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小偷家族催泪吗,小偷家族成员

2023-11-07 19:23 作者:岑岑 围观:

人与人之间最深地羁绊是什么?是血缘?是爱?还是金钱?是性?还是同病相怜?

生在华夏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我认为是血缘。

可,这“一家六口”,没有一个人的血液里流淌着另一个人的血液,却也相互扶持走到了一起,甚至让一个5岁小女孩心甘情愿的留在那里。《小偷家族》里的每个成员图的是什么呢?

《小偷家族》是导演是枝裕和2018年创作的剧情电影,获得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具体剧情欢迎观看我主页上的视频或原片电影)

若不是血缘,到底是什么取代了血缘让这些人的心连接到了一起?

我想,可以从下面四种人物关系中找到答案。

一、信代与树里---同样的伤痕、同样的烙印

影片中所有的泪点都给了这对“母女”,被亲生父母虐待的5岁小女孩进入这个特殊家庭是全片的起点。

信代起初是极力反对的,因为伤痕累累的她,凭本能认定这个小女孩是个累赘。

信代经历了悲惨的人生,童年遭受生母虐待,婚后遭受丈夫的家暴,导致不能生育,虽然生活抛弃了她,但她依然是个“狠”角色,伙同“朋友”大治结束了她丈夫的性命。

按理说,这样的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些扭曲吧。

然而,在送树里回家时,听到女孩父母的争吵声和虐打声,声称根本不想生下树里时,信代生出一丝怜悯之心,选择留下女孩。

信代工作的洗衣工厂因发不起工资裁人,曾经的“好姐妹”以揭发树里的行踪为要挟,逼她自己辞职。她沉默一会,生存与保护女孩的天平来回挣扎,她点点头,留下了一句充满杀气的话:“好,但如果你说出去树里的行踪,我会杀了你。”(又不是没干过,我信)

她与树里的羁绊居然抗住了“生存”这把锋利的刀,这个女人的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是什么让她对树里这个女孩如此在意?

树里虽然被生母虐待,浑身上下都是伤疤,人也消瘦,来的第一晚就尿床,一直不停地说对不起对不起......这个害怕被打的“惊弓之鸟”,却依然坐在玄关等待许久,她在担心因为自己而晚归的哥哥祥太。

那一刻,信代很是感慨,树里成了信代的救赎,信代仿佛看到了希望,也坚定了信念。

那信念就是:“被斩断了血缘的我,也可以善良。”

在类似于水缸那般大的浴缸里,信代伸出了左手臂,树里伸出了右手臂,那里有一条共同的烙印,来自他们的父母,来自血缘......

树里默默地抚摸着信代的伤痕。

信代看着她,继续欺骗自己道:“没关系的,已经好了。”

树里摇了摇头。

这样的烙印如何能治好呢?

铁桶中跳动的火,熊熊燃烧着,洗完澡后,信代烧掉了女孩来时的旧衣物,也烧掉了两个人不堪回首的过往。

信代抱着树里,她说:“他们打你,不是你的错。更不是什么因为喜欢你才打你。喜欢你,喜欢你的话就会像我这样紧紧抱着你......”

隔天,信代看着树里的背影,感慨道:“我们是被她选中的吧。”

奶奶反驳道:“父母是无法被选择的吧。”

信代语气坚定地说:“还是自己选择得更牢固。”

奶奶追问道:“选择什么?”

信代笑了:“羁绊喽。”

奶奶目视着前方道:“就像我选择了你......而你也心甘情愿被我拖累。”

那一刻,我仿佛理解了他们的“羁绊”。因为这一切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二、奶奶初枝与亚纪--彼此温暖

导演对这“祖孙”两人铺设地十分巧妙。所有关于奶奶与亚纪的镜头都充满了“天伦之乐“。

不信,你看。

亚纪会跟小树里争宠,撒着娇挨着奶奶睡觉;亚纪开心地吃着奶奶分给自己的食物,亚纪替奶奶抱不平,说信代和大治是啃老族。

而奶奶对这位大孙女的疼爱更甚,支持亚纪自己挣的钱攒着,不用贴补家用,一摸亚纪的脚便知孙女的喜与悲。这对“模范祖孙”甚是可爱。

然而,事实给了我一顿胖揍,让我惊掉了下巴!

