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消失的爱人故事原型,浅析消失的爱人

2023-11-17 23:45 作者:岑岑 围观:

如果用悬疑、惊悚这样的电影标签去概括芬奇《消失的爱人》显然是不够的,里面所涉及的还有诸如对家庭伦理、社会意识形态与个人冲突、两性问题等方面的探讨。纵观芬奇的所有作品,此次新作放映首周便取得北美3800万美元、海外2460万美元,并最终以6260万美元的全球票房成绩,成为其创作史上最实座的电影。

偏执的神秘形象

在《消失的爱人》中,芬奇再一次展示了他之前所表现过的主题一一真实与谎言。围绕这个主题所展开的剧情以丈夫与妻子、家人、媒体、警方的关系为主轴,通过弗兰科与艾米的视角转换,相互交叉,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由一套套谎言所编织起来的看似真实、实则残酷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故事。

大卫·芬奇的作品一直沉迷于对人类心理的探究,他的作品往往会出现巧妙的转折,令观者恍然大悟前面的影片内容不过是导演设置的假象。《消失的爱人》的主题为真实与谎言,“我想象着打破妻子那可爱的头颅,梳理她的大脑,试图找到答案”,影片一开始就点出了题诣。短暂的字幕后,电影中的时间被一张张定格。

《消失的爱人》剧情娓娓道来,时间字幕提示、寻宝游戏、日记,三条叙事线索交错并行,赋予了故事的神秘与悬疑、无序与有序。在电影的前几分钟里,黎明是静谧的、渗人的,代表时间的钟表指向七点,但指针却似动非动,仿佛永远也无法到达。男人立于偏僻的角落,带着迷茫,更带着独自一人立于世界的孤独感,空虚无助。

更为讽刺的是,随着电影的推进,艾米的造型变化也透露出其双面偏执反社会型人格,艾米做为哈佛大学心理学学士却有着心理疾病。她的潜意识里憎恨婚姻,她并不认同自已已婚的事实,她虽向爱情妥协做了温柔甜美的美丽妻子,内心里残暴嗜血憎恨世界的第二面却在悄然增长。

从心理学上讲,人类的精神创伤都与童年遭遇息息相关,艾米的自我认知悲剧主要来自于家庭教育上的缺失。艾米父母带有的近乎偏执的控制欲直接导致了艾米自我意识的缺失。在他们的操控下,童年只剩下被强迫的按部就班及对父母的恐惧,这些孩童时的影响,为她憎恨婚姻、害怕被控制埋下了种子。

本该亲近的父女关系在镜头里显得并不融洽,对此尼克说,“你父母剽窃了你的童年”“他们只是稍加润色后兜售给大众”。艾米如是说,在她的眼中她与漫画角色神奇艾米一样,只是一种被父母创作出的商品,从小到大的种种情绪不断困着她,无法自由。

尼克对人性的黑暗面以及人类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兴趣颇深,他的双面性表现的更为隐性,他矛盾心理源于他内心的些许不自信。他看似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人,但他对父亲不理不睬,与女学生师生恋,怯懦、冲动、善变等负面性情隐藏着他渴望刺激与疯狂的另一面目。

尼克需要被认可,需要归属感,以至于他在妻子失踪之后第一时间霸占了公众的视野。他办酒会,在镇中人们的见证下表达他对妻子的肺腑之情,他渴望被注视,不断去寻求别人的关注、认同,以获得更强的存在感。

故事的时空错位

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认为在故事中几个事件可以同时发生,因此故事的时间是多维的,但是在叙事过程中,叙事必须按照时间的线性顺序将这些故事重新进行组合。在《消失的爱人》中,男女主人公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处于同一时空中,二者所处的不同时空,在影片最后才得以重新整合,导演利用故事时间与电影叙事时间的不同进行叙事。

影片一开始就向我们展现了故事发生的地点——美国中部一个小镇,同时影片也给出了时间,7月5日的早上。在去之前,尼克问妻子艾米“你在想什么?你感觉怎么样?我们对彼此做了什么?”,自然而然地提到自己将要到来的结婚纪念日,这时电影镜头切换到尼克妻子艾米在日记中对二人刚认识的回忆中来。电影由此进入错位的时空。

影片的线索可以分为两条,这两个故事事件发生的时间跨度以及空间都是不同的。第一个是7月5日上午尼克在小镇中发现妻子失踪,到7月8日尼克发现藏在小术屋的木偶以及利用尼克的信用卡买的物品,时间跨度为三天。

此后立即报警,在寻找妻子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妻子在有意地将自己打扮成一个家暴、堕落并在最后杀害妻子的罪犯。

第二个时间跨度比较长,时间跨度为7年,是通过艾米的日记进行叙述,二人在2005年8月如何从相识到相恋、结婚五年,以及婚后二人经历甜蜜期到厌烦期,乃至艾米产生要被丈夫杀害的恐惧感。

