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五分是什么意思,5分钟电视剧

2023-11-11 06:28 作者:岑岑 围观:

由杨紫、井柏然主演的剧《女心理师》“摊上了事”。

近日有博主爆料:

随后,心理学博主KnowYourself也转发了这条,评论:不要再把“误导”洗地成“宣传行业”了。

心理学专业知识暂且不论(毕竟我不懂,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

这剧其实从开分就陷入了“烂不烂”、“5.1高了还是低了”的口碑分裂争议中。

剧评论区,都是一团浆糊、一片混沌。

大众的差评数不胜数。

而粉丝们在各个平台“出征”,见差评必“屠版”,名头其中就有:

“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都说好,你比心理咨询师还专业?”

大咖背书

打脸来得太快。

且粉丝还爱说:“不是剧不好,是你没看懂。”“看这剧需要耐心,熬过前两集,后面就好了。”

当吹嘘一部剧的“好” ,却需要以贬低观众的审美水平作反面。

那不好意思,或许正说明,它事实上就是“烂”。

由[误杀]导演柯汶利执导;

杨紫、井柏然主演,倪萍、黄觉等实力派助阵;

改编自毕淑敏小说《女心理师》。

各个层面的配备都挺S级的,也看得出剧方野心很大,但最终呈现效果却拧巴别扭。

或许,这个题材有一些现实意义,但也改变不了它:

作为一个类型杂糅失败品的难看。

“科普”宣传片

《女心理师》剧方可能自己也挺别扭的。

看不上偶像剧,喜欢强调我们这是“观照现代人心理的现实题材”;

结果男俊女美的男女主戏份拍出来,一样的旋转拥抱转圈圈,一样的中学情缘再重圆。

和偶像剧也没差。

他们还有一个听着就很唬人的宣传噱头:“第一部心理题材国产剧。”

是的,它和以往荧幕上更偏向犯罪悬疑、催眠与心理侧写等方向的心理题材割席了,本剧聚焦的是都市普通人的心理问题。

也就是说,从剧名到题材,都让人对本剧场景有相关心理预设:

心理咨询师在室内接待来访者,通过语言发生疗愈。

但问题是,单场景、依赖对谈的心理治疗场景,并不像警察、律师这些行业,工作场景自带强冲突性。

冲突性带来戏剧性,也就是强情节和看点。

而心理咨询师行业戏剧性偏弱情况下,剧方找来了以悬疑题材闻名的导演柯汶利,使用了大量视听手法来将治疗过程可视化。

比如,剧中出现了很多来访者的心理空间;

以及,使用侦探悬疑片拍法,将女主推理过程视觉化。

你讲它是创新吧,也算。毕竟是日常题材悬疑片化。

可也是这种过于追求形式感的悬疑片拍法,让本剧杂糅难受,不伦不类。

一边是男女主的“宠爱剧场”偶像剧;

另一边是“迷雾剧场”悬疑片;

尤其男二这条悬疑线,太迷惑了

可别忘了,人家主打“都市普通人的泛心理问题”,这又需要日常感、生活化。

于是,本剧就在一个接近科幻片的拉胯开头后,进入了在不同风格类型之间摇摆不定的难受局面。

前两集。

塞了无数信息量、展开了多条线的前两集;

生怕观众眼盲心瞎、品不出男女主人间Bking、行走的光芒前两集。

实在是拍出了2021国产剧最“赶客”的开头。

井柏然饰演的男主骑了摩托,路遇一女孩闯红灯疑似自杀。

只见,荧幕上一个从天而降,骑车飞扑、推开女孩、摩托灰飞,好一个深藏功与名,甘于奉献不留名。

而杨紫饰演的贺顿,在所谓自杀干预中心华丽登场,那边是楼顶女孩“我要自杀”的求助。

这边是,女心理师一通职业微笑、气定神闲、语气冷硬,介绍自我华丽丽的履历,让女孩给求死意志打分。

他出场,是飞天的英雄;

(有人可能会说,这情节到后面有解释,但即使如此,也不能否认“超英”般科幻片开场给人扑面而来的观看困惑。)

她出场,先拍背影、拍嘴部特写,未见其人,慷锵有力的台词先到。

男女主第一时间“抓住”了观众视线,是没错。

但问题是,对对面真正的心理疾病患者来说,拍法太冰冷了。他们是工具人,衬托与呈现了男女主或专业、或乐于助人的人设。

还记得这是一部心理治疗题材剧吗?

可这种冰冷感——表面上的关怀治愈、实质上的工具人人设,却贯穿了整部剧。

剧方一边喜欢说,我们拍的是普通人。一边剧里,所有患者出场,都是统一无例外的“黑压压”拍法。

他/她来了。

他/她带着jump scare惊吓来了,一惊一乍的音乐特效、搭配忽明忽暗的灯光,此人或表情狰狞或蓬头垢面。

出场即夺人眼球,让人迅速锁定,下一单元男女主的工具人已就位。

当这些人,以经典的恐怖片式大反派形式出场,就让人意识到:他们所谓的拍普通人心理问题,有多站不住脚。

每一个治疗过程也很“简单”。

玩一个“火柴测试”游戏,一对貌合神离的父母就突然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一个需要通过不断自残自杀来取得父母关注的女孩,也放弃了对家庭完整的执念。

