洗也可以动。比如诸葛亮当上丞相后,多次率军作战。自然他每次都要带砚台,也没听说过“洗砚”。因为有秘书陪同士兵搬运或者用车运送,所以不需要洗墨。放在书盒和砚盒里就行了。

砚台只有一种情况需要洗,就是要和行李中的其他物品混在一起,需要洗,因为即使是干的,也不能和其他物品混在一起,比如衣服、竹简、地图、钱等。,而且不洗的砚台会弄脏行李里的其他物品,所以一定要洗干净才能放在行李里带走,因为过去没有卫生纸,也没有钱。

然后诸葛亮四面八方走了207年才出山。即使诸葛亮定居南阳邓县隆中,也是四处游历,这从“三顾茅庐”的故事就可以看出来。前两次诸葛亮周游列国,第三次刘备见到真人。

自然,诸葛亮是带着野心和目的去旅行的,或求学或访土。在此期间,完全可以在光明的云端遨游,或者暂时居住在张家塞,所以这里地广人稀,很干净:没有大鸟猛兽,也没有什么危险,所以非常适合人间。

当然,诸葛亮既然是读书、思考、旅行,就没必要带很多随从,也许是一个人,或者是一个学识极其渊博的人。这种出行不能雇车扛在肩上,只能负重前行,否则出行很不方便。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诸葛亮出山之前就来到或居住在张家色墨池村,这是一个历史渊源。

至于将来叫“卧龙墨池”的地方,应该是赤壁之战后形成的地名。当时诸葛亮的名声已经大大提高,民间流传着“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尽在掌中”、“曹操被东风所灭”等一些传说。所以这里就出了张家赛“那是早年和我们一起生活的书生,走的时候把一池水都洗黑了”:

“哎哟!他是卧龙,难怪他离不开水,要和我们住在一起”;“诸葛亮是住在这里的人……”这些是农村方言。诸葛亮的居住地被命名为“墨池”。后来,无论是崇、易还是唐,一词都没有改变。

该村命名为“卧龙墨池”,应发生在北宋时期,时间应与益阳市“龚雪”同步。《元江县志》中记载的宋代学者杨广发的题字是卧龙墨池修建的时间。

北宋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时代,崇尚“名利”的智慧治国,丞相诸葛亮是历代丞相的智慧和道德楷模。于是,在中国建庙的风气下,与“墨池”有关系的诸葛亮新建了一座“诸葛亮故居”,具有陈列、展览、纪念甚至弘扬文化的功能。故居名为“卧龙寺”,寓意诸葛亮在此悟出了救民的普世之术,门楣上的碑文写着“卧龙墨池”。

从元代王如珍写的诗中可以看出,这座宫殿建于元代以前,在清代嘉庆常德府志中有记载,表明墨池村属于沅江,沅江县当时归常德府管辖。

清朝以后,这个“卧龙寺”改为“五龙寺”。在康乾盛世,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修建了寺庙。有几千年历史的卧龙墨池也是受时代欢迎的,但为了避讳,改成了武龙寺。当然也翻新重装过。

诸葛亮在《演义》中的形象本来就接近一个道姑的形象,这也印证了佛性。为了适应当时的盛世,大量的文人墨客被记载在寺中迎接墨宝。嘉庆《沅江县志》中记载了数十首诗词歌赋。

1949年解放后,五龙寺30多亩寺庙土地被没收分给农民。1950年益阳大旱,村里的农民认为乌龙庙的生产分了产,导致了“乌龙”的惩罚。于是,他们杀猪宰羊作为祭品,为了求雨向寺庙磕头,甚至抬出诸葛孔明的雕像在汤里游泳...

后来,这座千年古刹被拆除了。

2018年10月23日,初霜多雨。作者一行五人寻找并采访了《史记》中记载的“卧龙墨池”。

在张家塞镇民政办副书记李国平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73岁的墨池塘村退休村支书王谷生。老王支书带我们参观卧龙寺,介绍情况:

老支书王谷生讲了重建卧龙寺的原因和意义,主要是教育乡村,净化民风。但这座寺庙毕竟是益阳遗留下来的三国历史遗迹,他们村民的能力难以担负起这份历史传承的重担。还是希望政府能加入进来引导帮助。

采访者:邓亚龙,张海燕。刘、刘启群等。

2018年10月23日,阴雨绵绵。

本号独家推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