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抗战神剧剧情夸张,为何热度却很高?北大教授怒斥:都是博取眼球

2023-11-08 00:21 作者:岑岑 围观:

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市场很大,其中抗战题材的电视剧占有很大比重。据悉,抗战剧从2005年开始出现,2012年后出现井喷。当时一年抗战剧70多部,大部分粗制滥造。有人做过统计。目前几乎有一半的明星都参演过抗战剧。

总体来说,抗日剧的火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观众对日本的仇恨。日本侵略者在近代中国犯下了数不清的罪行。这些罪行通过课本教育、纪录片、短视频等方式被国内很多人知晓。

同时,二战后,日本一直没有对其侵略行为进行彻底反省,其国内右翼势力经常做出伤害亚洲人民感情的事情,足以激起中国人民的愤怒。在这样的背景下,抗战剧成为了大家发泄的窗口,虽然剧中有匪夷所思的情节。

比如用手撕鬼子,就是用手把鬼子撕成两半。剧情震撼到吐血,观众却看得津津有味。这个故事出现在抗战剧《抗日侠士》中。这部剧的背景是这样的:“抗日战争时期,齐鲁大地上四个身怀绝技的侠客,怀着对日寇的深仇大恨,用他们高超的技艺杀死了日寇,令日军指挥官十分紧张。”

出发点可能很好,但在拍摄过程中,刻意追求利益最大化,导致出现了一部不可思议的抗战剧。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真实历史认识的深入,对《战神》剧的批评有增无减,导致剧播量下降。2018年8月,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宋承佑对《战神》这部剧进行了强烈批评。

宋承佑说:“这样打,抗日战争能打八年吗?这种剧把民族的苦难当娱乐,弘扬阿q精神,表现精神麻痹。靠这个能打赢未来的战争吗?”教授说的没有错。

无独有偶,当年5月,官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不要让‘戏剧’消费抗战历史》的文章。文章尖锐地指出,“抗战题材电视剧有着广泛的受众基础,这一方面使得该类型电视剧的数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创作同质化的问题。为了在同题材的剧集中增加看点,博取眼球,取得更高的收视率,脑洞大开,不顾事实,甚至把抗战剧变成搞笑剧、言情剧、玄幻剧,成了一些制作人的选择。”

笔者认为抗战剧的目的应该是通过生动的艺术语言再现血与火的历史,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为了最大程度还原抗战的真实历史,进而提高人们的历史认知和民族感情。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顾常识,在抗战剧中加入各种稀奇古怪的情节。抗战历史不应该也不能够成为笑话的对象,这是对最英勇最英勇抗战的最大不尊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