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深度剖析十年前没看懂的让子弹飞,今天细细地...,让子弹飞哪一年

2023-11-08 09:43 作者:岑岑 围观:

阿舒舒

一眨眼,《让子弹飞》已经上映十年了。

这部风格奇特的电影是姜文导演的代表作,奠定了他的商业地位,同时也保留了他一贯的、极端的艺术特色。正如电影台词所说,这是一部能“站着挣钱”的实力电影。如果要评选“2000年后中国电影排行榜”,跻身前五应该是毫无争议的。甚至在很多人看来,它可以是近30年来最好的中国电影,可以和《霸王别姬》相媲美。

因为这部电影的成功,姜文导演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神话。

但是十年前,《让子弹飞》还没上映的时候,不是这样的。

在当时,姜文虽然受到青年艺术家的青睐,但却以《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鬼子来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但一部电影《太阳照常升起》被评为“看不懂的艺术电影”,不免让人担心他会不会走上越来越“标榜自己”的艺术家之路。

《太阳照常升起》生意上亏了不少。而《让子弹飞》,预算达到了1.3亿元。尽管姜文、周润发和葛优是三大电影制作人,但没有人知道这些投资能否收回。10年前,真正被大家看好的贺岁电影,是占据“12月22日”黄金档期的冯小刚导演的爱情喜剧《非诚勿扰2》。而《让子弹飞》只能退位让位,12月16日上映。

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让子弹飞》获得6.76亿元票房,成为那部贺岁档的冠军。

与此同时,伴随着商业上的成功,是影片的一致叫好。独特的艺术风格给广大粉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形成了观众自发宣传的口碑。很多之前不认识姜文导演的观众,出了电影院还能记得台词和片段。即使是今天,介绍了很多影片的微信官方账号,依然会删减精华来捕捉观众的注意力。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场景让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

套用姜文导演的一句同龄人耳熟能详的语录,这叫“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和现实一样,没有比这更直更硬的赚钱方式了。

随着名利双收,“姜文”这个名字逐渐演变成了一个不败神话。十年后,我们仍然会期待姜的下一部电影,即使每一部都难以理解,甚至难以评价。但粉丝往往愿意相信他的作品没有错,错的可能是我们的眼光。

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文化现象。一般大众看不懂的时候,精英艺术家往往会被抛弃。给他们一顶“高低”的帽子,观者可以心安理得地忘记。但当姜文、王家卫这样的少数导演来到这里,在大多数人看不懂的时候,却被誉为“更深刻的艺术”。甚至他们在创作上的失误也会被解读为一种艺术风格。

影视的造星效应不仅会造就名不副实的“明星”,也容易造就被盲目崇拜的“明星导演”。

“那时候我还是很瘦的。”现在我很霸气。

所以《让子弹飞》,你到底懂不懂?

如何理解这部电影?

导演姜文曾直言“影评人谈电影就像太监谈性生活”。这也有对也有错。

对的部分是大部分“影评人”真的不太懂电影,只是宣传媒体的传声筒;错的部分是,少数“影评人”还是懂电影的,影评人成为优秀的电影工作者在电影史上并不少见。不管《让子弹飞》的评价是否合理,我们今天再来谈一谈,这是一种回顾,以期获得更多更丰富的审美感受。

套用姜文导演的直接一句话,“人生”结束了,事后还可以回味一下,抽根烟,希望以后能过得更好。

影片中有几个性爱镜头,都是性感喜剧。

总结一下,姜文导演的艺术风格有两个艺术方向,分别是“真实”和“表现”,在两者之间不断跳跃,两者都走向了风格的极致,呈现出一种迷人的撕裂感。

《让子弹飞》就是这样一部在魔幻和现实之间不断跳跃的作品。

这种风格从他的第一部小说《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可见一斑。姜文以非常细腻、真实的手法,描述了童年“军营”的生活环境和少年的懵懂心理,为观众呈现了最具时代特色的青春情怀。

这源于他之前十几年的演员工作。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一批现实主义的影视作品中,他往往从“现实主义”出发,亲自演绎最鲜活的底层小人物。一度因为精湛的演技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优秀演员。

另一方面,姜文作为艺术家,是中央戏剧学院的专业戏剧训练,在第五代导演文学大潮和新时期文学冲击下形成的“表现主义”审美特征。比如在莫言原著和张艺谋处女作《红高粱》的改编中,他就呈现出了一种写实的、风格化的表现。在80年代的文艺界,他无疑受到了许多艺术家风格的影响,发展出一种具有自己特色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

反映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影片的后半部分突然出现了一个叙述者,开始解构之前的所有故事,讽刺地表示“我所有的青春记忆可能都是我刻意编造的”。这个视角,借用了王朔的原著小说《异兽凶猛》,既是对青春期的一种夸张的青春期特征,也是对一个历史时期的虚无和荒诞的嘲讽。

