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天才少女的原型是谁,天才少女 影片

2023-11-13 17:05 作者:岑岑 围观:

人们总是惊叹于天才的天赋,却没有接近他们的日常生活。天赋异禀的人,因为智商与一般人不一样,他们到底会获得更大的快乐,还是因为格格不入而活得更加不开心。

电影《天才少女》不仅从天才的角度另辟蹊径来探讨教育的问题,更是从影片中生活化的叙事方式,以及两代人不同教育理念的冲突,充分展现了教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影片由美国队长的饰演者作为男主角,以简单的线性化叙事方式,通过弗兰克和母亲伊芙琳争夺侄女玛丽的抚养权,平凡生活和天才教育不同理念之间的博弈,充分展现了教育理念的冲突,探讨教育的共性问题。

当我们对孩子教育时,究竟应该是尊重孩子的内心,让他成为一个拥有社会性的人,还是让他变成一个我们所一直期盼的人。影片最终给了我们一个答案,那就是爱的教育,才是伴随孩子成长最好的礼物。

01、以情节上的独特设置,将教育冲突充分展现,而温情又贯穿影片始终

电影通过简单的线性叙述和生活化镜头,增强观众的代入感,直观地揭示教育冲突。围绕玛丽和母亲戴安的教育问题,在不同人物的烘托下,使故事情节自然呈现在观众面前,减少了突兀感。最终,电影以温情开始又以温情结束,美好的结局彰显导演对教育的乐观期待。

第一,以生活化的线性叙事方式,围绕玛丽的教育和抚养权问题做为故事主线。

电影采用简单的线性叙述方式,以生活化的镜头展现弗兰克与侄女玛丽相处间的温馨。在这条主线条中围绕着侄女玛丽的教育问题,去天才学校还是待在普通人的学校,与母亲争夺子女的抚养权之间,不断的开展故事线条。

在电影的写实化角度中,场景更具生活化,使故事展现得更加逼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也使故事的走向更显温馨。影片最终以温情结尾,给天才少女玛丽安排一个让观众更容易接受的美好结局,体现了电影的美好初衷和对教育的乐观走向。

第二,以符号化的人物设置做为暗线,留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揭示教育的残酷性。

玛丽的母亲戴安虽然没有真正出现,所谓的人物介绍也是只言片语,但是她的人生经历却贯穿影片始终。戴安的人生遭遇影响了玛丽,并且通过她的人生经历,来探讨面对天才应当有着什么样的教育。

戴安的自杀,揭示了玛丽外婆伊芙琳教育方式的残酷性。过于严厉和附加条件的爱,剥夺了子女的自由天性,这就造成了戴安的人生悲剧。这也是弗兰克坚定的要把侄女玛丽带走,并希望她上普通学校的原因。

天才少女玛丽内心敏感的原因之一,是血缘上的父亲从来没有承担过抚养玛丽的义务,对玛丽毫不在乎。究其原因,在于戴安的正常社交一直被母亲剥夺,她对爱情方面的情感是缺失的。戴安不能与相爱的男朋友在一起,在爱情的绝望和情商的缺乏下,自然不能期待她能给玛丽一个充满责任感的父亲。

而影片最终的高潮,也是戴安表示她所解答出来的数学公式要在母亲死后才能公开。通过这种对母亲的抵抗,使影片最终推向了高潮,为最后伊芙琳放弃抚养权的反转剧情做了铺垫。

第三,非主角人物的设置,也对推动情节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在线性叙事的线索上将玛丽的家庭背景交代的更为清楚,影片中数学老师邦妮这个角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解玛丽,因此邦妮对小女孩的身世展开了调查。通过邦妮的调查,避免了采用简单旁白介绍玛丽的家庭背景而显得单调的问题。以邦妮的深入调查与弗兰克之间的互动,观众通过她的角度了解到了玛丽生活当中的全貌,了解到天才少女的背后天才母亲自杀以及在教育上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影片又将邦妮加入了与弗兰克之间的感情线,通过这种互动镜头,给了更多环节展现弗兰克的内心深处,为之后法庭的抚养权争夺埋下了伏笔。

电影的叙事顺序非常简单,但里面的情节铺垫和人物设置却精心设置。在看似自然的叙事线条中,每一步精心设计好的画面,最终将电影推向了叙事高潮。

02、影片以多处细节来展现教育的复杂性和悖论,探讨教育的真谛

电影通过两代人的教育理念冲突和弗兰克的混乱人生之路,来探讨教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通过电影的多角度呈现,让观众自己去思考教育的真谛。

