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毁剧第一人!于震把古装商战剧《大盛魁》也演出了“神剧”风格!

2023-11-09 21:23 作者:岑岑 围观:

王向清是刚刚开播的古装商战剧《大圣归来》的第一主人公。这个人的名字真有意思。“皇帝和将军”三个字组成了“王向清”这个名字。

鼎盛时期,跨国公司大盛魁将其资产折算成1.2亿两白银,年收入1000万两白银,最高峰时达到3000万两白银。这是什么概念?

康熙时期,清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在3000万两到4000万两白银之间。

康熙年间,清政府的军队有八旗近二十万,蒙古八旗十万,汉朝八旗二十万,其他加起来差不多六十万。

康熙年间,清政府文武官员总数为15600人,其中北京官员2546人,直隶等省官员6404人,进士3001人,武直官员2651人。

如果把大生魁每年的收入用来供养政府的军队和官员,估计也差不多了。大生魁富如敌国。真的不是盖的。王向清这个名字还是有点保守。

于震在《大胜魁》中扮演王向清。因为该剧拍摄于2009年,此时的于震已经走上了神剧之路。所以,仔细看《大生魁》,还是能发现一些该剧的影子的。

剧中,于震饰演的王向清长得像个混混,吹牛、打赌、调戏孙翔宇,说话更是自吹自擂。这不是“混蛋”形象吗?

剧中的语气和说话方式,与在《染坊大戏》中饰演的陈有几分相似。大染坊是03年拍的,大生魁是09年拍的,应该是以大染坊的风格为蓝本。

然而,无论是长相、演技还是角色魅力,于震都与侯勇的“陈”相去甚远。

康熙向八大御商各借银50万两。当孙膑不知所措时,王向清给孙翔宇出主意,建议用粮食代替白银。不仅如此,在孙翔宇担心禁军的时候,王向清就已经预测到了康熙的选择。

这是什么?这不再是明智之举,这是一种战略眼光。

王向清的技巧不仅限于这些。为了还竹简的债,他姐夫卖了地,还差十二块。

看看王向清是怎么做到的。

他在街上看到有人在他的嘴外面卖宝石,于是他借了一套好衣服,来到了那个摊位。王向清早已看穿了对方的阴谋。他以身上没带钱为由,向卖主索要固定金额的十二两银子。卖主上了王向清的当,只得给他十两银子。这不是空手套白狼,不是作弊吗?

当然,对方也是骗子,十二两银子是假的。

于震在这段话中夸大了王向清,这应该脱离历史的真实。

为什么这么说?

从王向清的画像来看,历史上的王向清很瘦,很安静,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质。

但是剧中于震饰演的王向清长着一张长脸,看起来很流氓,而于震的脸不仅又长又宽,和真实的王向清长相也不太匹配。

况且有脑子有眼光的人大多比较安静,甚至看起来比较内向,应该不会像地震表演中那样夸张吵闹。

据史料记载,王向清交易公平,服务周到。此外,王向清坚持以正义待人,将人力资源视为资本,主张“守信用,守信用”,这意味着王向清非常重视商业伦理。如果没有商业伦理,在当时的人文环境下,即使王向清有灵活的头脑和战略眼光,大生魁也不可能做到这么大的规模。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先立道德。

那么,王向清怎么可能像剧中于震一开始演的那样,是个无赖,平白无故诋毁孙翔宇的名声,和搭档打赌,吹牛撒谎说自己为了赢钱“睡了孙小姐”呢?

无论王向清后期有多发达,他在剧情开始展现的性格都让人觉得不能再爱这个人了。

历史上,晋商非常重视商业道德。晋商的重要代表王献曾说:商与士虽不同,却是统一的。所以,善商者在财货领域,高洁者利而不污。所以,制义有益,名正言顺,也是天道恪守其业的教训。他的话指出,做生意的唯一规则就是生意。

在真实的历史中,王向清应该是不会作弊的,但是在电视剧中,却出现了王向清骗十二两银子的情节,对这个情节的解读有点离谱。

大生魁的安排可能是为了丰富剧情,让王向清这个角色更加立体生动。但是,这样做是不合适的。王向清和大生魁的传奇故事不是给观众看的,而是给观众启发和教育的。

如果塑造了一个错误的角色形象,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误导研究王向清的观众。

看了于震演的王向清,我也想到了一个人,就是《卡兰之刃》里喜欢吹牛的草根渔夫蒋小鱼。当我看这部剧的时候,我对蒋小鱼不断的无事生非和吵闹感到厌恶。《大胜魁》里的王向清也喜欢吹牛,很吵。如果他在看剧的时候有点累,听到他的噪音会更烦躁。

在剧中,于震给人的感觉是,他似乎漂浮在角色之上,而没有真正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演员和角色在某种程度上是分离的。

难怪观众不太喜欢于震。除了他喜欢演话剧,跟他长相和演技差也有很大关系。

历史人物剧不是古装空剧。适当解读是可以的,但是过度解读就不好了。

与于震不同,无论刘奕君扮演什么角色,他都让观众觉得他就是角色本身。在《大圣归来》中,刘奕君饰演孙家少爷,他非常投入。他一出场就把自己的角色搁置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染坊》中,还扮演了赵家三子。

#视频序列化计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