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成龙演的英伦对决是哪年拍的,英伦对决 成龙

2023-11-09 11:43 作者:岑岑 围观:

今年国庆电影市场很热闹。几个话题凑在一起,质量可圈可点。可以说是近年来“大丰收”的“大年”。虽然每部电影都很有名,但如果要选最有话题性的电影,恐怕还是那几部——英格兰对英格兰。

题目从何而来?首先,“动作+政治惊悚片”的题材在国内市场并不多见,影片涉及的“北爱尔兰独立问题”的政治背景对国内观众来说也比较陌生。不过,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这部电影的演员阵容:由《007》演员皮尔斯·布鲁斯南执导的《007》系列著名金牌导演马丁·坎贝尔,以及和他一起出演主角的“大哥”成龙。成龙的《乱入007剧组》已经在意料之中,而这次成龙一改“成龙片”的插科打诨风格,扮成老人出演苦情角色,贡献了“突破性演技”。

从最终的票房成绩来看,在国庆档期普遍看好“合家欢”喜剧的前提下,有些阴郁压抑的《英伦大战》9天拿下近4.5亿票房,暂列同期第二。虽然数字不算可观,但横向比较还是挺受观众欢迎的,在影评界口碑也还不错。

总的来说,《英伦之战》的色彩还是挺不错的。马丁·坎贝尔对“动作+政治惊悚片”主题的把握可以说是驾轻就熟。层层“黑幕”和“碟中谍”的勾心斗角处理的有条不紊,潜入枪械、爆炸、肉搏战等元素一应俱全。几个美女角色的情色剧更像是“007”系列的单传,但与好莱坞主流商业片热衷于“吃掉花瓶角色最后一点眼值”的黏人风格相比,马丁·坎贝尔依然保持着老派、硬核的流派风格。

皮尔斯·布鲁斯南身兼多职,演技更是驾轻就熟,与成龙的对手戏十分过瘾;成龙苍老失意的外表和演技是整部电影最大的惊喜。无论是他那衰老的眼睛里噙着愤怒的火星,还是一瘸一拐地表演打斗,告别文玩里的插科打诨,深入人物内心,将老头的设计与成龙在剧中“巧打”的经典风格完美结合,这些本身就构成了看了几十年成龙电影的老影迷的“值回票价”。毕竟,很难看到一个60多岁的世界级影星在银幕上有所突破。一些影评人甚至惊呼这是“成龙十年来最好的一部”,“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一次回馈演出”。

然而,随着《老大哥》突破自身的情感光环,《英伦之战》只停留在豆瓣7.3和猫眼8.4的“佳品”上。不得不说,影片本身的问题还是存在的,可以说是优点一样明显。

比如北爱尔兰独立这个问题作为背景,对很多国内观众来说太陌生了。当影片抛出各种含沙射影的缩写和事件时,没有知识储备的观众难免会一脸不解,这极大地影响了这部影片的“路人”。另一大问题是,本片采用了成龙和布鲁斯南的“双主角”,但似乎马丁·坎贝尔并不擅长“双主角”,双主角的故事结构并不扎实。

在这部电影中,成龙扮演了一个为女人报仇的“关”的角色。他的复仇行动构成了本片“动作惊悚片”的部分,但他的行动对布鲁斯南所在的“政治惊悚片”主线的剧情没有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如果把关从这部电影中分离出来,这个事件还是可以解决的。这使得由成龙扮演的关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具有动作和惊悚功能的功能性角色。

但他是成龙。在中国观众眼里,成龙本身的光环才是主角而不是功能光环,成龙出场就一定是主角。这种矛盾产生了微妙的疏离感。当观众不由自主地代入成龙的主要视角时,发现片中的政治阴谋与“主角”无关,最后的复仇也似乎不了了之,进一步降低了“路人”的观影体验。

表面上看,成龙和布鲁斯南互斗,但交锋只是肢体上的,并没有更深层次的思想冲突,使得两条故事线并没有真正展开对话。其实“想法”本身并不简单也不复杂。就算成龙的动机只是复仇,家族仇恨和民族仇恨的冲突也足以形成一个老套却有趣的故事内核,但在英伦对决中连这种层次的结构都没有完成,还是挺遗憾的。

既然如此,马丁·坎贝尔为什么不干脆把“关”这个角色从故事中去掉,拍一部没有人“捣乱”的扎实的类型片呢?很简单,他不能。

说到这里,就有必要提一下《英格兰对英国》的英文电影叫《老外》,直译过来就是“老外”;而且这部电影还有一部原创小说:《中国佬》(The Chinaman),是史蒂文·莱瑟1992年出版的小说,直译为“中国佬”(对中国人的蔑称)。

影片将在中国上映,这种误导性的“中国佬”一定不能用,而《老外》则在更多层面上展现了本片与“中国佬”的区别:“中国佬”讲述的是中国难民在英国动荡局势中的悲惨遭遇,“老外”指的不仅仅是在英国的中国人关,还有他本人。在命运的安排下,两人都不由自主地模糊了自己的精神“国籍”,成了无法在家乡或这里扎根的“外地人”。成龙和布鲁斯南的角色在这个层面上构成了对《外国人》的复调解读,赋予了这部动作片精神气质和人文内涵,并没有成为一部单纯的爆米花电影。(从这个角度来看,《英伦之战》的翻译真是...)

另一方面,“英格兰对英国”指的是中国市场。削弱成龙的戏份,不仅得不偿失,甚至可以称之为“走到底”。在这里,我忍不住想拿《长城》和去年的《长城》做个对比,还挺有意思的:长城是中国导演带着一群中国演员搭起来的,但是一个外国人马特·达蒙在中国舞台上唱了《拯救世界》的主角;反倒是《英格兰对英格兰》,一个黑头发黑眼睛的中国男人冲进来,用西方导演西方演员的西方故事背景“拯救世界”。两部电影都有“洋人私闯”的批判,但都值得深思。

在中国电影市场大发展、合拍逐渐成为主流的背景下,《长城》《英对英》等“中外合拍”的演员阵容模式,或许正在酝酿一种新的电影类型,即基于“中国-他国”划分的“外星人电影”,因为这是实现“中外合拍”最直白的方式。这两部电影代表了该类型电影的两种模式:“外国人进来”和“中国人出去”。《长城》中,马特·达蒙在国际电影圈的“咖点”真的压过中国演员,演主角;在《英格兰对英格兰》中,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成龙显然也生活在大不列颠。《长城》的导演张艺谋试图通过电影传播中国文化,而近年来包括金斯曼的《英伦之战》在内的一系列英国电影也试图输出英国文化。未来合拍市场很可能是一场比哪个国家的演员更有咖位,哪个国家的文化输出更“硬”的比拼大会。中国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这大概比成龙的下一部电影更精彩。(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文艺九局工作室马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