她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奶奶的前夫因为出轨而抛弃了她。亚纪是前夫与小三的大孙女,因家里偏爱妹妹,亚纪长期被忽视,也不被父母疼爱。

在前夫的葬礼上,想离家出走的亚纪被奶奶哄骗来一起生活。

她本可过上优渥地生活,做一个物质上无忧无虑地大小姐,然而她宁愿抛弃那些,选择住在低矮破旧、勉强挤下6个人的10平米小破屋里,用着偷来的洗发香波,成了风俗店的撩客。

亚纪清楚地知道她来自哪里。她本可以选择回到自己的家庭,那个用血缘连接的“亲密家庭”,然而她并没有,为什么呢?

也许是奶奶给她的那点“温暖”吧。

破败拥挤的小屋,周围堆满了各种生活用品,吃睡在同一个地方,亚纪钻进奶奶的被窝,一脸的幸福地说:“奶奶,好温暖。”

反观她亲生父母那边,也不管她去哪了,甚至从没过问亚纪的“失踪”,也不知道她跟着谁一起生活。对外人谎称她去国外读书了,好像她在与不在都没什么关系,只对家里的小女儿驱寒温暖。

无法想象,亚纪之前是生活在怎样地环境中。看似生活在和睦的大家庭,实质是掉进了冰窟里。

一个在冰窟里待久了的人,才会在奶奶给的一点点温暖里无法自拔。这一点温暖居然替代了血缘、金钱,让她们仅仅得靠在一起不忍分开......

而我们这些整天呆在“温暖”里的人,是无法体会地,因为我们会觉得理所当然,温暖是生活的标配,而只有经历过“寒冬”的人才会觉得温暖是奢侈。

三、大治与翔太--获得尊严及价值体现

大治是我最不喜欢的角色。

那猥琐的样子、贪婪的嘴脸、好吃懒做的心态以及不敢担责的懦弱样子,无不让人生厌,但却又是最真实的,真实的可以窥探到每个人的心里。

佛说,人人向善。

于是,我努力挖掘他的闪光点,也许就那么一点吧。

步入中年的他为了养家糊口跑到工地干活却被砸断了腿......

冰天雪地中他把被父母关在门外的树里带回了家,递给她一块热乎乎的可乐饼。

海边玩耍时他告诉翔太:“喜欢看女孩子的胸没什么丢人,男人都爱看。”化解了孩子青春期发育时的尴尬与困惑。

也就是这些了......对他我们还能期待什么呢?

离开了那个家,拿什么来换来男人最重要的自尊呢?钱,是个好东西,有的时候可以买来别人的尊重,但他没钱。

他只有翔太,他把自己的名字给了翔太。他让翔太叫他爸爸,因为那是个充满“尊严感“的称谓。

每天晚上,他将翔太与树里围在身边,给他们表演着拙劣的戏法,在孩子们惊叹声和欢呼声中,他沉溺于巨大的满足感和价值感无法自拔。

他是他们的父亲,他要那种尊严感。遗憾的是他没有什么可以教给他们的,除了“偷窃”......

翔太与大治在车站分手,大治追着车疯狂地跑着,喊着翔太的名字,那是他自己的名字......

而我确信车里的祥太听到了他的呼唤,他压低了帽檐,待那声音消失不见。默默的对着窗外无声的叫了一声:“爸爸......”

四、翔太与树里--蝉的蜕变、彼此的救赎

关于翔太偷窃的镜头太多了,每次看到,我都会莫名的心酸。因为眼神如此清澈地孩子本该在学校里好好上学,不该在这里偷窃。

他只是个孩子,爱看书、爱思考。

每次偷窃,他的内心也有着太多的疑问,为什么我要偷东西?为什么我不能上学?

