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东陵大盗王绍义:隐忍10年弹棉花为生,钢板做钥匙,差点搬空皇陵

2023-11-07 13:33 作者:岑岑 围观:

最近随着《鬼吹灯》的热播,盗墓这个惊险刺激的行业以其独特的魅力引起了广泛关注。观众当然知道盗墓是违法的,但是被精彩的剧情所吸引,不会真的付诸实施。

但是,历史上靠盗墓发财的人不在少数。

据说三国时期,曹操为了弥补军饷的不足,设立了“摸金校尉”一职,负责盗墓补贴军饷。

从此,盗墓贼也被称为“摸金队长”。

曹操是否派人盗墓,年代久远,无从考证。虽然盗墓行业风险极大,但总有人渴望冒险。

民国时期,臭名昭著的孙殿英带领部下对清陵进行了七天七夜的盗掘,致使多件珍贵文物不翼而飞。

然而,清东陵的厄运并没有结束。孙殿英之后,一个叫王的盗墓贼潜伏多年,一举搬到空皇陵,成为名副其实的“东陵大盗”。这个人能力如何,为什么能屡屡成功?

早期经历早在孙殿英进入东陵盗宝之前,就有一个叫马福田的歹徒盯上了东陵。马福田原来是土匪,后来当了军长,王是他的参谋。

1928年,马福田离开冯军,重操旧业。马福田与王臭味相投,对东陵垂涎三尺,于是一拍即合,定居东陵旁的马兰峪,企图长期挖坟盗宝。

国民革命军派孙殿英去打土匪。孙殿英驻扎在蓟县马身桥,与清陵仅一山之隔。听到马福田计划盗宝的消息,他决定先下手为强,用实力赶走马福田,接手盗宝大业。

此后,孙殿英打着军事演习的幌子,公然爆破地宫,洗劫乾隆和慈禧的陵墓。

马福田的匪徒受到重创后四散奔逃,但侥幸逃脱的王并没有走远。

眼看着即将落入别人手中的宝藏,他又怎么会甘心,自己却势单力薄,无力对抗孙殿英的队伍。他只能躲在东陵附近,隐姓埋名,靠打棉花为生。

很多年,他默默忍受,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

孙殿英长期藏宝失窃案被发现后,舆论哗然,各界人士呼吁严惩孙殿英,东陵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王在这个节骨眼上不敢顶风作案,所以他继续等待。

不久后,日军占领东陵,并派重兵把守。王没有机会这样做。他在日复一日的等待中渐渐老去,但他从未放弃自己的盗宝梦想。

过了十几年,机会终于来了。1945年8月,日军无条件投降,撤出中国,而新生的共产党将全部精力投入解放战争。镇守东陵的艰巨任务落在了当地民兵身上。这无形中成了盗墓贼作案的最佳时机。

采取行动王抓住了这个机会,有条不紊地实施他的宏伟计划。

他首先找到他最好的朋友杨,并拉拢他寻求共同事业。被称为“小诸葛”的杨听了他对形势的分析后,立即被感动了。两人招兵买马,先买通陵寝守卫,再拖下区长、区长助理等人。

为了容易到手的财富,大家各司其职,互相配合,顺利进入东陵。

由于王曾经是建造陵墓的工匠,他对陵墓的内部结构非常熟悉。在他的指引下,众人轻而易举的找到了入口,用钢板制成的钥匙打开了地宫,洗劫了皇陵空,将珍珠和玛瑙一袋又一袋的装了起来,直到麻袋都装不下了,才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地宫。

然而,这仅仅是开始。为了办事方便,王用财宝引诱冀东军区工作部部长。在他一生中从未见过的财富面前,张放弃了他的原则并加入了他们。

有了上级的保护,王等人更是胆大妄为,带领一大批地痞流氓,盗窃文物不计其数。

不仅如此,王还鼓动身边不明真相的人,以推翻地主、反抗封建剥削为名,让村民自发去东陵偷宝。

最终14座东陵和157座皇族墓全部幸免。与王领导的第二次盗宝相比,孙殿英的所作所为不过是九根毛。

以前万人之上的皇族,剥削平民,掠夺百姓财富,甚至卖国求荣。最后不太平,人挖坟,没人收敛。

他生前出众,身后苍凉,真是神奇。

故事因为太明目张胆而被曝光,很快就被曝光了。王和等人听到风声就跑了。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经过5年的追捕,公安人员终于在成功地逮捕了王,并于1951年3月将其枪决。

遗憾的是,虽然王等人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由于盗得的珍宝数额巨大,有的被流放海外,有的被藏了起来,以致许多文物至今下落不明,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损失,也是文化的断层。

客观地说,从打棉花的老头到震惊全国的小偷,王的经历可以算是一个传奇。为了一个目标,我可以忍很多年,精心规划。这种坚定的毅力是人类无法企及的。

换个角度看,如果能把这种毅力用在正确的方向上,一定能取得不平凡的成就。但他成佛成妖,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选错了路,把自己送上了不归路。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许多珍贵的文物遭到了破坏和掠夺。之前道士王将敦煌文物低价卖给外国人,后来孙殿英、王等人打开地宫大门,洗劫了a 空。

这不仅是他们的个人行为,也是时代的悲剧。

那时,许多人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至于古人的遗物,只能任其自生自灭。

“文化存在,国家就存在。”文物不仅有其历史价值,还传承着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记忆。只有国家强大了,文物才能得到妥善保护,发挥最大价值,在新时代重现昔日辉煌。

文/趣味历史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