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TVB版《鹿鼎记》里一段搞笑剧情,藏着清初一桩细思极恐的大事

2023-11-13 16:51 作者:岑岑 围观:

作者:本刊特约作者朱江

在《鹿山公爵TVB》第44集中,一向圆滑的韦小宝遭遇了职场上最大的危机之一。先是青木堂这个打工的,派兄弟纠缠韦小宝,然后是真正的老大康熙把韦小宝叫到宫里。韦小宝拿着枪和棍子,一边警告一边急忙说:“皇上刚刚提到台湾省的灾情,我贪图百万银两,不如拿出来帮助台湾省的灾民。”

说起韦小宝救灾的钱,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根据鹿山公爵小说的描述,韦小宝纠缠施琅前往台湾省,顺便以能说服康熙放弃动台湾省军民为由,诱骗台湾省民众踊跃捐款,从而大发横财。

诚然,韦小宝在台湾疯狂花钱主要是因为小说的艺术加工。但鹿山公爵所说的“迁民入内,弃台省”事件,却是清初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康熙弃台。

第一,康熙弃台

1683年,施琅率军东进,南明郑政权投降。作为李咏王朝在南明的“东宁府”,台湾岛被纳入清朝版图。然而,对于清廷来说,新的麻烦又开始了。

朝廷上很快出现了讨论台湾省前途的声音,王公大臣争论不休,最后分成了“弃台”和“保台”两大阵营。

“弃台”派官员无视“台湾省的土地也是中国的”这一事实。他们反而认为台湾省地狭人稠,财富微薄。朝廷征服台湾省主要是为了消灭“残匪”。现在南明郑政权被灭,台湾省被铲平,台湾省的钱就没必要留着了。

不得不说,“弃台派”的官员认为台湾省只是一个小岛,不值得朝廷出兵驻守。这当然是由于这些清廷官员对历史的无知,但更多的是因为弃台派官员想通过弃台政策打压靖海侯侍郎这位大功臣。

要知道,施琅东征虽然战功辉煌,但是一来他曾经是郑的幕僚,二来他在征讨台湾省的过程中,也没少得罪同僚,所以朝中的官员对施琅都很生气,想借机恶心一下施琅。

在弃台官员洗脑宣传“台湾省无用论”的舆论引导下,清廷不少达官显贵认为台湾省“孤悬海外,无关紧要”,甚至康熙皇帝也一度认为台湾省是弹丸之地,“一无所得,二无所失”,逐渐萌生了放弃台湾省的念头。

可以说,如果抛弃台湾的官员被成功洗脑,宝岛台湾省将很可能彻底脱离中国大陆,而在当时“大航海时代”背景下被南明王朝赶出台湾省的荷兰殖民者将很可能卷土重来,这对中国历史乃至东亚历史都将是极其可怕的。

所幸金庸不忍受尽苦难,安排韦小宝在鹿山公爵处消费,化解了这一隐患。然而,如果我们审视一下真实的历史,就会发现“拯救”台省的并不是韦小宝,而是《鹿鼎记》中几乎没有存在感的施琅。

作为官场老手,施琅显然想在官场混下去。最有利的办法就是时刻保持低调,明哲保身,做一个“明智”的武将。

但是,施琅这么做并不是出于一个军人的责任。他不顾自己敏感的身份,冒着被诬陷和怀疑的危险,毅然递给康熙一张著名的《陈宫台省弃子》。

在这次讲座中,施琅从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东南沿海边防的角度,深刻阐述了台湾省的立场。“北接吴辉,南接娇娇,绵延数千里,山川险峻,口岸道路迂回,是江浙闽粤四省的左后卫...虽然是外岛,但却是四省之钥...它绝不能被抛弃。”

而且施琅以自己多年的经验客观分析了台湾省的经济价值。他对康熙说:“台湾省虽小,但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硫磺、藤条、甘蔗、鹿皮等日用品,台湾省应有尽有。而且台湾省的海运业和渔业都很发达,出兵台湾省不仅会造成财政负担,还会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施琅除了把事实摆在桌面上讲道理,还把“弃台”的风险讲清楚了。远远的,他说他前面的荷兰人已经对台湾省岛垂涎三尺了。自从被南明延平郡王郑成功驱逐出台后,他们的侵占之心从未断过。而且一旦“弃台”,退守澎湖,澎湖肯定防不胜防。到时候东南沿海就会暴露在别人的坚船利炮下,这个麻烦就没完没了了。

像教科书一样严谨实用的奏折一下子解除了康熙皇帝的所有后顾之忧。或许是意识到了康熙皇帝弃台思想的松动,施琅立刻趁热打铁继续说道:“如果出兵台湾省,只需要8000人镇守台湾省岛,2000人足以镇守澎湖。届时澎湖与台湾省互为犄角,必将永固。”

一些有理有据的建议终于打动了康熙。于是康熙很快下旨,从今天开始,将台湾省改为台湾府,下辖三县,并设置士子对其进行教育,投入巨额资源建设台湾省岛。

第二,繁荣的台湾省岛。

经过多年的战乱,台湾省本岛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的和平环境成为台湾省经济发展的最佳助推器,同时促使清廷解除实施多年的“海禁”和“移海令”。

无数游子终于等到了回到家乡的那一天。他们的到来也带动了台湾省和东南沿海四省手工业、航海业的爆炸式发展,以至于《定海县志》不能不提到“自封海以来,江南福建沿海各县渔船云集,大小船只数千艘,人数数十万。”

同时,随着政策的放宽,许多汉族移民来到台湾省定居,加速了台湾省农业的发展。短短十年间,台湾省有记录的农村从18,454A增加到25,460A。

新开垦的农田给台湾省带来了丰收。据《台湾省通史》记载,到雍正十三年,新开垦的土地上已增加粮食80075石,台湾省所辖三县产糖达60多万筐,每筐170斤,数量可观。

台湾省由此成为清朝财政的聚宝盆,繁荣的商品经济也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1684年,清廷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设立了四个海关。此后,沿海地区的人们经常看到漳州的商人带着丝线、纱线、纸张、烟草、布匹、草席、雨伞和各种时令水果漂洋过海做生意,荆州的商人带着瓷器和纸张,兴化的商人带着砖瓦,福建的商人带着笋干和香。

沿海商人的货物主要销往台湾省和东南亚国家。商人们回来时,他们的船上满载着大米、小麦、黑白蜜饯、鹿肉等充满台湾省特色的商品。

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稳定的“台湾政府”不仅让清朝的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也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从这个角度看,台湾省回归,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福祉。中国的领土,不能少!

参考资料:许、安彩凤的《清初台湾省废之辩》、唐明珠的《清初施琅与台湾省统一》、许的《清代杰出将领——施琅》、吴红立的《<陈宫与台湾省废学>》是施琅重视民族大业、屈辱岁月的历史见证,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的奋斗历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