因糟糕父子关系而患有惊恐障碍的男人、因“妈宝男”问题引发婚前恐惧的情侣。

都是在女心理师的一通理性分析、劝导安慰之下,很快就解决了彼此矛盾,收获了大团圆。

生活中复杂且长期的人际关系、心理障碍,在剧中被“简化”到了极致。

走流程一般,患者出场-贺顿(杨紫 饰)发功-圆满解决,下一轮继续循环。

热搜话题如原生家庭、亲子关系、产后抑郁有了,拥有强大专业知识的精英女心理师人设有了。

如果说,这是一部行业宣传片,那它大概是“成功”(但不专业)的。

但——“你们的亲密关系有很大问题”、“你这是惊恐障碍”的下定义式治疗,虽然听上去理性客观。

落在具体个体生命身上,却显得空洞乏力,缺少细腻和温度。

悬疑片的拍法,让女主不断对着镜头展示宛如推理过程一般的“治疗”,更加重了整体的冰冷感。

它太像行业宣传片了。或者说,像侦探推理片。

科普形式上到位,情感上很难让人共情。

可这恰恰是这个题材最需要的东西:平等和共情。

超级角色

在职业上悬浮,拍成了宣传片。

在人设上依然悬浮,本剧没有普通人。

可能又回到了那个问题:国产剧不会写普通人。

尤其女主这个人设,推理力十足,拥有过度灵敏的听力和超凡记忆,能迅速看穿人心,从眼神、声音、细节做行为与动机预测。

这就“女版”福尔摩斯呗,还拍什么心理咨询剧?

且她热爱助人,甚至到了有些“圣母”的境地。

不仅在职业上认真负责,即使离开了心理咨询室,也经常喜欢“职业病”发作,不拯救个人类就简直无法显示心有大爱既视感。

比如和男主相遇那场戏。

男二吃药后喝酒,即将晕倒擦地,女主一个飞扑险救男二,又被男主拯救。

接下来,你将看到她做心肺复苏、勇跳泳池救人等一系列生活中的大爱举动,和台词“我在救人中获得多巴胺。”

而她之所以离职,更是因为卷入了来访者私生活矛盾。

她默默承受了误解和压力,到离开也没有把真相说出来。

国产剧太喜欢渲染“伟大”了。

一份职业的宏伟和高尚,作为主要人物的女主角的人设高级——职场精英和职业使命感。

也不是说,不能表达一种“中二”般的使命感。

但日剧《非自然死亡》是怎么拍的?

男二虽然作为实习生进入法医行业,但实际上更想成为临床医生的他,对这个行业是轻视的:

“法医学是为死者而存在的科学吧,我更想成为治疗生者的医生。”

作为从业女法医的女主角听闻,只是放缓了吃东西速度,缓慢、小声但坚定:

“法医学是为未来而存在的工作。”

这句题眼一样的台词,在大家休息闲谈中看似随意的被说出来了,充满了日常感,却足够可信。

绝不是国产剧这种男女主摆出大佬姿势,郑重其事讲出宣誓一样的“造福人类”台词,来表达行业的伟大。

用心理学拯救世界的“超英”吧这是

更遑论事实上,原著中的女心理师跟“伟大”丝毫沾不了边。

原著中的女主是个有深层心理问题的“边缘人”。

来自农村,幼年被父亲抛弃,受过继父的性侵犯,逃到都市后,她做过化妆品推销员。

后来,更为了钱和开办自己诊所的事业,嫁给不爱的男人。

而剧里男女主的甜宠感情线,在书里,是赤裸裸的偷情关系。

女主救赎别人,但更挣扎在自我心理的深渊。

这般成人暗黑的人设与展开,显然不符合这一代“都市精英大女主”审美了。

于是,你看到杨紫的角色,成了和其他都市大女主没差的“美强惨”。

飒爽多金,可以随意辞职,开办自己诊所;

专业高冷,走路带风,开开“嘴炮”,就能迅速拯救在精神泥潭挣扎的边缘人,也能几句话为遭遇职场偏见的闺蜜“复仇”。

和闺蜜住大平层,早上起来精致的妆容一丝不苟(不仅是妆容问题,还有过度磨皮滤镜);

身边还有一个整日围着自己转的忠犬狼狗帅气男主角。

比起这些,她身上那点对水的恐惧和幽闭恐惧就太微不足道了。毕竟我们从一开始就知道,她最终一定会被男主“救赎”。

从“边缘人”到“超级英雄”的改变。

是这个角色身上的复杂性被消解,幽暗的人性图层被消失,角色变得扁平和功能化的转变。

就像幻灯片流程一般展现那些心理疾病患者一样。

男女主在这里,也成了功能化的景观。

再加上杨紫对职场女精英的“僵硬”呈现,更强化了这种感受。

杨紫演古灵精怪的少女角色,比如《亲爱的,热爱的‎》里佟年,挺具有说服力的。

但这次《女心理师》,她的角色是一个偏内敛自省,内里自我斗争、自我围困、自我冲斗,但面上职业至上且性冷淡风这样的形象。

她的表演,在和井柏然对戏的偶像剧那一边,并不违和。

但切换到职场戏,性冷淡风基本表现为面无表情。

无论面对拿刀的“私生饭”,还是举着手机当众拍自己的搞事当事人,杨紫给出的反应,都是毫无反应。

从肢体到表情,都保持了一种百分百的紧绷和僵硬。

或许,是演员本身太着力去凹这种冷面精英人设,以及多少有些偶像包袱加成(过于精致化的妆容与磨皮都与人设并不相符)。

不再动用表情,显得“面瘫”,且缺乏日常感。

最后,承认它没那么好,且没自诩的那般专业,并没那么难。

电视剧毕竟本质娱乐产品,对心理咨询可以有戏剧和夸大,可以理解;

但不能接受,一边不专业,剧方一边用“专业性”为自己背书。

且一部剧“烂”,却不能被说“烂”。

只能是观众水平不行,看不懂剧方埋梗且高级创新的拍摄手法。

粉丝的“捂嘴强捧”,只会让看剧的普通观众产生更强“逆反”心理——

你们巨资拍剧,圈地自玩去吧。

如此这般,粉丝大概得偿所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