首先,对于天才来说,天才教育还是进行平凡的生活,其实是个两难问题。

在影片中,舅舅弗兰克由于天才姐姐的自杀给了他内心很大的触动。因此他认为,生命的健康发展必须有着良好的社交关系,所以他认为定玛丽应该进入普通学校进行学习。然而他的邻居罗伯塔以及数学老师邦妮都和他持了相反的观点。罗伯塔认为玛丽不适合在学校里生活,而邦妮认为在普通学校是对玛丽天赋的浪费和扼杀。

由于玛丽所掌握的知识远超于同班同学,但因为长期缺乏与同龄人沟通,缺乏融入社会的经验,频频做出与该年龄段不符合的事情,包括顶撞老师和校长,不经过老师允许就回答问题等。玛丽在学校中的种种受挫,也为了接下来外婆伊芙琳的出现买埋下了伏笔。

玛丽在校车上看见校园霸凌,便现象挺身而出打伤了校霸。因此舅舅弗兰克受到了学校的约谈。学校同时通知了玛丽的外婆,至此故事便将外婆引入了叙述线条之中,为接下来的精彩的法庭对决埋下伏笔。

其次,抚养者弗兰克自身的生活也存在着各种问题。

与玛丽相依为命的舅舅,他认为一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因此他主张玛丽在普通学校当中去接受社交,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他的主张则是基于姐姐戴安自杀我得出来的结论,根据自身的经验而得出玛丽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而不是完全听从玛丽的内心需求。

除此以外,弗兰特自身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他一开始是波士顿大学的哲学教授,但是最后放弃了这一个职位,成了一名普通的修船工,经济上入不敷出。当玛丽想买钢琴的时候,他无法满足她的需求。而更重要的是,他甚至无法建立起个人的感情生活,每周六都流连于酒吧,曾经对一个醉鬼也有过暴力行为。邦妮接近了他与之相恋,但最终两人还是没有走到一起。

从弗兰克的人生轨迹上,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处处存在着悖论。当一个人意识到怎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的时候,他已经在这条别人给自己安排好的教育之路上,走的太远。

教育无疑是复杂和丰富的,到底是尊重孩子的内心,教育他成为一个拥有社会性的人,亦或是我们所一直期待的目标,一直是我们每个家长所深思的问题。这也是影片背后所展现的深刻意义。

03、故事背后展现的伦理关系的错乱,揭示不当教育带来的巨大伤害

影片中的天才少女,母亲自杀,而父亲对于不管不问,从小到大都是由舅舅来抚养长大。这样的一种家庭环境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呈现出令人触目惊心的状态。而其背后,便是上一代人造成的亲子伦理悲剧对下一代人所带来的极端影响。

首先,玛丽没有母亲享受不到父爱,背后是上一代人所造成的伦理困境。

玛丽的生母是一个著名的天才女数学家,而外婆也是一个在数学上有极为天赋的人,照理说应当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可没想到,少女玛丽却是实际意义上的孤儿。在法庭上我们可以看到,生父从没有当承担过作为父亲的职责,甚至不知道玛丽的中间名,从来没有看过玛丽。而事实上他们的居住地其实很近,都在同一个城市。

这样的根源,就在于母亲在成长过程中,血脉亲情被畸形的管束进行了极端化的切割。

戴安在成长过程中,曾经喜欢邻家男孩要去滑雪,却被母亲控告对方绑架,导致戴安一度尝试自杀。而在电影中,从伊芙琳的口中,得知戴安唯一的爱好就是数学。这个结论是违反人天性的,从中我们可以获得信息,那就是戴安其他兴趣爱好都被母亲人为地剥夺了。

母亲的爱是有条件的,这就使得戴安长期在极端的环境下缺少正常的社交教育。未婚先孕这种行为,违背了喜欢支配的伊芙琳的意愿,因此伊芙琳放弃了戴安。戴安在亲情和爱情的双重抛弃下,留下难以弥弥合的心灵创伤。而绝望的戴安找到弟弟弗兰克时,弗兰克却急于出门约会,回来时孤独的戴安已经自杀身亡。

伊芙琳对女儿的抹杀性别意识的控制,将女儿当成自己实现名利的工具,女儿所感受到的母亲的爱和接纳是有条件的,是建立在自己天才基础上的。而作为自己的亲人弗兰克,注重的是自己的利益。戴安没有感受到强烈的血脉连接,这就造成了戴安的伦理悲剧,也使得自己的女儿最终缺少父亲的关爱。

