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如何上出有思维含量的语文课程,如何上出有思维含量的语文课堂

2023-11-11 04:22 作者:岑岑 围观:

思维能力是获取新知识能力的硬核,是看待问题的视角和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教学中的一种自觉行为。语文教师要善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建立语文思维,拓展语文学习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爱上语文。

————————————————

教师是否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是语文教学是否有思维内容的前提。要想上一堂有思维的语文课,就要从提高教师培养学生思维的意识入手。教师无论是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和处理,还是课堂教案的设计,还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引导和指导,都要有强烈的训练学生思维的意识。

用思考的内容教语文,是我多年来深入思考和实践的教改方向。只有赋予语文教学思维内容,才能让学生变得积极主动,语文学习和教学才会更加灵活有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9年版)》提出了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欣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为语文四大核心素质之一,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意义重大。在教学中,教师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同化或适应,即把新的知识和技能内化到原有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中或者把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拉入新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中。但无论是同化还是适应,都离不开思维的参与。

决定一个人未来发展的不是他的知识,而是他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他看待问题的视角和方式。而思维能力恰恰是获取新知识能力的硬核,看问题的视角和方式。思维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一个人能否成为更好的人。

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我觉得至少有以下几个原因。

语文教学过于追求唯美。当我们走进语文课堂,尤其是相对优秀的语文课堂,我们会发现,老师们对课堂上教学设计和语言表达的唯美过于渴求。老师总想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口才。上课时,老师的语言表达或排比,或反问,或重复。老师忘记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的“色”不应该在老师身上,而应该在学生身上。语文老师不应该在课堂上精心设计自己想说的每一句话,而应该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思考学生学习可能产生的结果,如何运用策略进行引导、启发和指导。在教学中,有些老师妙语连珠,但学生的学习状态却是被动消极的。老师尽了最大努力,但徒劳无功。

语文教学太追求正确了。语文教学相对于数学等学科来说,并不是过多的寻求正确答案。而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总是早早的给每个问题设定标准答案,这也是很多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的重要原因之一。课堂教学看似有思维训练,但这种思维训练没有广度,缺乏深度。在语文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思考和表达只是一种形式,与结果无关。在讲授《花钟》时,一位老师让学生大声朗读第一段,找出能概括这段大意的句子。同学们说是第一句,“鲜花盛开,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老师质疑:是第一句吗?有不同的答案吗?另一个学生说是第二句,“如果我们注意一下,就会发现一天中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时间开放。”老师质疑:为什么说这句话?学生们正在谈论它。老师看到这里,就告诉学生:是因为这段话背后的内容是,不同的花在一天的不同时间开放,所以是第二句。乍一看,这个教学环节有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但这种思维训练是表面的。这样的课堂,学生永远体会不到高阶思维带来的巅峰体验。

我在教这门课的时候也遇到过类似的现象。我让学生大声朗读第一段,找出能概括这一段大意的句子。有的同学说是第一句,有的同学说是第二句。面对这种现象,我及时引导:既然有两种不同的答案,请默读一遍课文第一自然段,看完后思考:我觉得是第一句,从这一段找出原因;如果你觉得是第二句,从这段话里找出原因。这一刻成了训练学生思维的最好机会。学生从这一段开始读,依次介绍了牵牛花、玫瑰、睡莲的不同开放时间。为此,学生不仅找到了充分的依据,而且理解了这段文字的具体内容,进一步感受到了作者语言表达的规律和特点。

语文教学过于追求模式。虽然教学不定法已经被提倡了很多年,但在实际教学中,中国教师从未停止过对模型的迷恋。学习诗歌一定是以下几个步骤:解决诗歌问题,认识诗人,理解诗歌,表达诗歌情感。学习一部小说必须围绕情节、环境、人物展开。且不说任何课文的教学都必须是新课导入、整体感知、重点感知、总结升华四个步骤。有时候到了高三,不用老师说,学生已经能猜到老师接下来要做什么了。这样的班级没有神秘感,没有个性。怎么才能让学生喜欢?

那么,如何让语文课真正有思考内容呢?如何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和探究的能力?在我看来,语文教学是有思考内容的,不能只从形式或手段上思考和实践。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构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语文课堂。只有教师心中有课,心中有学,心中有民,每一堂语文课才能充满思考的内容。

