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重塑剧本杀,剧本杀重复玩

2023-11-16 19:58 作者:岑岑 围观:

"从兴业路开往复兴路的G100列车就要开了."伴随着熟悉的列车广播,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为致敬建党一百周年而打造的“复兴大道100号”创意体验馆在北京炸开了锅。不同于常规的图片、视频形式,《复兴大道100号》将百年记忆物化,精心构建10个场景,打造可感知、可触摸的沉浸式体验,让每一位参观者与历史记忆互动。

“复兴大道100号”活动现场

所谓心流体验,也叫心流理论,沉浸式体验。沉浸体验在积极心理学领域是指:人在从事活动时,如果完全沉浸在情境中,就会集中注意力,过滤掉一切无关的感知,即进入沉浸状态。沉浸体验是一种积极、正面的心理体验,它会让个体在参与活动时产生巨大的愉悦感,从而促使个体反复做同样的活动而不感到厌烦。说到沉浸式体验,就不得不提一个与之息息相关的行业——“剧本杀”。

“剧本杀”是小众圈子的游戏。

圈子里的人陷进去了,

外人雾里看花。

一群人坐在一起,

讲一个与你无关的故事,

它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

让玩家蜂拥而至,

沉迷其中

什么是“剧本杀”

“剧本杀”起源于LARP(真人表演角色扮演游戏),一种在欧美非常流行的派对游戏。玩家通过扮演剧本中的角色,根据案发现场的证据和与他人的交流,探索故事的完整真相,并结合自身的故事背景对案件过程进行演绎推理,找出真凶或隐藏身份。

2013年,一部名为《死神穿白》的英文剧本被引入中国,这可以算是第一部引入中国的杀人悬疑剧本,也标志着剧本杀人行业的开始——但仅限于相对较小的桌游行业。

“剧本杀”真正开始被大众熟知和广泛追捧,还得说一个至今异常火爆的综艺节目——《明星大侦探》。

《明星大侦探》海报

《明星大侦探》作为一部推理侦探类的综艺作品,每期都设定一个故事作为剧情背景。玩家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指认嫌疑人,最终找出凶手,还原案情。从2016年第一季度到2021年第六季度,豆瓣评分不低于8.5,吸引了大批忠实粉丝。

此后,《孟侦探案》、《怪脚本鲨》等各类“脚本杀”综艺节目不断出现,让“脚本杀”火出了圈。同时,网络综艺的火爆也为“剧本杀”走向线下、进入市场奠定了基础。

来源:2021实体“剧本杀”消费洞察报告

线上火了,热潮又回到线上。2019年,“剧本杀”博物馆如雨后春笋。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剧本杀”博物馆数量从2400家飙升至12000家;据美团发布的《2021年实体脚本杀熟消费者洞察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实体脚本杀熟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50亿元,消费者人数有望达到940万以上,其中Z世代的消费者(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人群)占45%。

《剧本杀》游戏主题偏好来源:毕达哥拉斯大数据

目前中国市场的“剧本杀”分为:

“硬核书”(推理是核心,比较难),

“返璞归真”(借助推理还原故事,常有曲折离奇的情节),

《快乐的书》(幽默的情节,注重快乐的体验),

《恐怖书》(重在渲染恐怖气氛),

《情感书》(通过感人的情感故事感动玩家),

“本营”(玩家分成不同阵营进行对抗),

“基于机制”(在脚本中设置游戏环节,为玩家赋能,推动剧情发展)

7类型等。

“剧本杀”喜欢在“圈”一大波年轻人的同时提一个好名字——

z世代的《快乐星球》。

最近,很多网友发现

Z世代的“幸福星球”变坏了...

游戏链接宣扬暴力和超自然现象。

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玩“剧本杀”是一种很好的社交方式,但为了吸引更多的玩家,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增强“剧本杀”剧本的吸引力,一些商家不断推高剧本和场景的恐怖和暴力,增加毒杀、枪杀、密室杀人等情节,加入恐怖和血腥元素,不断挑战参与者的心理极限...

21岁的大三学生小刘(化名)通过朋友介绍,于2020年下半年开始玩“剧本杀”。这是为了治愈他的“社交恐惧”,没想到的是,虽然话很多,但交流的内容却很阴暗,很偏激。和朋友不怎么聊现实生活和学习,只交流“剧本杀”的内容据***妈说,小刘的精神越来越弱,有时候半夜甚至能听到他大喊大叫。“如果我们没有他想要的那么好,他会生气的。昨天甚至说要杀了我。我害怕了很久,心还在怦怦直跳。”还有很多这样的事件...