这样的片子90年代还能出现。但不是今天。

姜文之后的电影作品也和出道差不多。到了《让子弹飞》的时候,他已经越来越熟悉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风格。他在影片中不再需要一个叙述者的声音来改变视角,而是随意呈现写实或写意、现实或表达。

所有的故事和场景看起来既像特定时代的真实社会,又像跨越时代的虚幻寓言。就像一部不停跳来跳去的先锋派戏剧,他可以前一秒严肃地讲一个故事,下一秒展现一场高度假设的戏剧冲突。不断用新鲜的手段激发观众的想象力。

所有关于《让子弹飞》的解读和讨论,都来源于姜文导演复杂的艺术特质。

对于这个场景,怎么解释是观众的自由。但首先是“好看”,这是电影的奇观效应。

就像电影开头,一列火车在轨道上行驶,但是一群马在拉着火车。这是视觉上极具电影奇观效果的著名场景,令人印象深刻。但这代表了什么呢?

你可以理解为这是民国时期一些地区实际存在的搞笑西部场景;你可以把这理解为一种比喻,讽刺旧中国的社会怪异,有火车轨道的科技外壳,却没有蒸汽动力的进步内涵;你甚至可以联系电影,说这是一个发生在1920年的故事。

所有这些理解都是可能的。没有什么比这更接近姜文导演的初衷了。他可能只是“为了好玩”才呈现这种现实而神奇的场景。怎么理解由你自己决定。就像“魔幻现实主义”的所有文学特征一样,台词总是在暗示我们的生活和历史环境,但每个读者读到的东西都不一样——我说的是马尔克斯、莫言等诺贝尔级别的文学大师及其作品,姜文导演正在向这种艺术风格靠近。

这一幕既是对电影《巴顿将军》的致敬,也是讽刺政治生态的小报漫画。

你可以从故事的根源找到这种奇怪的感觉。

从根本上说,《让子弹飞》是一个传统的现实主义的阶级斗争故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黄世仁和其他地主的财富,就像周润发扮演的“黄石罗”一样,一次又一次地被贫苦农民消灭。这是所有新中国电影故事“旧社会革命之后,迎来新社会”的原型。

但这部电影似乎是类似《钦差大臣》的另一种“讽刺喜剧”原型。真正的黑帮老大姜文,装扮成假县令,在真县令葛优和壮士黄世洛的帮助下,不断尝试对抗法律,最终成为真正的“新县令”。在剧场里,这个故事可以一个个产生滑稽的喜剧包袱,一幕幕推进到最后的戏剧高潮。这种舞台风格和工艺甚至早于电影的诞生,在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流传了数百年。

更神奇的是,这些似曾相识的影视剧原型,在荧屏上都是新的。时不时会跳出一个“马拉火车”一样的视觉奇观。有点像老色招,但效果结合了声音和光电技术,炫目炫目。

刘烨的墓碑是一个任何时代都不可能出现的物件,却被设计得既有趣又有力量。

大方向的艺术特点决定了电影所有大部分细节的呈现。比如美术设计,场景风格,剪辑节奏等等。包括观众喜欢的元素——

台词和表演。

《让子弹飞》是中国电影中少有的男团戏,有着强烈的美剧碰撞感。几乎每一场都充满了对抗。三位影帝不断角力,所有的对话仿佛都被演员反复咀嚼,选择了最通俗、最有趣、最有潜在意味的表达方式。既有戏剧台词的精致感,又仿佛从生活的智慧中捕捉到。

虽然这些台词有时脱离了当时的环境基础,但有一种“演多了”的不切实际的感觉。结合电影整体的魔幻氛围,观众就不会那么苛求了。

这是姜文反复质疑葛优的一组台词。有意思吗?很有意思。演出如此特别,有着特殊的意义。

这是喜剧表演的最高境界。幽默又过瘾,仔细想想很多场景似乎有点酸。如果不是最好的,这些演员如果换了别人,也不可能把彼此演到如此完美的契合。

对于“性能”这一技术,更多的分析似乎都是在抓皮毛。我们只需要知道,正是这些最好的表演,让每一个场景都成为了精华。即使这些本质之间有微小的跳跃,观众也如同坐在飞驰的火车上,被速度的快感迷住,忽略了晃动带来的颠簸。

《让子弹飞》就是这样一部十年后依然值得回味的电影。不管你懂不懂,它都充满了戏剧的爽快和丰富的意味,让人每次回首都能看到新的东西。如此作品的诞生,似乎不仅仅是艺术家的努力,更是黑暗中“艺术之神”的加持。就连导演姜文自己想在未来超越它,可能性都不大。

——也许《神作》的神奇之处在于,它每十年甚至更久才能获得一次。如果每年都存在,那就不能称之为“杰作”。

本期编辑周玉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