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道士下山原著小说在线阅读,道士下山的主角是谁

2023-11-07 03:58 作者:岑岑 围观:

《道士下山》的原作者徐浩峰,至今没有对这部电影做任何评价,但在电影放映的时候,我似乎能想象到他站在北影的讲台上,对着电影画面皱眉,悲伤地教育着他的学生:

“这些都是只要儿童频道的妈妈的叙述。到底是什么?这个故事本身就是一个想法。讲一个故事,而不是一个想法!观众不聋不瞎!”

“直指人心的高潮台词,要用大全精冷处理,特写不能深刻深刻!”

“不要为了制造感情纠葛而失去感情品质。我写的床戏不是潘金莲和武大的故事,也不像诗人:啊,我要和老师睡觉,啊,我王力可乡宁!”

“幽默可以让暴力变得合理,比如007,但不会让你降低产品的幽默!那些露出猥琐神色的搞笑表情是猴子派来的援军吗?”

“简单是一种高级的叙事方法,但还没简单到讲不清楚故事的地步!我小说里没写我妈打我哥,但既然来了,有时间DBD叙述就没时间解释背景了!”

“最严重的事情发生在画面的远处,等等。两个男人在远处滚草地有什么不好?!"

“观众看故事的时候,不是剧情如何推进,而是人物的想法如何实现。从头到尾,英雄一直是英雄,搞笑比一直是搞笑。到底实现了什么?"

(一些.....此处省略)

当然,徐浩峰是一个训练有素的学术和江湖学者。他不可能用这么没教养的方式大喊大叫批评电影。但对于思想穿透力极强的原著来说,这部浅薄的电影确实是失败的。换句话说,在原著已经达到很高水平的情况下,电影严重拉低了小说的档次。我们先来看看小说原著,以及构成电影和小说的几个核心问题:1。原著小说是如何讲述道士下山的故事的?电影里做了什么样的改编?2.下山的道士最后定居在哪里?3.陈凯歌和徐浩峰在不同叙事框架和背景下的叙事逻辑是怎样的?

一、道士如何下山?

2007年写的《道士下山》,是一部非常好的以道教为思想背景的武侠小说。徐浩峰通过一个小道士把逃亡中的人物命运与世俗智慧联系起来,写出了不同于追捕者的各种逃亡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在山上的修行和山下的尘封命运,夹杂着民国抗日战争的厚重历史,分支很多。喜欢研究《红楼梦》和博尔赫斯的徐浩峰,有着纵横交错的历史建构风格。在他的作品中,各种各样的人物不断闪现,不断消退。小说中后期节奏加快且几乎不追溯以前的人物,流动任性,大多倾向于内向安静。故事节点以思想和心理活动,不断推动求真修心的故事脉络。即使是武装对抗,也是得到了更高的道的支持。这部小说的妙处不在于故事的戏剧性冲突,而在于丰富的闪现和细节,这对电影改编非常不利。不管陈凯歌怎么改,都需要加上剧情再造一个新的故事才算完整。徐浩峰本人也是一名导演和编剧。如果这部好评如潮的小说很容易改编,徐导也不会给别人。

小说中的何安夏并不是电影中出生就被遗弃在道观的孤儿。他是一个天真的野孩子,在外地玩耍,后来接连失去父母。“用欢乐征服痛苦——这种生活技能,他早就知道了。”前传中,童年的他风趣快乐,小说的文本在他出场的时候充满了青春的忧郁。而陈凯歌却将这种“喜”的特质延续到了自己的少年时代,直接体现在王这个角色上。即使对于票房来说,这也是一个致命的改编。小说《少年》中的何安夏性格封闭,心浮气躁、不计后果的王显然与孤独安静的小道士大相径庭,而整部电影的主趋势也因为性格的不确定而偏离了小说的本质。电影开头的偷鸡摸狗,更是与小说中人物的冷峻气质相悖。接下来,几乎所有的电影都不是徐浩峰,而是陈凯歌自己的道士。

徐浩峰曾这样评价李安的《色戒》:色戒中的爱情是阴暗而冷静的,是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情感,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味道。李安的《色戒》以情色场景为宣传,把秘密变成裸体,忽略了日常生活中微妙的情调,失去了张爱玲的味道。

陈凯歌和李安在影片中采用了相同的表现手法,暴露了隐秘的激情。《潘金莲与武大的故事》的叙事一下子拉低了全片的刻板印象,但这个桥段其实并不是小说里写的,是武侠小说里那种深邃神秘的写法没有戳穿真相。陈凯歌似乎还无法完全诠释《大师》中想象的写作手法。

要说国事,先说家事,家事的深度几乎影响整个故事的张力和厚度。道士下山,险象环生,一路保护。贾鹏这条线索被陈凯歌充分利用,但“爸爸是给你的”等武侠精髓的落脚点太低,与原著的大气格局颇为不符。有道必有妖。在小说中,在展示了家族世仇和兄弟情谊之后,怪力开始迷惑神灵。这部小说最精彩的部分不是与恶魔的故事,而是道士和战士。其实影片中道士和武士之间的侠义情怀和勇敢,正是陈凯歌深入研究小说后读到的最真挚的故事线索。只是露骨的台词和惊世骇俗的撸草情节,确实表现出了陈凯歌对小说的不适应。他一表现出兄弟情,就滑入霸王别姬的基本感情。作为“硬核武侠”的代表作,被陈凯歌改编得少女感十足,徐浩峰大概是惊呆了。

总之,小说中,道士下山,来得自然而自由,充满了因缘,正应了徐浩峰自己的一句话:“也许人无目的的行为是有目的在等待的。我以为乱七八糟是颠倒的,有一天发现是搭配。”但由于演员性格不当,情感外向,文笔过于生硬,影片失去了自然的风格和情调。

一、道士如何下山?

