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电影致命id主人公出现了几种人格,致命id内容简介

2023-11-16 15:13 作者:岑岑 围观:

作者 | 我不是柴柴

图源 | 爱奇艺

(接上篇)

3

影片中很多暗示镜头都与剧情形成呼应,可谓是干净利落,没有浪费每一句台词、每一秒画面。

暗示一:假警察。

关于警察的身份问题,警察其实是囚犯之一罗德杀害真警察后假扮的。影片有多处镜头暗示了假警察的身份。

假警察和囚犯刚到旅店时,新婚妻子说,我感觉到一阵寒意,但接下来镜头没有切给囚犯,而是先给了假警察,暗示假警察才是危险的来源。

假警察和囚犯开车到达旅店,因为大雨不得已在旅店住一晚时,囚犯幸灾乐祸地笑着说:“你完蛋了”,意思是这人这么多,你假警察的身份马上就要被揭穿了。

之后囚犯又和旅店老板交谈,称:“我也有一个秘密”,指的就是自己的囚犯同伙冒充警察的秘密。

假警察向旅店老板表明身份时,展示了警察的证件,但由于证件并不是他的,所以他刻意遮挡了证件,并且非常敷衍地快速展示了一下。

假警察的衣服后面有一摊血迹,也暗示了他的故事并不简单。

小男孩爸爸提出使用警车上的无线电时,假警察也拒绝了,因为警车上的无线电已经被他剪坏了,而且真警察的尸体还放在后备箱。

假警察还曾和妓女搭讪,这暴露了他的痞性,也暗示了假警察有问题。

把囚犯拷在卫生间时,囚犯不停地喊“我穿着囚衣,我穿着囚衣”,还很有深意地瞪着假警察,其实是在暗示假警察“别忘了你和我的身份一样,我们都是囚犯”。

在这之后,假警察又一拳把囚犯打晕,画面切到旅店老板不可置信的神情,因为真的警察是不会这样殴打罪犯的。

暗示二:虚拟世界

汽车旅馆的所有事情都是麦肯在脑海里虚构的,其实是不存在的,所以难免有很多不合常理的地方。而对于虚拟世界的暗示也从影片一开始就有了。

妓女搭爱德的车时,车上放了一本书,书名是《存在与虚无》,这是一个藏得非常深的细节。

众人因为各种原因被困在旅店,大雨下的没完没了,通讯被完全切断,交通工具也因为各种原因出了故障。囚犯好不容易逃脱,结果又回到了汽车旅馆。这种“鬼打墙”的设定也体现了多重人格被迫彼此面对时无法逃离的绝望,只有死亡才是真正的脱离。

新婚妻子在汽车爆炸中丧生,却没有找到她的尸体,此后所有尸体都离奇消失了,连一丝血迹都没有留下,仿佛从未存在过一样,这在真实世界中显然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

离奇的号码牌也可以提示虚拟世界的存在。如果说有人蓄意谋杀,那意外死去的小男孩爸爸身上也有号码牌就无法解释了,而这一切,都是对于幻象的一种暗示。

此外,汽车旅馆内每个人生日都是5月10日,和麦肯的生日相吻合,而他们每个人的姓都是美国的州名,也体现了这是麦肯编造想象出来的。

很多观众看完以后有一个问题:小男孩是如何凭借自己的力量杀害那么多人的?他怎么打得过新婚丈夫的?

这里用虚拟世界解释就非常好理解了,汽车旅馆的连环凶杀,本质上是药物作用下人格的彼此吞并,因此不符合实际情况也在情理之中。

暗示三:小男孩

对于幕后真凶小男孩的暗示也是数不胜数,小男孩出奇的冷静和沉默也让不少人一开始就怀疑小男孩。

假警察让大家都待在房间里的时候,只有小男孩一个人出去上厕所,然后妈妈就死了,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小男孩。

凶手人影闪过时,新婚妻子在里面和凶手互相推拉房门,最终新婚妻子成功将门锁住,跳窗逃跑,逃过一劫。小男孩的力量毕竟敌不过求生欲强的女人,所以这里的设计也合乎情理。

当然这一切都是麦肯想象的,他可以想象小男孩没有新婚妻子劲大,也可以想象小男孩力气大到能把女明星的头砍下来。

小男孩爸爸死的时候,他的表现也非常奇怪,明明是在汽车的碰撞范围之内,为什么在爸爸扑来救他的时候,突然冷静地后退了一步?这也很好解释了为什么爸爸身上有7号牌子,因为这是小男孩计划好的。

爱德人格回到现实中时,医生曾说他和麦肯的十个人格说过话,而一直沉默不语的小男孩人格逃过了医生的眼睛,说明医生一直没有发现麦肯的小男孩人格。就算注意到过,也以为小男孩死在了爆炸中,所以医生没有注意小男孩人格,也是对于小男孩的幕后真凶的一种暗示。

