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恋恋笔记本 百科,恋恋笔记本是悲剧吗

2023-11-13 12:41 作者:岑岑 围观:

编辑评论/注释

凶猛的疫情给2020年初蒙上了阴影,但即便如此,人们也从未忘记那些美好的东西,比如爱情。2020年情人节如期而至,“光明观影团”选取古今中外经典爱情叙事文本进行点评,包括美国经典言情片《泰坦尼克号》和《笔记本》,以及《花样年华》中更具艺术性的中国电影。既有电影大师希区柯克的《后窗》,也有戏曲大师汤显祖的《牡丹亭》。希望读者能在不同文本的解读中看到爱情的“如梦似幻”,获得感知爱情的力量。

作者:彭

爱情一直是电影最喜欢的题材,这主要是因为电影的“造梦”机制,特别适合表现爱情的浪漫属性。随着情人节的到来,重温经典的浪漫电影似乎可以算是一种仪式。我们可以从别人的爱情故事中获得一种满足感,无论是泰坦尼克号的梦想,还是两个小男孩的纯真,抑或是《花样年华》中的悲伤,每一部电影都有自己触动我们的影子,而这种触动就是观众在电影中的情感投射。为了避免让观众意识到这种机制,电影往往会采取“拼接”的策略,让观众沉醉在电影制作的“梦境”中。

笔记本海报

尼克·卡萨韦蒂导演的《恋恋笔记本》是一部美国爱情片,口碑很高。甚至在豆瓣评分8.5,超过43万人参与评价。高分的背后是人们对影片高度认可的体现,实际上也证明了影片中“拼接”策略的巧妙运用。影片讲述了富家女艾莉和家境贫寒的诺亚,遭遇父母反对分手,误重聚,最终相守终生,携手离世的故事。从电影剧本的基本框架来看,这种故事模式相当符合好莱坞浪漫电影的叙事策略,花样百出,类型繁多,但电影不止于此。平庸的“造梦”电影往往随着观众的离去而破灭,而精彩的电影却让人即使跳出文本也忘不了剧情,甚至深信不疑。《笔记本》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在浪漫的文本中实现了对观众的深度拼接。

电影深度拼接的策略主要体现在叙事模式上。影片开头,杜克老人拿着笔记本给养老院里的一位老年痴呆症的老太太讲了一个故事。场景在杜克的故事中逐渐展开,接下来的情节都是由电影的人物讲述,而不是电影本身。故事讲的是一个年轻木匠诺亚和一个富婆艾莉曲折的爱情故事,相当浪漫,以至于杜克会时不时打断故事的进展,给听着的老奶奶制造悬念,然后在后者忍无可忍的追问下继续讲下去,诺亚和艾莉的情节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影片在叙述者和被讲述者的不断更替中,逐渐为观众建立起一种客观的错觉,即影片只展现了杜克口中一个梦幻、浪漫甚至虚假的故事,以此来让老奶奶饶有兴趣地聆听。这种客观假象的建立,让观众相信故事就是故事,与两位老人无关。然而,这正是这部电影的高明之处。

笔记本剧照

随着电影剧情的发展,老奶奶对悬念的正确判断让观众意识到诺亚和艾莉的故事是两个老人的经历,直到杜克在谈到故事结局时故意停顿了一下:艾莉在未婚夫莱恩和诺亚之间做出了选择。伟大的问题抛给了正在听的祖母。这时,她哭着抽泣着对杜克说:“你是诺亚,我记得。”至此,人物口中的故事和影片中的故事是统一的。诺亚和艾莉的爱情正是两位老人年轻时的经历。故事完美的移植到两位老人身上,然后发生了更浪漫的化学反应——老人如此耐心的陪伴着老年痴呆症的老太太。除了爱还能是什么?为了继续强化这种浪漫主义,影片在接近尾声的十分钟里,完全抛弃了对过去的回忆,聚焦现实。只醒了5分钟的艾莉又不认识丈夫了,伤心欲绝的杜克心脏病发作。一天晚上,杜克来到艾莉的病床前,两个生命垂危的老人选择了同归于尽。爱情的浪漫主义在这个悲剧结局中达到了顶峰,观众被深深地缝进了电影的叙事文本中,无法自拔。

其实,老先生诺亚·杜克用“杜克”的简称给老埃莉讲故事,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埃莉因为不认识自己而痛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疏远观众,在讲故事时不怀疑讲述者的身份。但正是这种客观的信任,让观众陷入了更大的欺骗。观众认为诺亚和艾莉不仅突破了贫富差距、父母的反对、其他崇拜者的竞争,还能白头偕老,同归于尽。这不还是好莱坞编的《爱的梦想》吗?

笔记本海报

关于好莱坞电影是“酒”还是“毒”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有学者认为,好莱坞电影的叙事策略是“拳头+枕头”,不断制造骗人的叙事文本来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无异于“精神鸦片”。当然,电影对爱情的表达可以是浪漫的,但浪漫不是虚幻的。相比《泰坦尼克号》中爱情的浪漫表达,笔记本显然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它让观众深信,电影所制造的爱情故事甚至可以像主角一样牺牲,这显然不是现代爱情伦理所提倡的。(彭)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