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扎心了!因不可描述的原因,被雪藏五年,一上映即横扫全美票房榜

2023-11-09 17:38 作者:岑岑 围观:

时代的进步,一定意味着人类文明和法制的进步吗?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回答是肯定的。

番茄君也一直这样认为,直到有一天,知道了一组数据。

目前,也就是我们生活的2023年,依旧存在着大量的肮脏和罪恶。

比如:人口贩卖,每年全球人口贩卖的利润约为1500亿美元。

如今,全球沦为奴隶的人数,史无前例,甚至比奴隶制合法的年代还多。

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只不过大多数人没有察觉罢了。

前不久,一部电影,就揭开了全球最大的性丑闻。

它以真实事件为依托,曝光了一条令人发指的儿童性侵产业链。

受害的孩子,大的十几岁,小的五六岁。

他们被贩卖到全球各地,从此以后失去自由,一辈子从事性工作。

有的孩子,还没长大就因此丢掉了生命,当他们被贩卖的那一刻,他们就和自己的家人以及人生说了再见。

电影的名字很讽刺——《自由之声》。

但它的内容,却值得每一位观众细细观看,认真反刍,并将它添加到自己的认知库里。

01、

南美,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似乎终于等到了幸运女神的降临。

一个名叫吉赛尔的星探,看上了这家的小女孩萝西奥。

萝西奥长相可爱,有一副灵动的好嗓子,不仅唱歌好听,还会打鼓,无论是长相还是才艺,都深得星探喜爱。

跟小姑娘熟络了几句后,吉赛尔找到了女孩的父亲。

她表示,萝西奥非常符合自己挑选童星的标准,希望能带着她去试镜,并画下成为明星的大饼。

对一位单亲爸爸来说,能给女孩找这样一条出路,是求之不得的事。

于是他满口答应了吉赛尔的要求,甚至允许自己的小儿子和姐姐一起去。

万一小儿子也被选中,全家人或许就吃穿不愁了。

第二天,父亲换上一身正装,带着一双儿女,来到了吉赛尔下榻的酒店。

敲开门后,父亲被告知离开,晚上七点再来接孩子。

看到房间中满是小朋友,父亲也没有多想。

但他不知道,这是他噩梦的开始。

将萝西奥和弟弟带进房间后,吉赛尔按照试镜的流程,开始给孩子们拍照。

只不过跟其他童星不同,在拍照过程中,吉赛尔频频解开小女孩脖颈的扣子,还给她们画上了不合时宜的妆容。

一天的试镜过后,父亲兴高采烈地去房间接孩子。

可等待他的,却是空空如也,黑灯瞎火的房间。

他疯狂敲开其他房间的门,却也找不到孩子们的踪迹。

父亲发现,自己可能上当了,可偌大的城市,他要去哪儿寻找自己的孩子呢?

