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香港黄赌毒最猖獗的时候,60年代香港黄赌毒

2023-11-14 11:36 作者:岑岑 围观:

#标题创作挑战#

作者:哈布斯堡的彼得·帕夫洛夫斯克大公。

欢迎来到大公,带你装X,这是一个帮助你在观影过程中提供冷知识和X的程序。

很久以前我们做过一个香港剥削电影的专题,规模很大,画风很猥琐。今年世界禁毒日,我们做了一个毒品科普专题,还是规模大,画风严肃。

该来的总会来,团里也开始催多了。黄赌毒三害只一赌。

不过在香港电影史上,赌博电影还是比较容易拿到的,值得一提。

我想说,赌博电影是“三害”系列电影中危害最大的。不知道你会不会喷我?

其实这个问题极其吓人。

“黄赌毒”三害中,毒是致命的,但电影圈没有毒品电影,只有禁毒电影或禁毒电影,出版业也是如此。毕竟中文世界不是英文世界。没有瘾君子出版回忆录为毒品歌功颂德,《美国篮球日记》这样的奇葩也不可能诞生。只是在《古惑仔》这类无辜的黑社会电影里,有一点鼓励年轻人吸毒的镜头,所以《古惑仔》系列把一代年轻人教坏了。不是危言耸听。

黄色,也就是剥削电影,比较特别,可以完美的结合诱惑性欲和引导人向善的矛盾。最典型的是《肉蒲团》。正片极其淫荡,但结局还是引出了“妻女被强奸怎么办”的后禅境界你还不会觉得突兀。

著名的老题材《金瓶梅》,最后,西门庆家的结局也是“白净真干净”。不管内容是什么,结局一定是领人向善。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

也属于中国文化的特色,这在西方电影中并不多见。但最近因为“政治正确”,西方各种思潮不断冲击传统宗教的保守价值观,于是诞生了《王牌特工2黄金圈》等诸多为吸毒歌功颂德的奇葩。

应该说,黄赌毒三害中,与传统正能量价值观背道而驰的最严重的就是赌博。

香港赌博电影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冲击传统价值观,不断脱罪,不断引向邪恶的过程。

这要从赌博片的诞生说起。

香港上映的第一部带有赌博元素的电影是哪一部?没有人能证明这一点。我猜有可能是不被认可的007系列的“原版”:皇家赌场。

60年代,香港人的涌入推动了市场繁荣,使得邵氏工作室的“四头”电影有了市场。详细内容请参考前面的三级主题。

赌片出自《四头》中的“枕头”,是言情片的分支。

我还记得,在与浪漫电影一同诞生的民间电影中,有一个小门类小得不成分支,欺骗片。

然而,赌博是欺骗的一种。虽然是大树枝,但在当时可以说是毫不起眼。

这是第一个x点。

香港电影史上第一部“赌片”是什么?

只要你仔细研究,你会发现这是一个浆糊,什么都可以说。但一般认为赌王的骗术(1976)才是香港赌博电影的鼻祖。

如果你的小伙伴这么跟你说,记得要毫不犹豫的反驳他。兄弟们,是时候装x了。

你应该老老实实问他,1972年张增泽导演的《吉祥赌馆》是什么?

《幸运赌场》是当时的大腕何莉莉和埃利奥特·恩戈克的合集。动作设计也是一流的,具有张彻血腥暴力的元素风格。对旧社会黑帮赌场的刻画有着非常深刻的阐述,当然复仇的力度也是热血沸腾。

当然,你可以说这本质上是一部张彻式的快乐杀戮电影。

两年后上映的许氏兄弟喜剧《鬼马》(1974)怎么样?这是剧本层面的基本故事线。最终,许冠杰把自己从赌桌上骗来的30w全部还了回去,够深刻的。

而且在《幸运赌屋》之后,张增泽还出演了两部电影,都与赌博元素有关。一个是“恶霸”;另一部更直白,直接叫《作弊者》(都是1975年上映)。

你什么意思?张增泽并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导演。他是金马奖最佳导演,而且不止一次获奖。获得二等奖的电影是《建桥轻骑兵》(1977年上映),与《恶霸与骗子》同年开拍。

那么,1976年,程刚的《赌王的骗局》是如何成为“赌博电影”的鼻祖的呢?

那要看你怎么定义“赌博片”了。

当然,赌博电影不只是有赌博元素的电影,所以也轮不到它。

如果是一部以赌博元素为主线,而不仅仅是赌博元素的电影,那么《鬼马》和《双星》这两部专注于欺骗和赌博的电影为什么不是赌博电影的鼻祖呢?

如果真如百度百科所说,是导演程刚的《中国民间赌派,千技之精华》,其实这些都不是第一次呈现了,张增泽的电影也有不少,尤其是《作弊者》。

更何况,如果你看过原著,你会发现《赌王骗局》的大部分情节都不在赌桌上,重点还是在“诈”。这和很多年后那些不是女性导演的电影大相径庭。

为什么?

这又要回到开头的话题了。赌博片可以说是黄、赌、毒三害中唯一的特殊类型,走回头路,不断做减法,不断把人引向邪恶。

这是因为他发展过程中特殊的进化曲线。

而第一个转折点就在这个《赌王大骗局》里。

第二个转折点由一个叫王的胖导演主导。猜猜他是谁?

然后,废话一完,前言就完了。

故事,该开始了。

很久以前,在遥远的银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