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于和伟倪虹洁合力撑起荒谬喜剧,《二手杰作》到底在讽刺什么?

2023-11-06 04:30 作者:岑岑 围观:

老爸马寅波(于和伟饰)是坚守写作梦想的困顿中年,儿子马墨(郭麒麟饰)是痴恋女同学的废柴学渣。

某天,儿子翻墙偷拍女同学床照,不慎坠楼昏迷;老爸情动于衷虚构一篇儿子的遗书。不料这篇遗书迅速走红,老爸的作家梦想竟然歪打正着地实现了。

说出一句谎话,接下来要用一万句谎话去掩饰它。这一家三口开始陷入一场加速失控的闹剧。

尽管改编自2009年的美国电影《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但是《二手杰作》做出了大幅度的本土化及改编。父子情已经被淡化,悄然融入了家庭温情当中,更多的篇幅,则是呈现老爸偏执狂一般的写作梦想,目睹和亲历的行业怪象,以及名声、口碑、流量所引发的痴迷与疯狂。

01. 中年婚姻与青春挚恋

从剧情推进到演员表现,《二手杰作》都有一份“举重若轻”的淡定。

但是在这份淡然之下,其实隐藏着较为丰沛的情感脉络与多条并行的故事线索。

先从最明显的情感线索开始说起。

马寅波年近50,与妻子潘冬妮(倪虹洁饰)早已过了“激情燃烧的岁月”。影片一开场,便是他因为身体“力不从心”在电话中寻求帮助。

相比起床笫之事的疲乏无力,这位高中语文老师更苦闷于写作梦想的遥不可及。

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呆坐着码字,写了一大堆废稿子,收获的都是退稿信。

放在青年时代,这是心怀理想的文学青年;放在中年男人身上,就是一事无成的穷酸书呆子。

所谓图穷匕见,理想的光环褪去,生活露出干瘪的骨架,夫妻产生分歧与嫌隙,争吵、冷战,离婚协议书早早备好。

说起来,在这个戏谑荒谬的喜剧故事中,潘冬妮反而是唯一一位正常的角色。

倪虹洁就是《二手杰作》中的人间清醒。

她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非常明白落魄的丈夫和废柴儿子应该如何在社会上立足生存。先是全力维持家庭的稳定和谐,在察觉问题后,果断与丈夫分开,促使他冷静下来。

这也是中年婚姻最真实的模样,冷淡疏离,却又紧贴生活。

与之对应的,则是儿子马墨同女同学许思思的青涩初恋。

郭麒麟本次算是本色出演,胖乎乎,傻呆呆,成绩非常稳定地全班倒数,于是最后只能去读电影学院,导演在反讽一切的最后,也不忘自嘲一番。

饰演女同学的许恩怡更是令人印象深刻,这之前她只出演过一部《燃野少年的天空》。

作为新人,她算是相对准确地诠释了这位机灵早熟的女孩。

她的动作、台词都透出一些做作。可是你想想,“做作”不正是14岁少女该有的模样么?她喜欢文艺,享受同班男孩的追求,这就是少女的本来面目。

于是,我们一会儿在于和伟倪虹洁的中年婚姻中黯然,随即在郭麒麟许恩怡的甜甜酸酸中舒适,两相对比,确实渗透出不少人生的真实况味。

02. 市场怪相与文学真相

《二手杰作》最合适的观众,并不是“心太软”的煽情接受者,而正是像我这样的底层写手,或是片中马寅波那样的文学中年。

因为导演根本无心呈现父子情谊,他就想以逼真的方式,直接揭开文化娱乐市场的诸多怪像。

比如,出版社老板天天和作家编辑蹲在KTV包厢,各种酒池肉林,签约也都跟拿工程一模一样。

就在这样的场合中,马寅波苦写三十年难获出版,一边陪酒一边在网上码字的杰西卡却顺利走红,网上读者就有几万,出书更是赚得盆满钵满。

这就是当下文学的最真实模样。马寅波和杰西卡就是新旧阶段的典型代表。

马寅波这边,主要走传统期刊发表,积累多了之后出版。他需要通过文学培训班或是喝酒唱歌进入编审圈子,然后才能有出版机会。否则就会像片中那样,不断收到退稿信。

出版之后,他还需要请圈中大咖前来站台,开研讨会,一顿吹捧之后,书才卖得出去。

而杰西卡这样的新一代写手,就完全同市场、同网络结合。

他们先通过网络写作获得受众的喜爱、追随并且付费,号召力大到一定程度,会有资本盯上,而资本会利用他们身上的噱头卖书卖版权,作者获得名声,资本更是大赚一笔。

看似荒谬绝伦,但却是行业现实。文稿不如噱头,体制和资本只能依附于一端,究竟如何自处,如何安身立命,就看各自的选择了。

要看透其中的规律,必须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思考,并且不要迷信权威、潮流和经典。