其次,以戴安的证明手稿最终实现伦理自由。

影片并不并非止步于伦理悲剧。在残忍关系的背后,影片的最后还是想体现一种温情的结局。影片中以维纳斯托克方程问题的解决,为这段荒谬的亲子伦理关系画上了句号,实现叙事的高潮。

在影片中,戴安早已解出了维纳斯托克方程,但是她提出要在母亲死后才能发表。戴安到死也不愿意让母亲完成自己的梦想。这种报复极为可悲,但同时也让母亲感受到了女儿对她的愤恨。伊芙琳在后悔中终于感悟,决定放弃对玛丽的造梦教育计划。玛丽终于能和舅舅弗兰克自由地生活在一起。

影片通过戴安的证明手稿让外婆放弃对玛丽的造梦计划,这样的一个温情结局,减少了批判的力度,但这也是电影当中悲悯德性的体现,迎合了观众审美的期待。

电影早早地就将戴安证明维纳斯托克方程这个事件做了充分的铺垫。因此当这一结果在呈现在观众面前时,观众并不显得突兀,这样的一种叙事策略十分成功。

虽然电影角度是从天才少女的身世引开的,但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具有教育的普遍意义。从玛丽的个人经历,引发人们对教育的社会意识以及亲子伦理诉求的关注,同时通过温馨结局,实现观众对社会伦理自由的期待。

04、由影片中的叙事情节,探讨关于教育的现实意义

从教育中的悖论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舅舅弗兰克还是外婆伊芙琳,他们都没有真正了解玛丽内心的需求。唯有适合自己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①教育的真谛是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

在影片中,舅舅弗兰克害怕玛丽会成为第二个戴安,因此他认为一个人的快乐成长必须拥有健康的社会关系,因此他让玛丽去普通学校接受教育。每当玛丽沉迷于数学题目的时候,舅舅就会对她说,不要老是做数学题,要出去玩去交朋友。

但是玛丽真正喜欢的的确是数学。当外婆将笔记本电脑给玛丽,给她介绍老师进行数学学习的时候,玛丽的内心反而是快乐和满足的。

某种程度上,伊芙琳的出现与其说是一场危机,不如说是一个契机,她迫使布兰克去反思自己的做法是否也是一种矫枉过正。

教育就是要尊重个体的需要,而不是通过自身的经验来决定他人的未来走向。教育的过程当中,爱是陪伴孩子成长最好的礼物。那么在爱的基础上,我们充分了解孩子的个人需求,尊重他人是另外一个独立个体,而不是想当然地让其成为我们想象的那个人。无条件爱的背后,最终就是尊重和放手。

②教育离不开家庭关系的健康发展。

影片从天才少女玛丽的家庭悲剧,揭示了一种触目惊心的伦理错乱。影片中虽然玛丽的父爱缺失,但是舅舅弗兰克给了她无条件的爱。因此玛丽内心的缺失感得到了补足,畸形的血缘亲情获得了弥补。所以,玛丽依然成为一个内心健康、积极向上的少女。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孩子因为父母对他极端的教育方式,而导致了种种人间悲剧。在以尊重为孩子的前提之下,只有良好的家庭关系才能给一个孩子健全的人格,给他成良好的成长空间。

③教育离不开社会坏境的包容。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环境对一个人家庭教育的影响。从邻居罗伯塔的态度、学校里对天才少女的选择以及法庭上法官的判决,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一个人的教育。

即使弗兰克非常的爱少女玛丽,但是法官依然将玛丽判给了跟她关系并不亲密的外婆伊芙琳,仅仅是因为伊芙琳有更好的物质条件。而且法官也倾向于玛丽去进入天才学校学习。他们想当然的思想,将抹少女自身的需求抹杀,通过他们的刻板印象加以定论。

因此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只有社会给予更多的包容,更多地去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而不是通过自己的想当然做一个粗糙的判定,那么一个孩子的童年和成长过程才能够更加健康和完善。

一个人的天赋跟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并非是悖论的,它应当是一种相互的交融和统一。天才确实难得,但是平凡也难能可贵。天才更需要我们以平常心去看待和培养,让他拥有良好的心态和博大的胸怀,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这才是培养一个天才的正确模式。

结语

影片虽然以大团圆的结局给了一个温馨的场面,但其背后却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教育问题。里面揭示了触目惊心的伦理悲剧,给了我们观众一个警示,那就是探讨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应当如何正确地对待孩子。

每一部电影都是在告诉观众应该怎样度过一生。只有观众通过电影揭示的深刻话题,意识到关于爱和教育以及尊重的问题,那么世间才会少一些伦理悲剧,多一些健康完善的人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