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当代青春片《匆匆那年》有好有坏的“毒鸡汤”总结:导演没有青春

2023-11-15 16:38 作者:岑岑 围观:

俗话说:好看的人值得拥有青春。

近年来,电影开始聚焦“青春”,告别城市的繁华和乡村的宁静,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与青春直接对话。但网络文学改编成电影正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趋势,尤其是同名畅销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票房相当可观。2013-2014年短短两年间,青春校园电影累计票房突破40亿,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电影类型。

2013年,赵薇的导演处女作《致我们逝去的青春》位列当年国产电影票房第二,2014年,张的《匆匆那年》成为2014贺岁档票房冠军。

《匆匆那年》改编自的同名小说,由张、虞嫣、妮妮等人主演。主人公方芬和陈迅的爱情故事是主线,它描绘了80后的情感生活。但影片以90后女孩琪琪的质疑来讲述整个故事。影片中的几个部分相互呼应,独立连贯,与众不同的视听语言成为影片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匆匆忙忙,被誉为“青春片教父”的张是继电影《爱到最后》(以下简称《爱到最后》)之后的又一部青春怀旧大片。

影片开头,80后女孩琪琪看到一群80后大叔大妈在聚会上喝得酩酊大醉,怀旧不已,引发了她对他们故事的探究。空通过7月7日的视频镜头,从五彩缤纷的都市场景,转向遥远记忆中郁郁葱葱的校园,青春叙事开始。

纵观青春片时代,有擅长痛苦青春的日本,也有擅长悲情狗血的韩国。但是,国产青春片似乎把这些元素都融合了。现在,类型电影中多种元素的结合已经没有简单的主题了。青春片有几个特点:初恋与回忆,叛逆与妥协,性的好奇与困惑,朋友与友情。

“每个人在学校的时候都有这样一群朋友。他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打闹,有时候聚在一起,有时候分开很多年,再回头看,满满的都是回忆。”《匆匆那年》里有五个人:阳光明媚的,痴情文静的方芬,热情内敛的乔灼,单纯滑稽的,大胆可爱的林嘉模。

虽然影片充满了80后青年的回忆,比如《灌篮高手》的主题曲和当时的热播剧《还珠格格》,但无处不在的时代符号强化了故事的背景。

但遗憾的是,故事还是不可避免地陷入了青春片的刻板印象。

《那年匆匆》只是那首火了的歌。

其实电影《那年匆匆》的主题曲比电影更有名。歌和电影同名,无缝衔接。主题曲紧扣电影剧情,直击人心。这是电影最大的优点。

据统计,主题曲《匆匆那年》上映后,除了各项指数的增长,票房指数也一路飙升,主题曲的热度直接转化为观众的观影需求,这也是电影音乐的力量。电影音乐又称“画面音乐”,是指电影中不自然的音视频,包括配乐、间奏、主题曲等。是人们为了表达和提升画面的意境,补充画面的内涵而主观创造的音乐。世界著名的音乐理论家明斯特伯格曾说:“如果我们研究音乐,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电影艺术在美丽世界中的真正地位。”

其实早在《匆匆那年》上映之前,一组数字就已经注定了它是一部脍炙人口的贺岁电影:11月4日,《匆匆那年》主题曲MV发布后,播放量3小时突破100万,5小时突破200万,8小时突破400万,21小时突破600万,48小时突破800万。

第57小时,播放量正式突破1000万,同时占据各大榜单榜首。

“那一年我们匆匆说了几次,再见后又推辞了;可惜谁也没有,爱情不是七情之上的口才;那年我们匆匆忙忙,一时匆忙,忍不住答应了……”

一部电影如果没有背景音乐,画面传达的感情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可以说,目前电影《那年匆匆》豆瓣评分5.5,大部分都是为了这首歌。

主题曲寓意着时光的流逝和阿涅丝与陈迅相爱的岁月,五人的友情匆匆...

歌曲本身就是影片中的一个线索。这是陈迅写给茴香的一首歌,但是茴香从来没有机会听到这首歌。陈迅第一次想唱给茴香听时,被茴香的父亲阻止了。第二次,沈和在晚会上合唱了一曲。直到最后,陈迅在赵晔的婚礼上含泪唱了这首歌。这样的设计也升华了整部电影的主题。

随着过去岁月的流逝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但这毕竟是一部电影。现实中有多少人真正经历过这样的青春,这样的时代?

青春电影所处的时代语境

当被问及《匆匆》想拍什么时,导演张回答:“有60后的中国合伙人,有70后的青春,有90后的小时代,但没有一部电影集中表现了80后的青春和爱情,《匆匆》是80后的青春圣经。”

不管“80后”们认不认可,导演的话显然给这部电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有意思的是,网剧版和电影版都是在2014年推出的。前者8.1分,后者只有5.5分,这也说明原著小说适合改编成连续剧而不是100多分钟的短片。

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故事内容的表现。原著是一部被称为青春校园的纯爱经典,曾经掀起一股怀念青春的浪潮,持续数年。每个时代的形象都和时代的标志结合在一起。从大家都在谈论审美的80年代,到流行文化大范围普及的90年代,直到今天,年轻人的价值观逐渐开始从最初的价值观开始深入思考。

在“80后”的青春成长中,爱情更多了审美的色彩,是形而上的。

很多读者批评“80后”的青春写作是伪青春。细究起来,这种写法透露出来的更多的是小清新的风格和追求,离真正的青春太远了。现在我们国家的80后、90后已经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80后也逐渐成为建国后第一批会感到悲伤的人群。然而在当年的《同桌的你》和《匆匆》中,导演开始厌倦了单纯的讲故事,转而用具有年代记忆的符号将故事呈现给我们。这种懒的行为和你同桌受够了,发展成当年的匆匆忙忙。

剧版《匆匆那年》

其实青春片可以拍,也可以大量拍,但这类片子的拍摄需要主创人员的用心,才能跳出常规,拍出新意。如今青春文学的影视剧改编如火如荼,但不代表这种现象没有问题。青春文学毕竟没有经过时间的考验,大部分都不是经典作品。

期待未来的青春片能摆脱个人怀旧,呈现更多侧面。

原文,图文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