“爸爸”大治给他的答案是:“放在货架上的东西,在没有卖出去前都属于无主之物。”这个“骗子”还告诉他歪理:“只有没有办法在家学习的人才会去学校。”

翔太接受了这样的价值观,毕竟他还只是个孩子。

不难想象,翔太终将变成另一个大治,但或许他不会。因为导演暗示了太多的救赎机会。

每次偷窃前,小小的仪式是他的救赎。翔太爱看书,喜欢小黑鱼的故事,或许有一天书籍会告诉他真相。

而真正的救赎来自树里。

影片中唯一生机勃勃的画面,树里大声的喊着:“哥哥!“

翔太答应着,跑了过来。

一只蝉依附在树干上,笨拙地扭动着身躯,迎接着自己的蜕变。两个小孩天真地替这只小生命加油:“加油!加油!”

而我的内心也在喊着:”加油,加油。”

“两只等待蜕壳的蝉”来到了大和屋,又干起了坏事。哥哥打掩护,妹妹笨拙地做起了“偷窃”仪式,仅仅是为了一颗糖。

不料,被大和屋的爷爷发现,他叫住了翔太,递给他两根零食棒冰。

并用手势告诉翔太:“不要让你的妹妹做这些......”好吧,耶稣的救赎是无处不在的,有的时候会是一个便利店的老爷爷......

翔太接住了“耶稣的救赎”,笨拙地前行,那一刻我坚定,祥太是可以飞翔的。

然而大治已经是断了翅膀的蝉,除了可怜,也只剩下悲怜。平时偷点生活用品就得了,他终究挑战了法律底线,这一次他叫上了翔太。

敲碎了豪车的窗玻璃,抱着名牌包一路狂奔的他,再也无法得到翔太与他的双拳相击。

看着“禁止入内”的标识,大治不顾一切地跑了进去,而祥太停止脚步,选择了自己的救赎方式,这一次他还救了树里。

他故意扰乱货架,引起骚乱,抱着从超市偷来的一袋橘子,从大桥上一跃而下。

店员从桥下望去,滚落一地的橘子,却没有祥太。

或许是他的翅膀救了他,他没有死,只是摔断了腿,从此获得重生。

就这样六个人,带着各自不同的故事走到了一起。“同样的伤痕、彼此温暖、获得尊严、彼此救赎”成为了他们彼此的羁绊。

他们是这社会最底层的苦命人,却又彼此温暖、搀扶前行,这一切都是他们的选择。

所以,结局可想而知,也是他们可以承受地。

信代牺牲了自我,揽下了所有的罪责---私埋尸体及诱拐小孩,坐牢5年。

在探监时,不忘告诉翔太他亲生父母的线索。那一刻,信代脸上的笑容是轻松地、充满希望地。

或许5年后,会有一个不一样的信代。而翔太去了福利院,可以接受正常的教育。树里被送还了生母家里,但也学会了拒绝生母的伪善。

《小偷家族》这部影片也侧面描写了日本的很多社会问题。

如家暴;儿童被虐待甚至被遗弃,贪玩日本当时流行的弹珠游戏,导致儿童丢失的新闻时有发生。

另外,还有老人的赡养问题,他们缺乏社会保障,难以安享晚年,而且还要面对孤独寂寞的心境。

初枝奶奶知道信代和大治一直打她养老金的主意,但依然和他们同住,为的是自己在生活上起码有人照顾,不至于死了都没人知道。但人性是贪婪地,为了继续领取养老金,秘不发丧、私埋尸体......

接受人性的复杂,接受家庭成员的不完美。

现实中,我们或许来自普通的一家三口或多口、或者单亲家庭、或者被领养。我们周围的人从来都没有完美过,包括自己的亲生父母,越早认识这一点,就能越早抛弃掉不必要的期待和完美主义,可能会生活地更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