所谓的“经典”,其实也是在它所在的时代,突然契合了某种情绪或潮流,获得了大量的传播,由此得以在时光的冲刷中存留下来。它不一定代表最优秀,更不可能直接适应此时代。

大部分行业权威都是虚张声势,潮流往往也是一闪而过,保持独立和自信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另一方面,写作又不得不看一看市场和潮流,因为写手何其多也,你要如何获得出版、传播、推流的机会?如果完全脱离于市场,不贴合现实,甚至纯粹自说自话,想必没有谁会浪费资源和经费到你的作品上。

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练就强大的写作功底,再结合时代浪潮与市场风向,写出优秀作品,并且出版和广为传播。所谓“优质文本”加上“时代性”是也。

由此看来,马寅波的写作显然就犯了自说自话的毛病,他之前常年的坚持,其实几乎都没有同编辑交流,根本无法获得传播的机会。

杰西卡的问题则在于太过于依附噱头与潮流,一旦繁华褪去,噱头开始反噬,这位缺乏思想内核,未看透社会真相,更不懂如何自处的陪酒少女,只能在痛苦纠结中奔赴绝境。

03. 炽热理想与荒谬命运

文学市场不过是故事的一个载体,《二手杰作》最想探究的本质,还是命运的荒谬无情,对理想主义者的肆意嘲弄。

马寅波苦求不得的出版机会,却因为呆傻儿子的坠楼遗言得以实现。

实现理想的路径太过荒谬,实现之后,他才发现人生的真相更为荒谬。

功成名就、荣华富贵的满足感冲昏了他的头脑。欲望的笼子一旦打开,魔鬼的交易就随之而来。为了实现更多的满足,他的行为越发失控,从自费出版开始,他组局发布,花钱请人做序。然后自买自卖,扰乱市场;接着又一路飙车,意图在校园里揭开真相,同时炒作事件;最终只得点燃书本,在烟雾中失声痛哭。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浮士德”式故事,用灵魂与魔鬼做交换,然后享乐的满足退去,开始触碰到人生冰冷的骨架。

杰西卡的悲剧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从陪酒女到当红作家,各处签售亮相,成为出版社老板青睐的红人。

可惜被捧得越高,摔下来越疼。她没有人生经验,缺乏强大的精神内核,自然也无法承担繁华褪去,噱头反噬的痛苦。

最荒谬的是,当马寅波疯狂地爆出自己代笔的真相时,大众已经不相信这个“真正的事实”,他们坚持他们认定的事实,并且以各种只言片语来佐证。这个热闹的场面,让整个故事开始具备了“卡夫卡”式荒谬和宿命感。

那个可望不可即的“城堡”,被悬置在半空的“土地测量员”,还有最终无人在意的“业务员甲虫”,正在与此刻疯狂的马寅波遥相呼应。

那么,我们该去哪里呢?

马寅波在楼顶给杰西卡陈述的那一段,正是全片的“题眼”所在,那也是导演试图阐述的人生真相。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活着比死了更需要勇气。“他们”算个屁!为什么要那么在乎他们?为什么要追求名声,寻找这些虚幻的满足。

不过是虚荣和贪婪,为了短暂的快感,放弃内心坚守,将自己的灵魂出卖,最终一无所有。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牢牢把握自己,克制、隐忍,即便没有天道酬勤,我们也要为自己的内心活成独特的模样。

一片混乱中,马寅波失足坠楼,放慢的坠楼过程中,毛不易的《像我这样的人》响起。

谁不曾幻想过自己的超凡脱俗?谁没有过孤傲轻狂的年少?

可是最终,我们都会明白命运的强大力量,都会懂得个体的渺小与平凡。

这不是什么委曲求全,无奈认命,这是认清生命的真相,依然保持热爱与勇气。

马寅波最终只记得“我要回家”,他不仅是要回温暖的三口之家,更是要回到他的精神家园,那个专属于自己,绝不追逐名利,不遵从所谓的市场、标签、噱头、热点等等的独立空间。

也只有在那里,我们才能独立思考,清晰梳理,冷静判断,最终写出不欺骗自己,也不辜负时代的优秀作品。

相关文章