而美洲另一端的美国,此刻也在发生着一起案件。

国安部特工提姆,正在监视一个频繁在网上发布儿童色情信息的恋童癖。

当他的账号登陆的时候,提姆小队果断出击,拿下了这个猥琐男。

作为特工,提姆业务了得。

他已经抓住多达288个恋童癖,并将大多数送进了监狱。

而在缴获的录像和照片中,提姆发现了一个特殊的小男孩,这个小孩,就是已经被贩卖,萝西奥的弟弟米格尔。

但只有录像,恋童癖量刑太轻,孩子们也没法得救。

于是,提姆搞了一出“钓鱼执法”,他伪装成恋童癖,以减刑为条件,谎称自己需要一个小男孩,并指名道姓要见米格尔。

罪犯同意了他的要求,并告知这个小男孩,已经有了艺名,名叫“泰迪熊”。

交易当天,罪犯被人赃并获,米格尔也得救了。

医生检查发现,小小的米格尔,在三四天前,已经遭受了性侵害。

看着跟自己孩子年龄差不多大的小孩子被糟蹋,提姆心如刀绞。

在与米格尔的聊天中,提姆得知,他还有个姐姐,也就是萝西奥,已经被人贩子卖了出去。

原来,在所谓的星探“吉赛尔”背后,有一条成熟且肮脏的儿童贩卖产业链。

他们以星探为借口,寻找那些穷苦人家,长相姣好的小孩子,假借拍摄定妆照拐走他们,然后从洪都拉斯运到世界各地的港口去贩卖。

为了解救萝西奥,提姆决定以身犯险。

因为自己去南美洲调查不符合国安部的规定,他甚至提出辞职。

他动用关系,找到了几个搭档,以及愿意帮助小女孩的富商朋友,假借在哥伦比亚的一座小岛上开“私人会所”的名头,诱骗产业链末端的人贩子。

而背后,警方已经做好准备,将这伙人贩子一网打尽。

相比第一次的“钓鱼执法”,提姆这次玩儿得更大,他到底能不能成功找到萝西奥,又能不能将这伙人贩子一网打尽?

番茄君不过多剧透,留给大家自己看。

02、

作为一部反映恋童癖,性侵害,甚至人口贩卖的电影,

《自由之声》,拍得却有点像传记片,更有点像文艺片。

电影没有大尺度的镜头,没有激烈的枪战,甚至连一秒钟暴露的镜头都没有。

对人类的未来——儿童,导演留足了尊重。

但即便如此,片中有几个细节,依旧让人动容,也让人后怕。

男主提姆,是个伟光正的英雄主义角色。

与之相较,番茄君倒觉得,跟他配合打击罪犯的巴毕洛,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巴毕洛黑白通吃,游走在灰色地带,亦正亦邪。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像一个中年油腻的犯罪分子,但内心深处,巴毕洛却是个十分善良的人。

他讲起自己愿意帮助提姆的经历时,声泪俱下。

只因为在一次经历中,他发现服务自己的女人,实际上只是个少女。

而这个少女从小被贩卖,一直从事服务工作,已经有八年的工作经验。

这让巴毕洛良心发现,十分羞愧,自那次经历以后,他就一直暗中救助被拐卖的儿童。

帮助提姆,很大概率也是因为这件事。

还有一个场景,是少女萝西奥,被贩卖到哥伦比亚雨林深处的一个叛军头目手中。

提姆假借传染病医生的身份,潜入到叛军基地,找到了萝西奥。

在床下的他,目睹了萝西奥从梦中惊醒,被叛军头子抱到自己的大床上,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提姆,萝西奥会经历什么。

也很难想象,在这之前,萝西奥到底经历了多少次这样的事。

这是《自由之声》最大的特点。

它不靠任何卖点吸引目光,打造噱头。

因为电影本身,就已足够触目惊心。

值得一提的是,《自由之声》与现实产生了深深的勾连。

片中的主角提姆,现实中却有其人,就连他辞职救孩子的桥段,也是真实发生的。

现实里的提姆,名叫蒂姆·巴拉德,他就职于美国国土安全局,为了打击遍布美洲的儿童拐卖和性侵犯罪,他辞去了自己的工作,甚至建立了一个名为“地下铁路行动”的公益组织。

该组织以打击人口贩卖为己任,成立八年来,已经解救了超过3000名深陷地狱的孩子。

片中,小男孩米格尔戴的那个项链,就属于这个组织。

不仅如此,片中很多案例,都改编自真实事件。

甚至有些镜头,完全跟现实发生的一模一样,比如警方突入小岛抓人口贩卖组织的那一幕。

将两个镜头放在一起,观众甚至分不清哪个是真的,哪个是电影。

这给《自由之声》赋予了一层现实主义的光环。

当然,电影触及到的,不仅限于此。

提姆为什么要用一座建立在小岛上的“俱乐部”来解救超过50名少女?

是因为在美国,有一座臭名昭著的“萝莉岛”,人尽皆知。

它是大佬爱泼斯坦的私人岛屿,岛上囚禁着不少少女,爱泼斯坦用这些少女,给美国的各界政商名流提供服务。

阳光底下无新事,这些腌臜在美国的所作所为,还仅仅只是美国儿童贩卖和恋童犯罪的冰山一角。

这些潜藏在黑暗角落的罪恶,也让《自由之声》这部影片,陷入了一种两极分化的尴尬境地。

03、

在影评网站烂番茄上,《自由之声》的评价十分奇怪。

它的观众喜爱度(观众评价)超过99%,几近满分,但烂番茄新鲜度(媒体评价),却只有可怜的58%。

IMBD上,7万多观众打出了7.8分的成绩。

是电影本身的问题吗?

