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直到13年后,我才终看懂《唐山大地震》里,元妮选择救儿子的原因

2023-11-16 10:43 作者:岑岑 围观: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 豆莱说

编辑 | 豆莱说

2010年,中国著名导演冯小刚通过拍摄电影。

几乎一比一地还原了当年唐山大地震所带来的毁灭性场景。

这部电影通过唐山大地震这一巨大的灾难背景,将母爱与牺牲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中最触动人心的一幕就是,徐帆在片中扮演的母亲面对她的儿女被压迫时所做出的选择。

在灾难面前,这个选择涉及到生死,以及对家庭的责任和爱的无尽挣扎。

这名母亲最终做出的选择是将全部力量用于拯救一个孩子,因为这至少保住了一个生命的希望。

小时候,我曾对这位母亲的选择感到困惑,以为她是出于偏爱而舍弃了女儿。

然而,多年之后重新审视这部电影,我更加明白其中蕴含的深意,对这一情节有了全新的领悟。

在生命的十字路口,她必须在两个孩子之间做出决断,这是一个撕心裂肺的选择。

这位母亲所做出的选择并非仅仅源于偏心,更多的是出于无尽的痛苦和无奈。

“救儿子”是对现实的妥协

这场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痛苦。

元妮的丈夫因为突如其来的地震而不幸去世,这让元妮措手不及。

丈夫的离去使她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她感到心如刀绞,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支持。

而她也意识到,她不可能再有和丈夫共同孕育生命的机会,儿子是他们唯一的希望和未来。

在当时的背景下,男女平等的观念还没有普及,社会普遍认为男孩比女孩更有价值。

因此,许多家庭更愿意生育男孩,尤其是传统的家庭。

他们认为一个强壮而健康的儿子,可以为家庭带来更多的收入和劳动力。

与此相反,女儿则被认为是一种负担,需要家庭花费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来照顾。

所以,如果一个家庭只有女儿而没有儿子,会受到来自亲戚、邻居甚至社会的嘲笑和压力。

在观影时,其实有很多观众未留意到一个小角色--孩子们的奶奶。

当她注视着地震过后幸存下来的元妮母子时,她内心涌上了无尽的悲伤。

她的泪水如泉涌般流出来,为自己年富力强的儿子夭折而痛哭。

也为那个年幼的孙子,仅剩下单臂的残缺身躯而心碎不已。

在那一刻,奶奶深深明白幸存下来的孩子是多么的宝贵。

然而,她却没有一句都没有提及没能安全回家的孙女。

当隔壁邻居问起小孙女,她甚至有意回避提及孙女的存在。

这种现象实际上反映了奶奶对孙子的极度偏爱和对孙女的冷漠,她才是全片中最重男轻女的。

所以,要是元妮当初没有选择儿子,那么奶奶一定不会原谅儿媳妇,也将对她产生更深的怨恨。

因此,选择儿子存活下来,这应该也是元妮权衡利弊之下才做出的选择吧。

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观念的影响虽然存在,但更多的是人性的表现。

大自然对人性的考验

当时,有幸存者说过这样一句话,

“大地震之后的绝望是一种难以想象的感受,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理解。”

由于地震造成的破坏和混乱,救援工作面临着人手不足的问题。

大量的建筑物倒塌,导致被困者众多,而救援队伍却相对有限。

这使得救援人员不得不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内进行决策和行动。

当两个孩子都被发现时,救援人员却告诉元妮一个沉重的消息。

一块沉重的水泥板下压着她的两个孩子。

在那时,救援措施还很落后,缺乏现代化的工具和设备,救援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因此只能选择救一个孩子,因为移开水泥板可能导致另一个孩子被压死。

元妮无法接受只能选择一个孩子的残酷现实,她绝望地呼喊着。

恳求周围的救援人员能够尽快行动并救出她的孩子们。

然而,很显然,时间对于救援工作来说是非常宝贵的。

在灾难发生后的最初72小时内,被困者的生存率极大地依赖于及时的救援行动。

每一分钟都可能决定生死,救援人员必须迅速行动,以最大限度地提供救援和援助。

因此,救护人员一直让元妮尽快做出抉择,不然就得赶去救出其他被困者。

元妮站在废墟之中,眼前是一片混乱和破坏。

她的心情异常沉重,内心充满了绝望和焦虑。

她知道时间紧迫,每一秒都可能决定孩子们的生死。

就在这时,她听到儿子哭喊着说:“妈妈,救救我!”

但是,由于被水泥板压迫,女儿无法说话,只能依靠敲击着地面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

很快,敲击地面的声音逐渐消失,这意味着女儿有可能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希望。

然而与此同时,废墟中仍然传来儿子拼命的求救声。

听到儿子充满恐惧和绝望的声音,此刻的元妮下定决心先救儿子。

这个残酷的决定让很多观众对她进行指责,认为她偏心。

但其实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刻,无论她选择救哪个孩子,她都将面临批评和谴责。

只有做母亲的才明白,在这个极端的情况下是很难做出艰难的决策的。

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全力保护她能够救援的孩子。

虽然元妮在地震后放弃了女儿,但这并不代表着她不疼爱女儿。

电影中的很多部分表明,元妮对她的女儿仍然充满着思念和爱意。

放弃女儿并不代表不爱

在地震过后的岁月中,元妮毅然决然选择居住在这座被灾难摧毁的城市里。

尽管生活艰辛,她却坚守在这片破碎的土地上,因为她心中有一个无法磨灭的信念:

只有在这里,她才能找到女儿的蛛丝马迹。

她明白,唐山是她和女儿相聚的纽带,是她与女儿重逢的唯一希望。

如果离开了唐山,女儿将失去回家的方向。

在漫长而孤寂的日子里,元妮不断寻找着线索,打听着消息。

每一张寻人启事都承载着她对女儿的深深思念,只为寻找那个失散的灵魂。

元妮抱着女儿还生存的希望,每年都会为女儿购买学习用品。

从小学到大学,她对儿子和女儿一视同仁,儿子拥有的,女儿的那份也必定不能少。

元妮的内心深处也承受着多年的心灵折磨。

她对女儿的放弃一直是她内心最深处的痛苦和愧疚,即使在多年之后,她仍然无法释怀。

在电影的片尾,元妮和她失散多年的女儿终于再次相见,这是他们多年来渴望的重逢。

这个时刻是观众心中最期待的,也是最感人的时刻之一。

她终于可以面对女儿,亲口说出那句深埋心底的道歉:“对不起,是妈妈的错。”

她的声音充满了悔意和愧疚。

作为女儿听到这句话后,多年来的压抑也终于得到了释放。

她感受到母亲的真心和悔意,两人之间的心结开始慢慢解开。

这种复杂而真实的情感交织让观众们感同身受。

他们感受到了母爱的力量和复杂的情感纠葛,这种共鸣让他们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

影片到此正式结束,许多观众看完后重新思考了亲情的意义和珍贵。

也让他们回忆起自己与家人之间的纠葛,懂得了更加珍惜眼前的亲情和爱。

结语

《唐山大地震》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次社会思考的契机。

在灾难面前,母亲面对生死抉择时所面临的压力和困境是非常艰难的。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为对错或与非道德。

尽管元妮选择了儿子,但在往后艰辛的日子里,她的心始终承载着对女儿深深的爱和内疚。

在阅读此文后,烦请您关注+评论,方便您迅速获取到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