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 唐孙三离三别等,你可知为何如此设置

2023-11-13 05:11 作者:岑岑 围观:

古代先民对“三”这个原型数字的特殊感情,反映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反映在古典小说的情节中就是“三个复杂情节”。

从形式上看,“三复情节”是经过三次重复才能完成的情节,如《封神演义》中的“广三访蓝宫”、“汉魏葛洪《神仙传》中的《左慈》中的《左慈三演曹”、《王安石三难,苏》和《包三出场》

例子有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邀出山,张飞三顾徐州,陶三顾冀平,三顾,诸葛亮三谋,水浒中三顾朱家庄,三顾死囚。

在《西游记》中,也随处可见“三复情节”,如“唐三藏、孙武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孙武空三音芭蕉扇、唐孙师徒分离、“三人行”等。“三复情节”的频繁出现,既与先民对“三”的特殊感情密切相关,也与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读者的接受心理、作品的长短顺序等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西游记》中“三重情节”的设定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和传统。中国古代有一个礼仪习俗,事情要做三遍。同样,在中国的审美期待中,要克服一个重大的困难,主角必须努力重复三次才能获得成功,达到最佳状态。少于三次不利于展现主人公坚定的意志和难度,多于三次显得过于繁琐,主人公过于愚蠢。三次只是不多也不少,是能产生“快感”的次数,符合中华民族内在系统的原始结构。

其次,《西游记》中的“三重情节”符合读者的接受心理。“三重情节”的发展过程是“前进→障碍→前进”的三段式。这种螺旋式的三段式发展形式,对称而紧凑地将故事推向高潮,将对立双方的矛盾一步步激化到极致,将故事的戏剧性发挥到极致。既满足了读者紧张期待的好奇心,又不会因为过于繁琐而让读者失去耐心。恰到好处的时候,就呈现了一个完美的结局,满足了接受者期待大团圆结局的审美心理。这种情节设置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扩大阅读市场,显示小说文体的价值。

第三,《西游记》中的“三重情节”符合章回式小说的篇幅和顺序要求。章回式小说是以章、节为单位讲故事的小说文体。这些章节既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大故事。《西游记》共有100章,每章约6000字。这样的章节,一般不适合讲过于复杂的情节。

亚里士多德曾在《诗学》中说:“一个有生命的事物或任何由各部分组成的整体要想美,不仅要在各部分的排列中看到秩序,而且要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在于体积的大小和秩序。一个太小的动物不可能是美丽的,因为它太小了,不转动眼睛看不清楚;一个太大的东西,比如一个千里之长的动物,不可能是美的,因为如果你一眼看不到边缘,就看不到它的统一和完整。同理,一部剧的剧情也要有一定的长度。最好是让记忆整体掌握。”

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也认为:“一个物体的各部分之间的某种秩序和结构,适合于使心灵感到愉快和满足,这就是美的特征。”显然,“三重情节”符合本卷的大小和顺序。不太大也不太小,不太长也不太短,肥而不胖,瘦而不燥。是创作者展现饱满人物和精彩故事线的最佳选择。

就这样,“三层楼情节”在文本的西游中频频出现,以其含蓄、丰富、简洁、恰到好处的特点吸引着读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