每一个禅僧在临死前都要写一首诗或一段语录,作为对弟子的最后训诫,也是为了彰显自己一生修炼的程度。小说结尾,如松大师拿着纸笔,说自己快死了,就不写了,给你留下一个节拍:“砰,砰,砰,砰。”他说:“这个节拍是宇宙的节奏,用这个节奏做任何事情都容易成功,为了你的好学习。”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小说结局。当然,我们可以从道家的自然视角来解读。这种和谐的节奏符合自然节奏。但是,我看到一代宗师在弥留之际的弟子面前做出这样一个看似荒谬的预言。我想到的是,故事结束后,门徒们问耶稣,以后怎么认他们都是耶稣的门徒。耶稣回答说:现在我给你们一个新的命令,就是叫你们彼此相爱。请告诉我我不是唯一一个这样误读的人。

孤独和欲望是道士下山的重要原因。电影中魏凡和林志玲的性爱场面有些淫秽。自然,当他说“与其无聊地度过千年,不如快乐地度过一夜”的时候,他的积极信念是很薄弱的。原著中夫妻恩爱,天地相融,读来一点也不猥琐,让人羡慕鸳鸯不神仙。小说中的情欲是淡淡的,转瞬即逝的,庙里的和尚也打着助人为乐的幌子和前来许愿的女子做爱。何安明白给爱情发信息的虚伪,为爱情下山,但爱情不可能太平。

徐浩峰是书院里的知识分子,《道士下山》是一部自明之作。这部小说,用如松的话来说,说这不再是一个学习的时代,它的技能被毁了,它的仪式被打破了。16岁下山求道的何安夏,经历了太多的人事,学到了太多的技能,却还是没能找到人生的核心。到最后,何安觉得自己拜访的最后一个人司马夏纯可以给自己一个核心,而这个人并不是自己之前一路遇到的武侠奇才,而是一个修行修道的武侠小说家。最后,他把自己追求的核心放在了知识分子中间。识,识,这是道的必修之路。人人谋私利的时代没有学问。而在一个没有学问的时代,不可能有文学艺术。

“我只是一个想专心写点东西的人。

每天最大的愿望,

是留给写作的时间。

如果你还是不相信我

因此

杀了我吧。"

这是周润发在上海滩的一句话,曾经让徐浩峰感动不已。也许这就是徐浩峰在山野疯狂时最终发现的真相。

“道”在人间的最终实现,从来不是影片结尾提到的一般宏观概念,而是具体的个性化理想,影片并没有以此为合理立足点,陈凯歌似乎也没有理解。

三、《道士下山》的叙事逻辑是怎样的?

叙事艺术的本质是探讨“如何生活”的问题。徐浩峰承认自己“其实写了一个中国式的逃避,希望陈凯歌导演最终能在书中保留那些‘留有余地’的方式。”但陈凯歌没有。他放大了空白部分,几乎是篡改了小说故事本身,重构了一个新的叙事。

原著小说中的“逃离”主题在陈凯歌的电影中变成了“寄生”主题。《逃离》抒情浪漫,《寄生》局促狭隘思辨,带给观众一种“一人多主”的不忠诚感,在影片中演变成一种令人不快的叙事逻辑。

此外,电影的开场画面由哥伦比亚电影制作公司播放,这部电影的很多剪辑和声音都是外国人做的。中国道教文化的一次内部探索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来技术,这使人们担心技术、文化和表达之间的裂缝。尤其是在故事提供者陈凯歌本人还没有完全理解小说的情况下,在东方内核的电影表达需要西方技术外核来呈现的时候,这样的叙事效果不得不让人怀疑其文化输出的准确性。

但毕竟创作和善后不是一个层次的。在电影过程中,有很多实际上违反制作规则的套路。大环境就是这么无奈。正如徐浩峰自己所说:电影是团队合作的艺术。历史证明,当沟通成本过高时,就会一片喧哗。走出电影院的那一刻,我的内心似乎印证了这句话。

徐浩峰还表示:有些电影经过反复论证和修改,已经放心投放市场,但观众的反应却大相径庭,这说明节目不科学,好莱坞试映是为了保护导演。为了毁掉这部电影,我们放映了它。

反正陈凯歌尽力了,但是时代在变,市场在变,观众也在变。他只是没有讲好故事。只有更多人保护故事,电影出现,破坏电影的可能性才会变小。

首席娱乐官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