“高度刺激,不断高潮”是很多人在经历了情景刺激的“剧本杀”后的评价。然而,对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来说,涉及暴力甚至谋杀的场景更令人兴奋和恐惧。同时,长期熬夜不仅会引起失眠、内分泌紊乱、免疫力低下,还会增加生病的机会,导致学习或工作效率降低。上瘾者容易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焦虑或抑郁,免疫力低下。

华东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编辑部主任田认为,杀人推理游戏值得警惕。“这种游戏本身既危险又刺激。尤其是剧本还原后,更加精彩。未成年人如果没有正面引导,很容易受到负面影响。”他建议,加强对这些“剧本杀”的监管,同时家长也要多加关注,在孩子参与这类游戏前多做检查。

剧本质量参差不齐。

知识产权问题亟待解决

来源:美团研究院

“剧本杀”好玩不好玩,要看剧本。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剧本杀”市场规模已突破100亿元,2020年将增至117.4亿元。美团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剧本杀”店铺超过3万家,较2019年增加1.8万家,但目前“剧本杀”创作者数量仅为1万余人。

优质剧本供不应求,购买价格高,盲目开店赚快钱,不仅影响玩家的游戏体验,也催生了一些盗版乱象。有报道称,目前正版剧本的价格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但在一些电商平台上,几百个盗版剧本的价格只有几十元,影响了剧本原作者的积极性和优质剧本的产出。

在某电商平台输入关键词“剧本杀剧本”后,出现的商品价格区间从几元到几百元不等,那些标价几元的店铺卖的都是“复制品”。据报道,北京超过70%的商家使用过盗版剧本。由于盗版剧本成本极低,盗版现象猖獗:从获取内容到制作销售,逐渐形成了一条黑色产业链,严重影响了“剧本杀”市场的良性发展。

除了明目张胆的盗版,“剧本杀”行业还存在大量抄袭现象。“剧本”的“核心招数”被悄悄复制套用,即直接复制“杀人”方法或小说设定。但根据现行的著作权法,著作权保护的只是思想的表达,而不是思想本身,所以作为“思想”的“核心招数”被排除在法律保护范围之外,这使得当前“剧本杀”作者在创作中借鉴文学、影视作品甚至他人剧本中的“核心招数”的现象十分普遍。

《剧本杀》最后的飞马抄袭了国内推理作家丁基的短篇小说《雷雨中密室杀人》中的核心招数,引起了原作者的强烈不满。

剧本粗制滥造,盗版抄袭频繁,同质化严重。目前“剧本杀”行业存在严重问题。在没有相应行业监管的情况下,难免“劣币驱逐良币”,这无疑消解了这个新兴行业的发展活力。

“剧本杀”的未来应该如何发展...

“剧本杀”行业的监管干预

是行业向正确方向发展的要求。

今年3月,中国文化娱乐行业协会沉浸式剧本娱乐专业委员会在天津成立。这个协会属于文化和旅游部,也代表官方势力的正式接纳。“剧本杀”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一套完整的问责和保障体系。有了处理盗版店铺内容、打擦边球的机制,才能形成行业自查自纠的良好氛围,避免“共沉”

“剧本杀”行业协会会长顺流孟(shun lau Meng)表示,协会将制定相关标准,从源头上杜绝非法内容,并为店铺设计完整的业务流程。它还将与当地企业合作起草白皮书并发布行业标准。“剧本杀在中国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发展速度超出预期。”业内人士刘青表示,行业协会将重点解决版权等问题,剧本内容审查机制需要建立。

为进一步完善行业规范,央视发起“剧本杀行业倡议书”,倡导行业规范运营秩序和良性发展。倡导坚决拒绝恶性竞争,倡导清朗的市场秩序,形成全行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这是及时的举措,也是主流媒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有力体现。

改善团队建设

剧本杀行业在阳光下发展是必然选择。

今年,全国体校联合会根据《悬疑推理主持人技能等级管理办法(试行)》开始对经过培训、审批的悬疑推理主持人颁发相应证书,是剧本杀行业从业人员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行业队伍的有益尝试和积极探索。

聚集正能量,圈年轻人。

作为“剧本杀”的从业者,在追求创意的同时,也要明白“剧本杀”并不是只靠暴力或者灵异来赢得观众。提供阳光、健康、积极、乐观的内容,用正能量的价值观引导年轻人,用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引领剧本创作,才是永恒的发展之道。

结合社会问题,让年轻观众看后有更多思考,很有意义。今年上半年,主旋律电视剧《觉醒时代》走红,在年轻人中吸引了无数粉丝。而这股“红潮”很快就吹到了剧本上。

《剧本杀》和《兵临城下》海报

“愿我对中国人民忠诚勇敢,在中华民族曾经战斗过的雁门关外流尽最后一滴血,为人类主持正义,为民族的生存而战……”红色手迹《兵临城下》中的《抗日战争中的死亡》一书,对年轻一代深入了解史实具有教育意义。此外,《刀鞘》、《孤城》、《伴妻书与雾都1921》等一批优秀红色剧本也逐渐成为党史学习教育、让青少年感受家国情怀的新途径。

当“剧本杀”在年轻人中已经大行其道,如何引导行业健康发展,成为从业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央视给出了答案:汇聚正能量,圈年轻人。

为引导“剧本杀”行业健康发展,在青少年中弘扬正能量价值观,央视与中国动画集团联合发起了风云剧社剧本解读征集活动。自2021年6月起,他们面向社会公众、剧本推理爱好者、作者、影视编剧征集“家国情怀”和“辉煌历史”主题剧本,共征集到500多个正能量“剧本杀”。经过多轮评审、修改打磨、百人评审,最终评选出一批弘扬正能量的优秀作品。

整体来看,“剧本杀”行业呈现出新的发展势头,更多正能量、高质量的剧本是基于年轻人完成价值取向的需求;同时,更加规范的行业秩序正在形成。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剧本杀”行业的未来将在正能量的指引下完成产业升级。

《剧本杀》的未来值得期待!

来源:中国文艺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