老师心里有课。一个老师备课需要一两天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一个真正心中有课的老师,需要一生的时间去准备。用一生备课的老师,往往只需要一两个小时或者半天的时间,就可以准备好一个具体的课文教学。教《一位慈祥的母亲》时,我只用了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备课。第一遍读完课文后,我设计了第一个具体的学习要求:请自由完整地阅读课文,读完后“告诉我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第二遍阅读文本后,基于“小腿的感觉”这一单元人文主题和“理解作者所描述的场景和细节中所包含的感情”这一阅读元素,根据文本表达的特点,即作者梁通过对其母亲的容貌和语言等细节的描述来表达自己的深厚感情。然后设计课堂教学的第二个具体学习要求:默读课文,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母亲容貌和语言的句子,读完后在句子旁边写下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其实我看过,思考过,积累过和这门课相关的资料,可以当教材,也可以不当。例如,我读过并深刻记得作者梁的生平和家庭背景。我知道梁的父母都是文盲,他的父亲是个崇尚体力的文盲,但他的母亲是个崇尚文化的文盲。妈妈希望孩子小的时候爱读书,长大后靠文化立足社会。小时候,梁的父亲在西北工作多年,他是在母亲的影响和教育下长大的。关于梁的这些材料,我在阅读《梁文集》时已经获悉。教《母爱》的时候,有一个教学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我让学生总结课文主要内容时,这个环节已经预设在教案里了。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引导学生训练概括能力是很好的思维训练。在课堂上,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几乎是在复述课文内容。于是我对学生们说:刚才听你们说了很多,老师认可了两个主要的人物,两个主要的东西。我在黑板上随意写了“我,妈妈”,“书,钱”,然后对刚刚总结的同学说:尽量围绕这件事的两个主要人物,两个主要事情来总结。学生说:我想要这本书,所以我向我妈妈要钱来买。我妈给了我钱,我却用这些钱给我妈买了一罐水果罐头。妈妈骂了我一顿,又给了我钱。我用妈妈给我的钱买了我想要的书。这显然是对教师有效的思维训练。

教师只有心中有课,才能在生活的每一天里阅读、思考、设计课堂、倾听学生的表达,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最好的学习脚手架,更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

老师心里有学问。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习。作为教师,要不断研究学习的规律,深刻理解一个人的学习过程是如何展开的,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如何克服。《看得见的学习》这本书里说,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思考学习的概念,努力让教学沿着学习的路径慢慢发展,让学习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也许是因为这个单元的语言元素是学会预测,所以很多老师总是带着学生边读边预测,试图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预测,如何预测。仔细一想,问题就出来了。这是一篇课文,所有的单词都已经在课本上写的很清楚了,学生在课前也接触过这篇课文,后面的内容也很清楚。怎么预测?这都是为了预测而预测,完全的伪学习。真正对学习感兴趣的老师,会正视这种真实的学习情境,换一个角度,让学生借助文中的辅助系统,猜测泡泡里的学习伙伴为什么会这样做预测,还原他预测的心理过程,找到预测的路径。然后在结尾,充分利用课文对原文进行了改动的资源,告诉学生原文的结尾不是这样的,让学生猜测原文中的老房子最后是不是倒了,故事是怎么结尾的。让学生练习之前学过的预测策略,感受预测带来的阅读乐趣,学会预测,爱上预测。只有当教师时刻思考学习的本来面目,时刻牢记学习的规律,不为追求理念而追求理念,不为流水而阉割过程,让位于教,让位于学,学生才会自然而然地调动思维去呼应教师的行为,课堂才会回归思考和学习的朴素本质。

老师心里有个人。语文老师要知道,学生只有站在课堂中央,才是课堂学习的主角。要想让每一堂语文课都有思考的内容,教师心里真的要时时刻刻装着人。老师心中有民,强调要有真正的“立”人。虽然他们是学生,但他们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师心中有人民,摒弃教师在课堂上的“霸权”是关键。老师的霸道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处处被动,更不要说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空和探索的机会。在教《四季之美》的时候,有老师曾经这样设计:请带着爱(一起)和赞美(一起)来读。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思维是训练不出来的,因为老师根本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学生必须按照老师告诉他们的去读。这是典型的老师“霸道”。我在教《四季之美》的时候,让一个学生读题目。学生带着感觉阅读。我问:你为什么带着这样的心情看这个题目?学生的回答是“读这个题目,我仿佛看到了春天的花,夏天的树,秋天的果,冬天的银。”我敢肯定学生:就是这样。读题目,边读边想象与文字相关的画面,感情自然就产生了。我让另一个学生读题目。同学们读的一般,我继续问:你为什么这样读?学生回答:在读课文之前,我暂时不想读任何关于题目的感受,只是觉得自己读得正确流利。我也很确定:很多时候,仅仅从文本的主题很难确定读什么样的感受。当你读完课文,相信你会对如何阅读题目有更准确的把握。我同意你的想法。试想一下,有多少学生在没有真正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情况下,就直奔“有感觉”,而呈现出来的往往是“抓调”。尊重学生的理解、思考和表达,不强迫、不霸权,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只有语文教学有了思考的内容,学生才能在课堂上表现出积极的学习状态;有了语文教学中的思维内容,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语文教学。

(作者来自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教师发展中心)

《中国教师报》2021年6月16日第4版。

作者:王志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