从美国社会对这部电影分裂的态度看,可能并非如此。

这部电影的势头有多猛?

上映以来,它连连将《芭比》《碟中谍》这样的电影斩落马下,首周票房狂收1424万美元,并拿下多个票房日冠,要知道它的制作成本,仅有1450万美元。

上映二十天,票房就超过1.3亿美元,将不少好莱坞大制作如《闪电侠》《夺宝奇兵》等全都比了下去,最终票房超1.8亿美元,跻身2023年度北美票房前十。

社媒上,观众对此片极尽溢美之词。

甚至有观众直接给它预定了奥斯卡。

有人为它哭泣,表示这是一部改变人生的电影。

有人疯狂安利。

就连马斯克这样的美国大众明星,也在极力推荐这部影片。

但相反的是,对于《自由之声》,美国的主流媒体,却安静得有点诡异。

从上映到创造票房奇迹,《自由之声》仿佛都是通过这些个体“自来水”的宣传,在电影走红之后,很多主流媒体,甚至开始了对它攻击和抹黑。

这种抹黑的核心点,在于一个组织,名叫QAnon(匿名者Q)。

电影主演和影片人物原型,都是该组织的参与者,他们有一个核心的阴谋论:

美国现任政府,被一个由犹太财阀、资本巨鳄和好莱坞精英等组成的“深层政府”掌控。

再加上片中,美国政府对儿童犯罪这件事,一直保持爱答不理的消极态度,这让主流媒体很是愤怒。

著名的美国《滚石》杂志就表示,这部电影就是“匿名者Q”的阴谋论展示。

美国《每日野兽》,更表示,电影是那些支持“匿名者Q”阴谋论者的不二之选。

大洋彼岸,英国《卫报》批这部电影是与“匿名者Q”相关的惊悚片。

包括《华盛顿邮报》、《福布斯》、《每日野兽》等在内的所有美国主流媒体,都将电影与“匿名者Q”划上了等号。

实际上,这可能是一种无端的抹黑。

因为电影剧本在2015年就写好了,并在2018年底制作完成,而所谓的“匿名者Q”,是2017年底才出现的概念。

哪怕从时间上说,《自由之声》也不可能是“匿名者Q”的代言人。

另外,电影上映的时候,因缺少宣发经费,众筹了500万美元,并将版权卖给了二十世纪福克斯。

而上映的节骨眼,又赶上福克斯被迪士尼收购,《自由之声》的上映计划被不断推迟,放在架子上积灰超过5年。

2018年,美国儿童性贩卖产业链的规模才500亿美元,到了今年,这个规模已经达到了1250亿美元。

犯罪产业在肉眼可见地翻倍增长,电影制片人焦急地等待,最终电影上映,却又不断搞出各种幺蛾子。

比如:有观众无故遭遇退票,有观众被以“影院空调坏了”为由赶了出来,但后来发现,影院走廊和厕所的空调都是好的;

有观众买票,发现票被锁了,根本买不到,去影院一看,大厅却空空如也;

也有观众表示,很多影院的票显示已售完,却只发现坐了零星几个人的情况。

不让看片之后,又开始了控评。

只要评论《自由之声》相关的内容,就会被提示“违反了社区准则”,很多关于电影的内容,都在被成批量删除。

在之前,美国还没有几部电影,能有过如此“待遇”,无论是上映的艰难曲折,还是上映后被主流媒体联合抵制,再到影院和平台的各种刁难,这背后,或许恰恰证明,《自由之声》踩到了美国社会的一些敏感点。

几乎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美国是全球最大的人口贩卖目的地之一。

那些掌控着舆论导向,把握着华尔街命脉的大佬们,背地里,或许有些人多多少少都有此类无耻的行径。

这部《自由之声》,之所以被戴上各种帽子,或许就是因为这些受众群体的气急败坏。

反过来想,如果《自由之声》中描述的内容,大多都是真实,且都是还在发生的。

那,又是一种怎样的细思极恐?

而在一直标榜“自由”的大美利坚,甚至连一部小成本的《自由之声》都容不下,又是何等的讽刺。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淼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