众人在房间里看身份信息的时候发现大家的生日都是5月10号,但是唯独漏了小男孩。

而小男孩和新婚妻子一同上车,车子爆炸,却只有一个号码牌,结合之前小男孩的所作所为,也能说明小男孩有问题。

此外,小男孩和妈妈隔着车窗做游戏时,妈妈也是在模仿小男孩“后退一步”的动作时,被汽车撞到的,看上去好像是故意害死妈妈一样。

小男孩的手放在车窗上时,这个镜头也呼应了电影的宣传海报,这暗示着小男孩才是最终掌控麦肯身体的那个邪恶人格。

4

接下来,我们来说一说影片中其他的细节。

麦肯在录音里曾说:“你想叫我什么都可以”,这是典型的双关语。

一方面是因为麦肯人格众多,“你叫我哪个人格都可以”,另一方面这也是妓女的一种行话,她们会在接客的时候隐去自己的真实姓名而取一个迎合客人口味的昵称。

因为此时麦肯的人格正被派瑞斯主导,这也是他能安静的配合心理医生工作的原因。

此外,导演还用门牌误导了观众的判断,让大家以为是按门牌号倒数杀人,新婚夫妇入住的6号房还变成了9号,让观众误以为是本格推理,没想到却被导演刻意安排的镜头牵着鼻子走。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小诗也别有深意。

“When I was going up the stairs

(当我拐上楼梯的时候)

I met a man who wasn’t there

(撞见一个本不该存在的人)

He wasn’t there again today

(他今天不在那里了)

I wish he’d go away”

(我希望他永远消失了)

这首诗节选自威廉·休斯·米尔恩1899年的诗歌《Antigonish》,是恐怖电影和小说中出现最多的诗歌。1980年的《闪灵》、1998年的《天鹅绒金矿》、2001年的《劫梦惊魂》、2009年的《太平间闹鬼事件》,都曾引用过它。

这首小诗全片一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开头录音里麦肯说的,他说这首诗是他小时候编的。

麦肯这样说,完全是因为童年阴影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他没有父亲,母亲是妓女,并且全然不顾他的生活和精神状况。

母亲是个惯偷,而且不负责任,经常把麦肯独自丢在汽车旅馆,最长的时候麦肯几乎饿死,这也为后面众人聚在汽车旅馆相呼应,因为这是麦肯小时候留下心理创伤的地方。

有个镜头是小男孩需要爸爸的陪伴才敢上厕所,因为麦肯小时候就曾被母亲丢弃在阴暗封闭的厕所,而小男孩人格正是麦肯小时候的缩影,所以也惧怕这样的环境。

这暗示人格分裂在麦肯小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并且可能不断增加,最后扩展为11个。

小诗第二次出现,是爱德人格占据麦肯身体,并且回到现实中的时候。

爱德人格显然是主导人格,但是经常被其他人格“夺舍”。他回到了现实中,主导了麦肯的身体,并且接受了心理医生交给他的任务,回到人格世界中寻找邪恶人格。

小诗第三次出现,是片尾小男孩人格占据麦肯身体时说的,这代表邪恶最终战胜了善良,麦肯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三次出现的小诗是人格分裂的主要线索,贯穿全片,使得全片的结构更加完整。而且三次出现层层递进,一次比一次邪恶,令人毛骨悚然。

诗中“本不该出现的人”就是麦肯最邪恶的人格,也就是藏得最深的小男孩人格。

他狡猾阴险,阴暗狠辣,你不知道明天他会不会出现,会不会占据你的身体,他像个幽灵一样潜伏在暗处,你只能祈祷明天他不会出现。

5

童年的阴影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让人难以接受,难以释怀。正是童年不幸的遭遇让麦肯分裂出了多重人格,用来保护自己,分担主人格的压力。

《24个比利》里曾说:“当悲伤太多时,一个人已经无法承受,我就把这些压力投注到另一个‘人’身上,来分担我所有的煎熬。”

人格分裂的诱因多是孩童时期被虐待、被伤害,孩子没有能力解决当前的困境,焦虑和痛苦又让孩子无所适从。

无奈之下,只好想象是另一个人在遭受痛苦,或者想象出一个更加强大的人格来保护自己,从而让自己更加安全的活下去。

童年的阴影,多是父母的所作所为伤害了孩子。《何以为家》里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台词“我要起诉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

原生家庭的质量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会决定孩子的一生。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麦肯的多重人格分裂,不过是极端化的一种情况,用艺术的手法展现了出来。在多重人格彼此冲突时,麦肯活在一种痛苦的矛盾中。

在这种矛盾中,他一边沉默,一边暴怒,一边伪装,一边逃避。一边伤害别人,一边保护别人,一边原谅自己,一边惩罚自己。

原创作者:我不是柴柴,转载请留言。

微信公众号:我不是柴柴,欢迎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