影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情节发展过程中各方的态度、做法,而观众要做的就是将芬奇打乱的画面拼成一幅完整的拼图。这种观影体验,无疑对观众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电影整体而言是一种交叉叙事。导演巧妙地利用两个事件有重叠又有差异的时间背景进行穿插叙事。

当然,两个故事都是按照好莱坞经典叙事结构原则即线性叙事来进行的,这种原则的好处在于叙事的清晰性,线性叙事满足了受众的双重需求:一是对“复现”的需求,过程中,仍然能很清楚地把握电影的情节推进。

第一种叙事时空是从男主人公尼克的视角出发的。尼克在这一部分主要是在配合警方、艾米的父母来寻找妻子,同时尼克的家庭情况、婚后出轨以及对大众媒体的厌恶等细节都在寻找艾米的过程中一一呈现。

而尼克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解读艾米留给自己的“线索”,最终发现木屋里的木偶,终于明白艾米是在陷害自己。

尼克一直在行动,他很少有内心世界的展现,因此这一部分叙事可以称之为“行为主义叙事模式”。而艾米通过自己的日记记述了自己和尼克七年之间发生的一切,以艾米作为第一人称进行叙事,这一叙事模式主要聚焦于艾米对七年内发生种种经历的心理感受。

观众能够通过艾米的叙述走进她的内心,感受艾米所遭受的不公待遇。这种模式可以概括为“内视角叙事模式”这样通过这两种叙事模式的不断交叉错位,故事情节也在不断向前发展。

重重迷雾折叠

好莱坞著名制片人大卫·塞尔兹尼克曾说:一部电影最坏的毛病是缺乏清晰性,也正因如此,线性叙事结构一直被好莱坞作为经典电影叙事结构。

《消失的爱人》正与好莱坞一贯的线性叙事结构保持一致,为线性叙事结构电影添砖加瓦的同时,又使这部迷雾重重的片子在线性叙事结构的建构下淋漓尽致地展现。

这部影片在上映之初就受到众多观众的追捧,获得众多电影节提名,不仅因为叙事聚焦人物及聚焦方式的变换,更在于由此推出的关于影片叙事结构方面的成功。

初看影片会感受到电影叙事结构的复杂,但妻子失踪后尼克的生活状况和案件一系列的调查发展进程这一条线索依照时间顺序的叙事脉络贯穿始终。好莱坞影片“在这种叙事结构中通常存在主线索和副线索两个层次,主线索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的”。

所以单凭这一条主叙事线索是远远不够的,导演最巧妙之处也在此,在影片的前半部分用一本艾米日记作为第二条叙事线索,并分别把日记按时间顺序穿插进叙事主线中,形成了《消失的爱人》前半部分的双线交织的叙事结构。

影片开头3分32秒,尼克去酒吧找姐姐交谈时,插入了第一段写于2005年8月的艾米日记,交代了他们相遇相爱的过程。之后在艾米的日记本被找到前又分别插入了六段日记内容,分别讲述两人的恋情发展和婚姻危机,并且从第三段开始,插入主叙事线索时间间隔越来越短,与主线交织得越来越频繁。

两条线相互交织,一面是警官对尼克的调查和尼克对爱的审视,另一面是艾米记录的日记中逐渐将人们引向尼克为杀人凶手的“事实”,在不断浮现的证据和线索下,观众不断怀疑和印证自已对整个失踪事件的判断推理,主线与副线之间的交织对比,两条线索相互支撑又相互矛盾。

这就意味着观众要不断地推翻自己对影片的先决经验,从而在观影过程中建立另一种真实;这到对事件及最片的重新构造,最终判断故事的组织和故事的道德。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真正融入影片,进行深入的思考互动,引导观众对真相的探索,使故事获得独特的张力。

在此,讲述者强调的不是独立的情节或者情景,而是通过镜头或段落体现出来的不同线索、不同事件、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故事多呈现开放式的结局。这种迷雾般的关系截止于影片中部两条叙事链的交织,即警官找到艾米的日记,尼克进入仓库看到满屋子的东西,艾米日记这条线索到此终止。

之后影片进入长达五秒钟的黑屏,出现字幕“现在我死了,我就更开心”。接着,屏幕上出现艾米驾车飞驰的影像,推翻了艾米日记中关于丈夫尼克杀妻的叙述,让人们在反复中明白原来是她一步一步引诱着丈夫陷入了谋杀妻子的罪名之中,让观众突然恍然大悟,但马上又陷入另一个迷雾中。

此时影片关于艾米日记这条叙事线索变为以艾米失踪后时间线索展开,与同样以时间线索叙述的主线相互补充。两条叙事线交汇于7月12日后又继续发展,直到艾米身穿睡衣满身鲜血地出现在尼克和大众媒体面前,叙事由双线转入单线,讲述艾米回到尼克身边以后二人的生活。

观众观看之后,对于艾米和尼克这对“好莱坞式”夫妻间的爱情有自已的思索与考量,不是从单一角度来阐释和下定论,这种不同寻常的线性叙事结构不仅丰富了电影的故事性和意义,而且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观影体验和参与感。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它变换的双线结构亦是此部影片的成功所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